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城东南6公里峄山上。刻经两处:一处在五华峰“光风霁月”石上,另一处在山腰乌龙石妖精洞侧。五华峰刻经纵2.5米,横6 .2米,7行,共98字,由于风化残损,现存72字,内容为《文殊般若经》。妖精洞刻经,面东,竖高4.5米,宽3.1米,经文7行,98字,现存75字,内容为《文殊般若经》。右上角有题字一行“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考《北史》、《北齐书》均有斛律太保记述,证明峄山刻经刊刻于北齐武平三年(573年)。刻经书法以隶意为主,结体严谨,雄浑简穆,端整古秀,是北齐刻经的上乘佳作。峄山刻经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 称:葛山和峄山摩崖
时 代:南北朝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在地:山东省邹城市
峄山摩崖位于邹城市城东南10千米峄山镇峄山上,共有2处,分别位于五华峰和妖精洞,均为北齐镌刻。五华峰刻经位于“光风霁月”石上,向阳面刻《文殊般若经》,刻面纵2.13米,横3.65米。经文共11行,每行10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由于风化剥蚀严重,现存79字。刻于北齐年间(550—577年)。妖精洞石刻位于山阳“妖精洞”西侧乌龙石上,刻面高约4米,宽约2.65米。有经文7行,行14字,为《文殊般若经》,经文前有题名1行,11字,由于刻石下部风化剥落,少量经文已残毁。刻于北齐武平年间(570—576年)。
葛山和峄山摩崖是山东地区北朝晚期石刻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葛山和峄山摩崖归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本文链接:济宁市峄山摩崖刻经简介_峄山摩崖刻经开光_峄山摩崖刻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