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县永丰寺 建于何时不可考。县内世传“先有永丰寺,后有沾化城”。以此推测,当建于宋金之际。传说永丰寺建筑奇特,室外测量与室内测量长度相同,不知妙在何处。1945年拆毁。
鲁北名寺——崇兴寺
上世纪初,在鲁北一带提到永丰寺可以说妇孺皆知,可一说到崇兴寺则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崇兴寺就是永丰寺,因坐落于沾化县下洼镇永丰村,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永丰寺,并流传开来。沾化县内世传“先有永丰寺,后又沾化城”。以此推测,崇兴寺当建于宋金之际或之前。在鲁北地区也有“唐代建寺(崇兴寺),宋代建塔(海丰塔)”之说,据此,崇兴寺建于唐代已经明了。具体是唐代何年修建已不可考研。据考,崇兴寺巍然屹立此小村千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一是寺内有代代相传的僧人维护,二是大多地方官员对其重视,稍有破残即派员修缮。永丰村老者称,该寺匾额记载,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道光八年。永丰村有一长者赵清河,现年85岁。他年幼时在崇兴寺西侧的村立小学读书,成年后又在该小学任教多年,对崇兴寺上世纪上中叶的情形了解颇多。赵清河凭着个人记忆,对崇兴寺进行了较为详尽描述。崇兴寺位于永丰村东端,东西街路以南东湾西岸,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十多亩。其建筑极为精湛,雕梁画栋,既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又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古风韵味十足。主要建筑是大殿。大殿面南背北,建于高出平地1米的台基之上,东西长40米,南北宽16米,脊高12米。承重主体是以木相持成形、以扣衔接成架的木架结构。在前后8块上圆下方、厚30厘米的鼓面青石垫上各立直径40厘米、高8米木柱,木柱上下两端各打铁箍一道;南北两木柱之上各架长10米、厚50厘米、宽40厘米扁方大梁一根,即所谓“四梁八柱”;大梁之上扣接二栋三栋数根直达房脊。梁栋两端皆雕花、鸟、山、石等景物;梁中间画有二龙戏珠图案,木柱之上画有盘柱而上的金色盘龙。地面皆铺方砖。在大殿内八柱之外3米处,另均匀立外柱16条(四角各1条,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外柱之上架横木以扣衔接,绕大殿一周。横木上再扣方木向外探出1米多长,形成房簷。左、右、后侧横木以下、地面以上、外柱之间均用木板围之,形成三侧板墙。三侧墙壁外侧砌成外围砖墙,以护内部板墙,并无承重作用。前墙壁下部为木板,上部为窗棂。房顶由方檩、木板、青瓦构成。最高中檩两端各扣长木4条,伸向大殿四角,大殿顶部前后面呈梯形,左右呈三角形。房脊正中修朝天吼,两端修小龙头,房簷四角挂铁杈响铃。室内房顶设大小方木盒若干(或四升、或四斗)。大殿有前后两门,前门宽约6米,曰山门,后门略小。山门左侧挂一大铁钟,高约1.3米,下口直径约1.2米,钟体铸有八卦图案。大殿正中有筑有层层高台,形似山头。上有佛教祖释迦牟尼像,塑像雄伟高大、圆面大耳、袒胸裸乳、光头赤足、双眼若闭,手放膝盖而坐,高约3米。接近房脊处,在佛祖塑像背后有金翅鸟。佛祖塑像两侧各有塑像一尊,他们身着长袍、合掌而立、面目和善,分别是韦陀和韦礼。山脚下有塑像两尊,均单膝而跪,分别是降龙和伏虎。立于地面台下塑像两尊,分立左右,站于平地,身着铠甲,手持钢鞭和短剑,面目凶煞,分别是把守南天门的哼哈二将。大殿内东西两墙近处,各有塑像九尊,均栩栩如生,是十八罗汉,在他们背后的板壁上均书有其法号。在大殿东北隅,有一玲珑剔透瓦房,高约1.2米,长约1.5米,宽约0.8米,内挂眼光娘娘画像。西北隅有一木雕观音,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大殿正中后排,与佛祖塑像向背而座面对北门的,有塑像6尊,正中是南海观音和送神娘娘,左侧童男两个,右侧童女两个。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彰显“佛光普照、普度众生、佛日增辉、福慧增长”理念。出大殿上门,沿级而下,便是宽约3米的迎路,直通南端的四大天王殿。台阶下迎路两侧,各立有石碑1块,石碑高约3米、宽约1米、厚约0.2米,碑楼石雕盘龙,碑座为0.4米厚的长方青石。碑身前后两面刻满文字,文字内容现不可考。绕过迎路正中的福慧宝鼎,沿迎路南去,进四大天王殿北门。该殿小于大殿,有瓦房三间,正中一间当作南北的通道,南门外便是永丰村前街东西大道;东间塑像2尊,座东面西,一曰南方增长天王(风),一曰北方持国天王(调);西间也有塑像2尊,座西面东,一曰北方多闻天王(雨),一曰西方广目天王(顺)。四者身材高大,脚蹬祥云,头触房脊,身着铠甲,分别手持宝剑、琵琶、大伞和赤龙,面貌狰狞;眼珠用木磨制而成,鸡蛋大小,用手触之能转动但不能取出。四大天王分管下界南东北西,以保天下和谐祥瑞,“风调雨顺”。在迎路左右两侧修有东西陪殿。东陪殿塑有玉皇大帝像,西陪殿塑有关羽、关平和周仓像。两陪殿均为平房3间。大殿西侧建有药王庙一座,为平房一间,正中座木雕药王像,左右靠墙而立塑像两尊,均为药童。从药王庙向西,过南北路便是崇兴寺僧众住所。该住所独成院落,有正房7间,东端3间为崇兴寺住持卧室,曰禅堂。内放铜铸和木雕神像近二十尊,大者高0.5米。其有一檀香木雕神像,在民国元年被时任县长巩思忠承马拉轿带去。西端的四间为村立小学。院内另有西屋3间,东屋3间(其中通道一间),大门向东,与大殿隔路相望。由于崇兴寺立寺年代久远,佛教思想由此传播鲁北地区,享有盛名。据赵清河先生回忆,每日到此烧纸、灼香者络绎不绝,奉旗、送匾、卦卜、许愿者不断,香火极其旺盛。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诞生之日,,为庆贺佛祖诞辰,人们将农历四月初八至农历四月十二确定为会期,名曰“香火会”。并雇剧团唱戏五天。这几天,鲁北地区佛教信徒云集于此,膜拜佛祖。一时崇兴寺内、永丰村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崇兴寺大殿内左右各放矮桌一张,桌上经卷若干,鲁北地区有影响的佛教信徒皆席地围坐桌前,敲打木铎,念佛咏经。寺内释子众僧则擂击大鼓、敲击大铂、笙箫齐鸣,奏乐诵经祝贺,此时的庆贺仪式达到了高潮。至上世纪中叶,崇兴寺香火日渐衰败,寺内僧众也只剩三人,他们的法号分别是元泰、广德、广发。元泰为住持,广德、广发为其徒弟。1947年春和尚广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住持元泰因此享受军属待遇。后元泰死于永丰村,葬于永丰村东湾东岸,与衰落的崇兴寺隔水相望。崇兴寺历经了三次拆卸,一是1945年抢修黄河大坝,各方筹集砖石材料,随即将崇兴寺外围砖墙和两块石碑拆除;二是1946年建三区区公所,随即将崇兴寺外柱板墙板材拆除;三是为修建某堂所,随即将崇兴寺剩下的梁、柱、檩等木材拆除。至此,一座历尽千年风雨的鲁北名寺不复存在。
本文链接:滨州市永丰寺简介_永丰寺开光_永丰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