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禅院
进入峨眉城区,一座宏大而庄严的佛教寺院矗立于古城的南郊,成为峨眉城最为别致的佛文化大观园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朝圣景观。
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
当年的大佛寺雄伟庄严,气象轩昂,驾乎诸山;晨钟暮鼓,梵音飘渺,闻者神往,观者感叹,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清光绪28年(1902年),大佛寺与万年寺毗卢殿被确定为峨眉山两大十方丛林。民国8年(1919年),大佛寺方丈仁玉大和尚为300多位新戒传授戒法。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于此弘法,如近代高僧能海、寿冶、本焕、乐渡、圆瑛等长老曾在此讲经说法。
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运到峨眉,保管于大佛寺内,派兵把守。一时间,大佛寺变成了一座兵营,信众俱避,自此禅院冷清,日渐荒芜,至新中国建立时,寺院已凋零破败。1952年,大佛寺改建为粮食仓库;1958年“大炼钢铁”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被毁炼钢,寺院由此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为实施“山城一体,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993年,峨眉山市委、市政府把恢复大佛寺作为本届党委、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与此同时,全市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纷纷要求恢复大佛寺,希望按照佛教文化仪轨,恢复朝拜峨眉山从大佛寺开始的历史传统。恢复大佛寺既是峨眉山佛教发展的需要,也是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宿愿。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有许多高僧大德来过峨眉山朝拜,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他们非常关心大佛寺的恢复,企盼丛林古刹早日重现当年的庄严。
1993年5月23日,峨眉山市人民政府以(1993)64号文件,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原大佛殿旧址恢复大佛殿”。后因原址建筑群过于密集,拆迁难度很大,且寺院规模受到限制,于是,市政府又于1995年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筹资在城南郊白塔山购地226亩,恢复重建大佛寺。峨眉山佛教协会根据普贤道场的文化内涵以及峨眉山佛教文化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报请政府批准,决定将大佛寺改名为“大佛禅院”。
因缘殊胜艳阳高照,旷世之作从心做起。
1996年4月6日(观世音菩诞辰日),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峨眉城南白塔山上举行了大佛禅院洒净奠基法会。法会由宽明法师、永寿法师、通孝法师主坛,省、乐山市、峨眉山市的有关领导和来自省内外的高僧大德、诸山长老以及十方信众共5000多人参加了法会。恢复大佛禅院的消息经多方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恢复工作得到了十方信众的积极支持。经过紧张的准备,1998年3月19日(普贤菩萨诞辰日),大佛禅院恢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禅院建在原大佛寺的“佛塔”处,峨眉城区南面的护城河外。
1999年,峨眉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报国寺监院永寿法师被全山僧众公选为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上任伊始,永寿大和尚在加强对全山寺庙管理和道风建设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山僧众加快了大佛禅院的建设步伐,为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行普贤愿行,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大佛禅院的恢复建设过程中,峨眉山佛教协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佛禅院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十方丛林寺院,恢复后的禅院必须重现昔日的辉煌和庄严,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集中人力、物力、精力和智慧,把大佛禅院建成规模大、质量好、建筑品位高、佛文化浓郁、能传承很多年的精品寺庙,使之成为峨眉山朝圣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恢复大佛禅院的各种会议上,永寿大和尚多次告诫全山僧众:寺院修好后就是社会财富,不是哪个人的私有财产,要经得起历史的文化的检验;修庙要求精,不能为修庙而修庙,而是为修行而修庙,;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希望与十方信众的重托,更不能浪费社会的财物。于是,佛教协会吸收多方意见,并根据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应化道场这一传统文化条件,结合峨眉山佛教的历史,把佛教的传统文化同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按照佛教理念和普贤菩萨行愿精神,结合21世纪众生信仰的需求,择机契理地提出了建设好普贤道场“三个中心”的理念:即把以金顶华藏寺为代表的高段山区作为峨眉山佛教的“朝圣中心”、把以万年寺为代表的中段山区作为峨眉山佛教的“修持中心”、把以大佛禅院为代表的低段山区作为峨眉山佛教的“教育培训中心”。同时,把这个新理念有机地贯穿于大佛禅院恢复重建的规划布局、设计方案等诸多工作之中,力求做到目光长远,工程完美。
大佛禅院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计划投资6亿元,工程质量要求高,工期建设时间紧。对此,峨眉山佛教协会组织了强有力的工程建设工作团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协会分工,由会长永寿大和尚负总责。在规划设计、筹措款项、督察质量等等关键工作方面,永寿大和尚带领佛协班子,亲历亲为,可谓呕心沥血,为法忘躯,竭尽心智。
工程受到省委、省政府和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工程建设。原省委书记张学忠专程到大佛禅院建设工地,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工程建设作了重要指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也到工程现场视察、指导。乐山、峨眉山两级“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同志更是经常到现场调研指导,及时帮助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和十方信众的倾力支持,大大增强了峨眉山佛教协会和全山僧众恢复建设好大佛禅院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大佛禅院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峨眉山佛教协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把峨眉山打造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顾全大局,及时调整大佛禅院的工程进度,把建设大佛禅院的资金用于峨眉山金顶华藏寺的改造和十方普贤菩萨像的塑建上,为此,禅院恢复工程停工3年。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峨眉山金顶华藏寺综合改造工程落成庆典和十方普贤菩萨像开光法会之后,大佛禅院建设工程于2006年7月又再次上马。
佛子凭借行愿力,碧血浇得莲花开。
经过艰苦努力,一座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的佛教寺院已在峨眉城南白塔山上拔地而起,成为峨眉城最为别致的佛文化大观园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朝圣景观。
大佛禅院山门东开,十大殿十一个天井,由东向西井然有序。大光明楼药师殿坐南朝北,面向市区佛光南路,为大佛禅院引门,明清式城楼建筑,是禅院的北面入口。
大佛禅院全部工程预计在2008年完成。届时,禅院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亚洲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成为集培育僧才、专精修证、佛学研究、弘法利生等于一体的无上道场。
大佛禅院座西向东,整体布局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北面(临市区)是佛教朝拜区,即宗教仪式空间,中部是佛教园林文化共享区,南面为佛教院校教育区,即四川佛学院。
1、朝拜区。朝拜区主体建筑坐西向东,十一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由牌坊、大光明街、山门、孔雀明王殿、弥勒殿、地藏殿、药师殿、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巨型照壁、光明山等组成,坐十一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依地势逐级而升,气势磅礴。
2、公共园林区。中部的公共园林区,峨眉书院镶嵌其中。这里,奇花异卉,满目葱浓,随季欢喜,次第开放;名贵林木,生长繁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林中曲径,条条通幽,畅游其间,心旷神怡。更有妙处引人入胜:园林中依次分布着妙觉莲池、等觉莲池和圆觉莲池三个巨大的放生池塘,梯级相连,占地百余亩。池似明镜,波光潋滟,花红叶绿,睡莲献福,使人体悟“净中有佛”之哲理。漫步池堤,远山近景尽收眼底,湖光山色倒映池中,龟鱼成群结伴而游,地域空间完美组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着“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共享”的原则,大佛禅院的共享园林区一年四季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客观上起到了城市公园的作用。
3、文化教育区。南面的文化教育区,内有四川峨眉山佛学院、大光明讲堂、图书馆等,亭、台、楼、阁,清新典雅;山水映衬,别具一格,成为峨眉山佛教教育、佛学研究和培养僧才的中心道场。按照佛教“佛、法、僧”三宝与“体、相、用”的修学理念,大佛禅院表征普贤菩萨的“脚”,是“僧”的象征,而“僧”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基础,由此,大佛禅院也就是培养佛教人才的中心。
依照规划设计,大佛禅院所有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一个功能体系较为完整的十方丛林禅院,可实现多种功能的兼容,即清净禅修、教育、弘法利生为一体的大千世界,使之成为峨眉山弘扬佛法、培养僧才、研究佛学、对外交流和文物保护、陈列、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且,随着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和峨眉山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平台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峨眉山市大佛禅院
联系人:释永寿
电话:5526114
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第六居委会
电话:+86-833-5590995
+86-833-5526114
+86-833-5590641
传真:+86-833-5591178
本文链接: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