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学问寺金堂广场
法华学问寺是上海百家佛寺中诞生于新世纪的一座佛寺。1992年,国务院批准上海设立浦东新区,使昔日的浦东乡下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神话诞生地。上世纪末,浦东新区人口猛增,而上海的佛寺名刹均在浦西,已不能满足大量东迁的善男信女之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浦东佛教协会会长、川沙长仁禅寺监院大熙法师矢志在浦江之东建造一坐新寺。
1997年10月,新寺选址于浦东三林镇沿浦路乌泥泾庙内,并改名为“法华学问寺”。“法华”起自佛教天台宗主要经典《妙法莲华经》,以莲花比喻妙法之微妙甚深,实际上宣示寺院以天台法华为宗;“学问寺”则表明寺院的性质:以文化为弘法,以研究为主,促进交流。据说“学问寺”之称始于宋代,重在对佛教文化的研究,既是寺院宗旨,也是佛教特色。2000千禧年,浦东法华学问寺正式诞生。与此同时,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乌泥泾庙地块被划入世博用地,法华学问寺面临重新动迁,为此寺院屡更选址,2004年前后方落定临浦佳地现址。大熙法师立宏愿,自筹募化二千多万元,于2010年5月将新的法华学问寺新建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作为上海离世博会最近的佛寺成为世博接待寺院之一。
法华学问寺是新千年产物,从一开始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大熙师向有“儒僧”“学问僧”之称,洪丕谟教授曾手书赞其“精于禅,精于茶,僧中龙象也。”大熙师认为“以现代的技术单纯复制古旧的寺院建筑形式意义不大”,毕竟用钢筋水泥建造起来的雕梁画栋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为此,法华学问寺扬弃了明清以来中国寺院强调中轴合院模式,将“伽蓝七堂”和敕修佛寺的黄墙红瓦宫殿式奉为“古制”惯例的拘泥,吸收了唐宋时期已随佛教东渐至日、韩而得以保留的唐宋寺院建筑风格。法化学问寺设计为引浦江水与外部隔绝,组群内纵横各分三路,隔为九院。中路为礼佛轴,从南向北有山门、金堂(大雄殿)、琉璃殿、大悲殿、法堂和僧寮,用地已经落实。东路为文化轴,西路为生活轴,两路将分别建立名为“和谐”的文物艺术馆和名为“和平”的历史高僧纪念馆的双塔建筑,目前用地正在申请中。
当上海世博会在浦江两岸辉煌登场之时,法华学问寺也已初具规模。法华学问寺坐北朝南,西侧毗邻黄浦江,主入口位于寺院东侧,以简朴的木篱作为山门。入寺内,前院主体建筑大雄殿,即新唐风的金堂已屹立于斯。金堂不回避现代科技的建材使用,屋顶采用庑殿式单檐结构,弧面宽舒,沉降为疏阔飞檐,其下有木条经纬,银灰色陶瓦,结为法华学问寺梵文标志的贴金瓦当,在长条闽南花岗石基石上是五开间的木构殿身。大殿以层叠方木代替斗拱,室内用双曲面拱顶,门窗采用落地玻璃和实木推门,四个转角也采用落地镀膜玻璃,使殿外景致与大殿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金堂内采用唐式(日韩流行)的草垫榻地板,殿正中分列从原寺内移来的“华严三圣”释迦、文殊、普贤三尊彩绘菩萨像。临东侧殿角放置唐式仿古钟一座。金堂门上正悬牌匾“正遍知”,这是与“大雄”一样同列佛祖释迦的十大名号之一,采用此称谓亦显现其与众不同,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
金堂前是空旷的石砌广场,左右环以曲廊,前方贯穿河流,隔河为山门,以竹篱与周围的中环绿化带相应成趣。广场可以在中轴两侧蓄水为池,象征无边苦海,中轴大道起自河岩的弥勒尊者石雕像,直抵“正偏知”门下。在广场一侧有石雕十八罗汉像,还有一块从乌泥泾庙建寺时即作为镇寺之用的“为甚到此”石,镇石二人多高,上书“为甚到此”契合禅宗“棒喝”之意。此外,法华学问寺周围庭院中已建起“千莲精舍”的草庵竹室,作为茶禅品味之所。
在金堂之后传统江南民间屋内,有供大悲殿观音等菩萨像,右侧一间小屋为现浦东新区佛教协会办公地,此地亦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分会茗山佛教文化慈善基金”的挂牌处,除大熙师外,协会的日常工作由华师大毕业的冉启坤博士负责,冉博士颇有佛教文化研究科班出身之功底,相信定会为佛教文化之传承发挥坚实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民族。对于法华学问寺将佛教文化传统加以创新的做法,究竟会有如何的争论我们不便置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凡是创新求变的都是要冒风险的,但往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在创新和求变之中。我们要继承的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骨髓,而非形式复古,难道不用电灯不用燃气的教条模仿就是继承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办法之一,愿法华学问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证明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微妙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实践论证佛教禅意中“有与无”“新与旧”之间的统一。
浦东 法华学问寺 临浦村乌泥泾庙1号
电话:021-58490946 021-58493543
邮编: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