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

济南市钟楼寺简介_钟楼寺开光_钟楼寺历史

时间:2019-06-24 16:46:33  编辑:

  东西钟楼寺街在大明湖南岸,历史上是一条青石板铺筑的极其繁华的街道。这条街东自小梁隅首以西;西到鹊华桥东街(后改为阎公祠和思敏街);北靠大明湖和司家码头;南郐万寿宫街。东西钟楼寺街悠久,历史由来与当地钟楼寺有关。古时大明湖波光潋滟,水势浩淼,钟楼寺临近大明湖南岸,寺、湖之间的街道称东西钟楼寺街,而南起后宰门,北与东西钟楼寺街(今改为大明湖路)接壤的南北街则称南北钟楼寺街,现已改为钟楼寺街。

  元代钟楼寺街上有一个康和尚院,明初(1368)山东省按察司由青州迁来,而旧济南府署改为按察司,于是便在唐朝所建开元寺的地址上重建新的济南府署(现山东省政协),当时开元寺内有一座800余年的古钟,据记载此钟铸于金代明昌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钟上覆盖莲花纹和八卦图饰,钟高 2.4米、径 1.8米,重约8吨。《明昌钟亭记》撰文:“北宋末有刘姓僧人,率兵赴京勤王,为郡民所敬重,爰于明昌年间(公元1190年至公元1196年)集资冶铁,铸万斤巨钟。”此钟巨大,故有“齐鲁第一钟”之美名。古代有暮鼓晨钟之说,鼓励“万家之众,勉勤作业,朝夕闻鸿音于星月之下”,所以“齐鲁第一钟”又有“明昌晨钟”之别名。

  说到“齐鲁第一钟”,不能不提到钟楼寺。大钟铸成后,最先安放在建于唐代的名刹开元寺内。

  明代初年,山东按察司由青州迁济,占济南府署(运署街原济南一中旧址)为衙,济南府署只得另寻开元寺为治所,于洪武三年(1370年)迁此办公。当时,郡民坚请济南知府陈修移走“府之左翼”的大钟。陈修召集章丘、邹平两县的二百余名民夫,“木瓦石墁,悉宿皆备。旬月,钟楼建成,去府治仅一里,与鼓楼峙立。楼用康和尚院旧地,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镇安院。” (《历城县志》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

  钟楼居于康和尚院西南处,亭子最高层南面有“悠然见南山”的金字匾额。与它对峙的鼓楼,按照古代左钟右鼓的定制,应居寺之东南。钟鼓楼当在一进山门的位置,因此,寺庙当时是坐北朝南,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官衙和寺院的建筑传统。

  现在的钟楼寺街即是当年直通寺庙山门的通衢。钟楼下面的台座为正方形,边长二十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砖包砌。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卫既齐《重修钟楼记略》云:“未几而楼岿然,步檐周流,长廊四起,高览遐瞩,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鳞次纷涌于眉睫间。楼与鼓楼对峙,洪钟在具,考击相应,于以辨日夜之候,严启闭之节,亦都会所宜也。” (《历城县志》)到了清代,钟楼重修,依然是晨钟暮鼓,“剖昏晓,齐庶政” ,“万家之众,勉勤作业,朝夕闻鸿音于星月之下。”(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

  这里有一个谜,康和尚院什么来历?遍查资料也未搞清楚。“至元九年(1272年),府城内之有寺曰康和尚院。迨我朝洪武三年,更名镇安院。至正统十年(1445年)间,则尝奉敕命颁赐《大藏经》贮之,以肄僧徒。”(《历城县志》光庐《重修正觉寺记略》)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寺建于元代,明代改镇安院后奉圣旨藏经于此。

  重修正觉寺为什么会提到镇安院呢?两寺确有渊源。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在京都设僧录司,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以管理佛教事务,各级僧官不设署,僧司直接设在寺院之内。济南的“僧纲司旧在正觉寺,成化间(1465年至1487年)移于城内钟楼之侧,建佛殿、藏经殿为别院,因钟楼遂名。”(《历城县志》)镇安院又改名钟楼寺,成为正觉寺的别院。

  在此之后,仅仅过了四十多年,寺庙变书院,佛号被书声取代。清代诗人范坰诗云:“康和尚院建钟楼,清夜闻声警梵修。佛地改为文学地,大鸣小扣更风流。” 这时,僧纲司和《大藏经》早已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至正觉寺,僧纲司在这里只呆了很短时间。僧纲司之设立,标志着寺院的地位和档次,钟楼寺的名字只存在了不到五十年,它的辉煌更是只有一瞬。济南的书院教学内容以“四书”、 “五经”为主,程朱理学著作也是重要读物。山东省的乡试在济南的贡院(现省政府东部)举办,道(院)试则在提督道(学院)进行。提督道(学院)掌管全省秀才的选考、岁试、科试及贡生选拔和教职考核。“夫人才之兴在学校,而试院则人才所由出也。况济南为一大都会,岁科两试,博士弟子(生员的别称)员至五千有奇,童子则以万计。洎大比之年,萃十郡人士录科举于其中者,又六七千,夫以数万人挥毫吮墨、含英咀华之地” (《历城县志》韦谦恒《重修济南考棚记略》)。科举之路,拥挤者众,当时贡、学两院学子接踵赶考,景象何其壮观。自寺院改书院起,这处院落的大门就挪到北面,“山东提学道署,在济南府治之北大明湖上。凡天下官署皆南面,而此独北面。其始,盖至道书院也。”(《历城县志》施闰章《提学道题名记》)至道书院地与湖接,门对湖波千顷,左题“敬敷文教”,右书“乐育英才”。后易作学院,清乾隆时院门左右建两坊,一曰“邹鲁教育”,一曰“海岱文章”。清代施闰章顺治间主学政时,院内“清溪一道,自西而东,夹岸槐柳蔽日,红栏逶迤,溪中鲤鱼径尺,鳞鬣可数。墙外明湖千亩,荷气欲蒸,与风俱满。” (《小沧浪笔谈》)四照楼、濯缨桥、小石帆亭、石芝、积古斋、钟楼等,错落有致,构成“四照晴岚”、“海棠春雨”、“瑶除石芝”、“虚舫谈经”、“平桥待月”、 “红栏活水”、 “瑞蓍书屋”、“钟楼霁雪”等学院八景。那时,学子赶考、人员出入,都要绕行院东的学院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停止,学院遂废,这里改为山东客籍高等学堂。客籍系指本地以外的学员而言,山东各高等学堂的客籍学生悉数拨入该学堂就学。辛亥革命后,又为中华民国山东省财政厅所在。解放后,这里先后成为山东省粮食厅、机械厅、省级机关宿舍等,景物变迁,旧貌难寻,现已划入大明湖公园,各个时期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其中,钟楼毁于日伪时期,剩下的就这一座破土台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为粮食厅时,这处院落的大门处为八字墙,红漆大门甚宽,门钉凸起,外有廊厦,内有过道,一望而知乃官府所在。曾在里面的大礼堂看过电影,也不知是不是当年的大讲堂。门外是一条清澈的泉水河,蜿蜒流入大明湖。这个历史悠久的大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近百米,盛载过多少百姓的祈愿和学子的梦想。

  上世纪九十年代,明昌古钟迁往大明湖北岸的晏公台钟亭。徐北文先生为之撰《明昌钟亭记》,并书联曰:“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大钟两度迁徙行走,从南而北,渐离市廛,空余斑驳古钟台,也使街名不副实。市民呼声日高,钟兮归来。这里将兴建“明湖晨钟”景区,为大明湖新八景之一。寺院一钟,学院一景,八百年当有一叶存留。

  钟楼寺于明嘉靖年间(1542)改建为“湖南书院”,万历年间(1573)又改为提学道衙署,提学署前牌坊匾额为:“齐鲁文衙”,左右道坊为:“敬敷文教”、“乐育英才”。清康熙年间(1688)改名提督学院,东侧的街叫学院街。那是学道和学院是掌管全省考取秀才(生员)及岁试科试,选拔贡生的职能部门,兼管全省各地分管教育长官、员工的考核(相当现在的教育厅)。提督学院内的官职人员多数都是从京城来的进士、翰林等。如施闰章、翁方纲、刘风诰等,都曾在此任过考官。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改换学堂,学院街的提督学使署迁到贡院,从此这里成立了学堂,民国成立后改成财政厅。

  钟楼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坍塌毁坏,但地基仍在。那金朝年间费时六年,耗费巨多且精工铸造的明昌钟,于1992年自钟楼寺的废墟底座上,迁移到大明湖南丰祠东北角的晏公台,为明昌钟新修建的《明昌钟亭》上,有“明昌钟亭”四个大字的匾额,是由济南当代书法家魏启厚先生于1993年书写的。

  济南名士徐北文教授曾为此填写了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该楹联将大明湖的晨景夜景与古钟置于此地的情形,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美的清幽静谧感。

  “明昌钟亭”上还有另一楹联曰:“古钟发新响,千年去伴明湖晓月;高阁跨晴空,万户同闻大雅正声。”描写了明昌钟与大明湖相伴了数百年,经历的风雨沧桑。

  当年的钟楼寺街,生活气息味甚浓,从东至西有前店后作坊的商店,一般生活所需物品基本都有。钟楼寺前有两个酱园经营酒、油、酱、食醋、各种粗细酱菜,如八宝菜(内有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酱瓜、杏仁、豆类等)、包瓜、磨茄、甘萝等,还有酱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腐干、臭豆腐、豆豉等。这里的酱菜味道鲜美,种类居多在全国负有盛名。当年最好酱菜铺要数北厚记、同元兴、兴顺福。他们酱菜的包装较为考究,有陶瓷瓶、玻璃瓶,也有柳条编的精制小篓,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街上路南当年还有个理发店,规模与皇亭门口的大华理发店相似。店门上挂着长圆形红、蓝、白相间圆筒,闪烁着耀眼的彩光,以招徕顾客。理发店当时的服务项目有洗头剪头,梳辫、盘头、剃头,刮胡须,按摩背、挖耳污、烫发、绞脸。绞脸即是在姑娘嫁娶前用一根丝线搓好,放在脸上双手绞脸上的汗毛,以示姑娘和媳妇的区别。

  从理发店向西,路南、路北均是居民住房。路北与同兴酱园毗邻的有一四合院,主人张宝喜从事饮食生意,在晏公祠街正谊中学对门,开了一家大众饭店,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吸引着过路的行人,就餐者大多是学生和普通民众。那时张宝喜年富力强,练有一身好武术,为人忠厚诚恳,孝顺长辈,爱打抱不平。张的母亲张老太太,终日身干力净,穿着绫罗绸缎的衣服,和颜悦色的面孔,爱帮助穷人。他们家只有4口人,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到外地谋职,解放后返回到济南调入济南一中教书。

  张宅西邻有一外形像上海石库门的院落,门楣上方有“张宅”的称谓,两边是黑漆的大门,门板上有木刻对联。进大门后有一条较长甬道,尽头砖框雕花大影壁墙,墙中间有“鸿禧”楷书大字。向右拐是一道青砖白灰的圆形二门,这里南屋4间,两明两暗是客厅。对着客厅的四扇屏门都有木刻的字或画。里边的北屋为穿堂屋,后面有一小院。东厢房为木石结构的三开间二层楼。西厢房门口是棵大槐树,据说有四百年历史。树壮且叶茂,夏天像一把巨伞把整个院落遮掩起来,所以院内十分凉爽。东楼是张家小姐们的书房加绣楼,内里布置华丽而温馨。楼北侧与厨房之间,有一口上圆下方雕花石垒砌的甜水井,此井清澈如镜。此院的主人是一盐商,其子张炳南曾是正谊中学的学生。中学毕业后专攻土木工程和机械安装,二层楼就是他设计建造的。如今宅院后院的东楼已修葺过,西厢房和北屋及院中合抱粗的大槐树饱经风霜后依然还在。

  从张宅在往西走又是一处雷同的院落。进大门也是一条较长的甬道,二门为圆门,院内方砖铺就的地面,南屋是四开间,中间两明,东西各一暗房。房屋四粱八柱,花棂隔栅。此宅的主人房兆庆老先生,当年在场子上谋事。那时所谓谋事在场子上,一般都是对济南民俗、古代民间风尚充满激情的人,相当于现在的礼仪公司,包揽婚丧嫁娶,大型家宴等。房老先生早年丧妻,膝下两男两女。大儿子房世光,天资聪颖,眉清目秀,酷爱书法、绘画,书卷气十足。他因母亲误诊亡故,所以曾渴望当一名优秀医生,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但后来终因时局混乱,愿望化为泡影。抗战时期,他经常参与一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抗战胜利后,作为高中尚未毕业学生的,他和一批同学被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强制安排到南京学习,即参加内战。他和同学们弃暗投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后随部队南下,驻扎福州。1950年为空军某地勤营教导员。后因患肺癌,治疗无效,英年早逝。房世光的两个妹妹解放前在成通纱厂工作,大妹房世兰因工作成绩突出,又有发明创造,五十年代被提升为干部,六十年代支援商业战线成为饮食公司饭店经理。她工作中管理有方,在家里孝敬老人,事事处处工先人后己,深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离休后的她,依然是一个乐天派,现在某区老年大学无偿供职。

  东西钟楼寺街上翟家牌坊,是一条南北走向不足六十米长的小胡同。胡同南口原有一蓝牌坊,何年何月为何立已无从查明,但牌坊的底座还在,是一对石雕的方形基座。胡同内路东路西,各有三座宅院,皆是四合院,北头东西两个院落是深宅大院。路东的宅院为三进院落,旧式清水脊门楼,两扇黑漆大门,门口有石台阶,院内白墙,青砖小瓦,木花棂门窗,主人姓何是一大盐商。路东中间的宅院为胥家的小四合院,比起何家的宅院大有逊色。胥家在同治年间行医,在县东巷口开有药店,前店后坊,坐堂行医。药为祖传秘方的自配自制,如蜜酥丸等等疗效甚好。胥家后人胥承源,1894年生于济南,幼年读私塾后在劝业场,山东工艺局谋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家族没落,胥老太太年老过世时,为置办丧事,家人只好当卖物品。胥家搬离翟家牌坊后,大厨寇师傅搬进该院。他们一家承传鲁莱烹制技艺,曾在雅园等大饭店供职。

  翟家牌坊的斜对过,是正谊中学附属小学,鞠思敏兼任过学校的校长。学校校园不大,院内却是树木蓊葱,进入院后,令人感到清幽身爽。学校虽小,校规却很严,虽是私立,但升学率高。

  正谊附小西邻是一条较长胡同,胡同里有两座宅院。宅院内有一冯姓人家,人们都叫女主人为翁二姑娘。她出身官宦之家,聪颖贤淑,读过五经四书,后因天灾人祸,家族败落,只好下嫁冯先生为妻。受生活所追,只好给人做针线活。她手纤细玲巧,做工精细时尚,富户人家找她的居多。翁二姑娘一生未孕,膝下无子女,领养了一女孩,还带着一个有残疾的弟弟。翁二姑娘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不管是谁家婚丧嫁娶,她是有请必到,群众非常相信她。如有街坊邻居或家庭闹矛盾,她也会去说服调解。她的养女冯慧珍,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为忠厚真诚的传家人,赡养着父母、舅舅三个老人,尽孝报恩,并将他们养老送终。

  说起钟楼寺街不能不提江西会馆和万寿宫。江西会馆位于东西钟楼寺街、东西万寿宫街、南北万寿宫街,南北钟楼寺街的方形范围内,在济南的十大会馆中,它的规模最大。会馆它建于清代,是旧时同乡联谊集会,娱乐游憩的公共活动场所。那时同乡会在这里开展联谊活动较为频繁,节日团拜,集资设宴,上演戏剧,会馆内有专供演出的场子和戏台。江西会馆对流落他乡的江西人实行扶弱济贫,尤其是对生活艰难,无路可寻的同乡,会馆供应吃住,帮助解决返乡路费。会馆的正门开在东西万寿宫街上的关帝庙北测,坐北朝南,三扇大门,一扇小门,大门平常不开,只有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及大型聚会才会打开,人们平常都是从小门出入。会馆内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有大客厅、厢房、平房、后院、花园;西区有前院、大殿,中院,中殿,富贵大戏院就在会馆的西区内。会馆的建筑设计精美,连结得体,装饰古朴典雅,既有商贸交流特色,又有江西地方风俗山光水色的情调。

  万寿宫在江西会馆的大殿内,万寿宫的街名直是由此而来的。会馆的大殿坐落在前院,两侧走廊是红漆圆柱立地,殿内有合抱粗的红柱支撑,墙壁上的油漆彩绘光彩艳丽。大殿宽大于长,在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大殿内供奉着神灵许逊---许真君。许真君江西南昌人,为晋代治水专家,博通经史,精医理道术,其神话般的治水除灾术广为流传,成为道教‘净明宗孝’派的创始人。他二十六岁跟西安吴猛学道,四十二岁任四川旌阳县令,五十二岁回归故里,与南昌人民一起治理洪涝灾害,后在南昌逍遥山的桐乡隐居修道,相传他活了136岁。为表彰他的功德,东晋朝廷将其任县令的四川旌阳改为德阳,乡人又在桐乡修建了许仙祠,将他逝世之日定为升仙日。许仙祠后被宋徽宗改为“玉隆万寿宫”,之后伴随着道教的兴胜又改为万寿宫。据有关史料记载,江西人早年在全国各地及国外各地早期修建的江西会馆或江西同乡会,都是以万寿宫命名。

  富贵大戏院前身是富贵茶园,也是江西会馆的组成部分。戏院坐南朝北,正门开在东西钟楼寺街,西门开在南北万寿宫街。戏院大门宽阔高大,前檐出厦,歇山起脊,挑檐明柱,小瓦盖顶。门楣悬匾额“富贵大戏院”5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口两侧那两块上马石,因年久使用磨得青光锃亮,宽敞的大门洞能容纳六七十人之多。进大门有走过天井,向左拐就是戏院。戏院东面是半圆形的舞台,南西北三面是二层看楼,楼上楼下是高而粗的红漆大柱子,支撑着房顶的大粱。看楼分前楼,傍楼,均有木质上好的大隔墙椽,木椽上刻有彩绘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人物等。戏院里还有几处是包厢,是为官商绅士、阔太太和小姐们准备的。戏院内摆有八仙桌和木条桌,周围有椅子或凳子,看戏时桌子上摆着干鲜果类及茶壶。茶房最为辛苦,他们在戏院内跑来跑去,随时给顾客倒茶蓄水或传递毛巾。在看戏的过程中,逢到演员唱到精彩处或胡琴拉到妙趣横生时,那叫好声、口哨声便搅得戏院乱腾腾的。演员早已习惯了这种场合,他们只管认真演戏,对喧宾夺主的喊叫声置若罔闻。

  当时富贵大戏院,是济南的第一个京戏院子,此后形成了明湖居、鹊华居三个戏院鼎立,还有阁子前街的大舞台,但其中又就数富贵大戏院建筑设施豪华,演员阵容强大,票价也最昂贵。富贵大戏院多半是按季节演戏,如端午节演《白蛇传》,七夕节演《天河配》。中秋节演《贵妃醉酒》,过年的时候演《十八扯》。当时在富贵大戏院演出的,各种流派都有,但都是遵循了各种流派的风格。富贵大戏院的老板陈瑞麟,出身于福寿班演青衣、花旦兼小生,他饰演的《自门楼》中的吕布、《群英会》中的周瑜,经久不衰,深受群众青睐。陈瑞麟为扩大大戏院的影响,提高票房收入,经常走南闯北,邀请上海、北京、天津的名角来济南唱名戏。早先来的叶灵芝、路三宝等。这路三宝曾是梅兰芳的老师。记得各地来的名角还有:花旦陈相云、小十三旦贾璧云、老旦周春奎、花脸粱俊圃、丑角仇瑞林、老生李桂春、武文老生葛文玉等。他们唱戏英姿飒爽,技艺娴熟,戏路宽广,唱腔响亮圆滑,做起来功夫四平八稳,舞起来婀娜多姿,情感发挥淋漓尽致。演员们投入演戏,观众身临其境,如醉如痴。

  济南东西钟楼寺街一带,受富贵大戏院的影响,居住在附近的老少爷们对京戏非常偏爱,都能哼上几句二簧、西皮以及《玉堂春》《锁麟囊》《霸王别姬》《铡美案》《群英会》等中的唱腔。解放后,富贵大戏院歇业,1950年前后被改为省直机关汽车修理厂。

  对钟楼寺街而言,1937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这年夏天,阴雨连绵,暴雨不断,河流堵塞,致使济南城里水灾泛滥,城北大明湖周围成为一片汪洋,家家户户被水淹没。这时的北城人做出了助人为乐,忠厚传家的善举,真诚无私对湖南岸的人们施行援助。他们撑划着椭圆形的木盆,到大明湖南岸解救老弱病残。传说在救援过程中,不少人在湍流的水中,发现有怪物在水里游来游去,此怪物形似小蛇又不同蛇,浑身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彩,头酷似雄鸡头,大家不知怪物是何物,有人便请来高僧辨认。高僧认为此物是上天派来解救这方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并将其称之为“大王爷”。众人闻听此言,便将怪物从水中捞出,主事人匆忙到木匠铺请来技术高明的师傅,选择优质木材制作长方形木匣,漆上赭红漆面,配上晶莹剔透的玻璃罩,盒底铺上金黄色的绸缎,将“大王爷”按放于内供奉起来,其后,又将其安置在东西钟楼寺街路北司家码头南口左侧的真武庙内。“大王爷”进殿后,被恭恭敬敬地请在供桌上,据当时的目击者讲:这“大王爷”十分安稳,众人朝拜时排着队伍,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把个不太大的真武庙围得水泄不通,“大王爷”竟睁着眼睛,神态自若地瞅着向它朝圣的人们。

  这真武庙建于清同治年间,红漆大门,两开间的大殿,殿内供俸着真武帝神像及神龛,两旁有龟、蛇二将,神像神态各异。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有真武帝的生平故事。真武帝是玄武,玄武谓龟蛇,历史上宋太宗封玄武为翊圣将军,宋真宗为避祖讳,改玄武为真武。曾记得大殿上方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匾额“玄天大帝”,一幅对联分别为:“一柄造旗遮日月,七星宝剑耍乾坤”。

  大水退去后,不少人又听到一奇特的故事。“大王爷”是张曜的化身,为救这一方众生,特显灵除水消灾。

  张曜,字郎斋,183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自幼失学,年轻时因浪迹赌场,被家人训斥教育,后投奔在河南固始县当知县的远房姑父蒯贺荪家中,帮助姑父办理团练,因破敌有功而得到赏识,后被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发现,遂保奏他当了知县。固始知县蒯贺荪也将聪颖贤淑的独生女儿蒯小姐许配给了张曜为妻。张曜认字不多,全凭夫人帮助处理衙门中的事务,其夫人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掌印夫人。张曜政绩卓著,后被提升为河南布政使。监察御史刘楠不服,上奏弹劾张曜“目不识丁”,朝廷即将张曜以文改武,调派为总兵。张曜对此恨怒交加,从此发愤刻苦学习,拜妻为师,并把“目不识丁”刻成一个大印章,随身佩带着以提醒自己。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他竟能写一手好字,其刚劲洒脱的书法和功力雄浑的篆刻,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人们时常赞扬他那粗豪苍劲的字体有颜真卿之骨,米芾之肉。张曜曾于1883至1891年间任山东巡抚。期间兴修水利,挖掘河道,除淤泄洪,修筑河堤桥梁,开办各种工厂和制造行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1937年的济南水患,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所谓“大王爷”显现时,人民就把它幻想成是张曜显灵,反映了济南人民对张曜崇拜和敬仰。

本文链接:济南市钟楼寺简介_钟楼寺开光_钟楼寺历史

上一篇:济南市曹峪兴隆寺简介_曹峪兴隆寺开光_曹峪兴隆寺历史

下一篇:济南市张夏王泉摩崖造像简介_张夏王泉摩崖造像开光_张夏王泉摩崖造像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