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寺、古佛寺摩崖造像
夹江县城西北约十华里,距千佛岩摩崖造像约5华里的青衣江北岸山坡上,即古金像寺遗址。寺后石壁上有6窟造像,造有三世佛、文殊普贤、罗汉观音、地藏金刚、力士飞天等造像,其中尤以“千手千眼观音”造型精美,工艺超群。造像高近5米,有11个头、240只手;观音头顶上有佛像15尊,旁有弟子像4尊,前有力士两尊;观音全身着金,众佛色彩斑澜,因此寺名“金像”。此佛造型结构独特,堪称古代石刻造像之一绝。其他龛窟的造像技艺也极为精湛,保存完整。初步鉴定为明代摩崖造像。
从金象寺往西北行十华里,登上五兀山顶,便是古佛寺遗址,山顶有三个独立的巨石,呈鼎足状,各块石上刻古佛一尊,造型古朴,形态各异,两侧伴有力士、金刚、云童、飞天等造像。古代建寺,因以命名。岩壁上题“凭虚御风”、“不二仙晃”八个大字。至今,石佛尚在,寺已不存。造像年代约与金像寺造成像相同。
金像寺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千佛山
电话:
邮编:614100
另文:磁佛古寺话磁佛(作者:商振江)
峨眉山名扬天下,峨眉山佛教享誉中外。然而,座落在峨眉山市双福镇西北3华里处的磁佛寺和寺内供奉的大瓷佛神奇的传说却鲜为人知。
磁佛寺古时叫拨云山庵。据当地民间传说,550多年前,有一峨眉山的和尚,晚年时来到江西景德镇,每天到瓷窑前化缘,但只要求化一尊瓷佛,由于瓷佛价格昂贵,一直不能如愿。几年后,他身体欠佳,于是干脆要求在窑内火化,并为此经常找窑工的“麻烦”,窑工终于把他推入窑内。待出窑时,人们惊奇的发现,一窑瓷器却变成了一尊大瓷佛。为了却老和尚的心愿,人们把这尊瓷佛从江西景德镇沿江而上运到夹江县的千佛岩上岸,准备抬上峨眉山,不料走到拨云山庵,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接着便下起倾盆大雨,抬瓷佛的麻绳断了换,换了又断,怎么也无法把瓷佛抬走。于是瓷佛便在此“定居”,时值1415年12月8日,从此拨云山庵就改名为“磁佛寺”。
为弄清楚瓷佛的真实来历,笔者近日又来到磁佛寺。走近林荫夹道,绿树掩映的寺院,只见八字龙门上悬“磁佛古寺”横匾。山门内有一庭坝,左为花园,右为弥勒殿,香烟缭绕,匾联生辉。在天井内巧遇寺内当家果位法师和知客常园法师,据介绍:大瓷佛是明朝永乐13年,江西景德镇瓷商信士敬造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报身佛)送寺中供奉,瓷佛高2.47米,身着千佛莲衣,是根据《梵纲经》,取意“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其莲座均为瓷质,法相庄严,技术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明代陶瓷烧制工艺的辉煌成就,是极其珍贵的文物。1966年8月17日,当时的峨眉县文物保管所,因恐瓷佛遭到人为的破坏,特将其运至峨眉山报国寺加以保护。1988年9月10日,经峨眉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又将瓷佛从报国寺运回供奉。
古寺神韵
古佛寺摩崖造像
古寺,地处夹江县漹城镇桃坡村境内,位于青衣江北岸的五兀山峰顶,距县城约二十里。
古寺在明代初年曾叫仙峰寺,山顶有三块独立巨石,呈鼎足状,每块巨石上均刻有古佛造像,于明代宏治十年(1498年)改名古佛寺,明末续建寺院,去一佛字,简称古寺。
古寺海拔高度693米,与马村、迎江乡接壤。五兀山是夹江县境内青衣江北岸的最高峰峦,由漹城镇的桃坡、任山、千佛、大石等村的群山组成。最高处在任山村的周岩,制高点海拔742米。《夹江县志》(民国版)载:“(五兀山)五峰秀拔,兀然高标,遥连蒙山,俯临列岫。” 注释大观山云:“……俯瞰平原,一目百里,县治之主山也。发脉蒙山,经雅安、洪雅等县,绵亘三百余里,结为邑之五兀山,耸翠入云,为众山之宗。此山适承其正支,脉注邑治。”左思《蜀都赋》:“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兀之蹇浐。”后句即指此群峦的崇峻凌峥和道路的崎岖曲折。清代邑人李华峰著《青云桥开桥祝文》,文中描述夹江县:“汉嘉首治,古郡南屏,其峰肇脉于蒙山,逦迤五兀而结构。”
古寺高踞峰顶,巨崖突兀,地势高峻雅洁;茂林环拥、树竹遮荫,繁花盛开隐泉涧;碧树烟岚、云蒸霞蔚,流珠泻绿于沟壑;俯瞰雅水,萦带如虹,遥眺化山,如屏对峙。明代邑人张庭,别号五兀山人,曾官至吏部文选郎中,还乡后热心桑梓文教,曾建“五兀书院”于大观山,著有《五兀山人存稿》、《岷峨志》、《夹江志》、《元览要略》等书,现在千佛岩铁石关处尚存张庭书“五兀书院”崖刻。
古寺摩崖造像是夹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凿石为窟,镌刻佛像于窟内以图永久。分别在呈品字形的巨岩上凿刻古佛三窟,其中一窟高3.2米,宽5米,镌刻释迦牟尼身披袈裟,足立莲台石像,高达3米。其余两处为布袋罗汉。石像造型古朴,工艺精美,比例匀称,神态慈祥;每尊佛像两旁分别刻有力士、金刚、云童、飞天等伴像,手持兵器,身披甲胄,神气秀逸,威武健壮,形态各异,气韵生动。石窟造像场景假借恢宏,耀显气势,立体感受强烈,匠心独具,造诣高深,颇有观赏价值。造像的时间推测应在明朝宏治年代以早,其风格、特色与毗连的金像寺石刻造像相近。巨石上前人有诸多题刻,因岩石为松散红沙岩,风蚀剥落严重,现仅存“凭虚御风”、“不二仙愰”楷书斗大八字。《夹江县志》载:“寺前原有明代嘉靖戊申年(1548年)建石坊一座,额题‘松云静境’,左右对联为‘石径通天窟,松风奏晓琴,’与寺俱毁。”
五兀群山盛产竹纸,造纸之家,称为槽户。此处是夹江手工造纸基地之一。夹江手工造纸历史渊源久远,邑人许世钦曾题写《咏夹江纸》:“隋代开皇建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文闱卷用康熙定,贡纸写出妙文章。”与古寺接壤的马村乡张岩、石窖、石堰等村,均是夹江手工造纸的主要出产地。
古寺曾经是槽户乡人集聚敬神的场所。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为蔡翁会。每至会期,槽户乡人醵资演戏酬神,褒扬、纪念蔡伦发明造纸功绩。是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常。古寺遗址处有一块四方形石碑,四面均有叙述文字,碑高1.7米,边长0.38米,上有雨盖,保存完好,碑名为“蔡翁碑叙”。由槽户等相议,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40年)八月十五公立,由邑庠张潜修撰书。其文美誉盛赞蔡伦发明造纸功德,碑叙刻有“若纸张轻便非天生,蔡翁聪明神化造为纸张。……溯造纸之由,凡布絮、藤楮皆可为用。而其巧妙之初,莫过于竹。吾乡中惜竹造纸者也,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廉、刷以壁,纸之法,备纸之张成,于是乎。”此碑实为夹江手工造纸文明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
“五兀参差,千佛险巇。”古寺地僻边远,一直禁锢着人行的脚步。近年来大石、千佛、任山、桃坡等村都已修通机动车道,驶入现代文明。五兀群山的经济文化和文明建设,既凝聚着前辈先贤的心血,又撒落着现代人们的汗水。五兀山麓千佛岩景区的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继承和保留了夹江手工造纸辉煌历史,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设施精髓,已成为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遗产,成为人们思古瞻仰、寻幽揽胜的生活内容,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地域的文明程度。五兀山的古寺虽已没落,五兀山的神韵悠然长存。
(文章来源:夹江江文远所著《大旗山揽胜》)
本文链接:上根大器
下一篇:上窜下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