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化寺与王高塔
王高村曾因村东建有王高古塔和慈化寺而远近闻名。
王高塔在慈化寺内,先建的慈化寺后建的王高塔。塔是慈化寺中的佛塔,因坐落在王高村东侧而得名。寺早已荡然无迹,建于何时传说纷纭。据民国县志载,塔前有两块古碑,一碑额书有“大魏重修慈化寺碑”八个字。据此推断,此寺应是晋朝所建或更早。王高前辈人还记得塔前侧另一碑额刻有“金大定重修”和碑下落款“县知事藏布录花”字样,其他字无法辨认。
据传慈化寺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庙宇几十间,大殿数座,厢房若干,有僧人近百。建筑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四季香火不断,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庙会(传说此日是如来佛诞辰),四乡八疃乃至潍县、广饶等外地的香客、游人纷纷前来,热闹非凡。每逢此时,都是请上戏班子,唱大戏五天,每天都有踩高跷的、耍狮子、玩魔术的、玩杂技的、卖唱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是当时寿光最有影响的庙会。
弥河是寿光的母亲河,她的两岸不仅风光旖旎,沃土无边,还积淀了数千年的文明和无数的名胜古迹,与之相伴千年的北宋王高塔就是其中一景。
王高塔位于现在的王高七村,王高村原名百尺里,有一种说法是王氏始祖从安阳县迁至百尺沟(弥河旧称)南高崖处立村,取村名为王高,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的刘珝刘阁老将村易名为王高,取品格高尚之意,王高塔因村而名。从保留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出:王高塔巍然高耸,塔身七层八棱,一层有拱形南北门,可以通行,二至六层分别有小门和小窗各八,七层为一蘑菇形巨石覆盖,有人曾用影子原理做过测量,塔高为32.4米,最底一层高约4.5米,是泰山以东山东境内最高古塔。古塔青砖彻成,直径11.3米,周长35.5米,墙厚2.2米,村里老人代代相传:王高塔距弥河故道西岸很近,傍晚时分,可见古塔倒映在弥河水中,故有“夕阳弥水看塔影,津枝渡口观早霞”之说,这里的津枝,就是指附近弥河的一个渡口,每逢严冬雪后,古塔凌空傲立,银装素裹,分外娇娆,故有银刹的美誉。
清代任湖北省建始县知县的尹可谟有诗赞:绫增宝塔倚天东,倒影平原动朔风。怪得村居名"百尺",横遮月色碍寒空。民国期间《寿光县志》又有诗云:古塔半天起,隆冬洒飞雪,同云笼孤峻,玉峰耸皎洁,神境会双清,冷风吹冻同。站在古塔,还可以观海,有诗为证:腊屐登临足胜游,蟾光斜挂碧峰头。波心倒卷翻银浪,又共仓溟万里流。王高银刹美景从中可窥一角。
芳菲五月,我们采访了王高七村的村民王泾元和王范卿,听他们讲述了王高塔建造历史。
村民王泾元说,王高塔位于大寺内,就是平常所说的慈化寺,慈化寺分前后两院,古塔在前院正中,据说当时慈化寺规模宏大,正殿数座,殿宇巍峨,偏殿、厢房若干,晨钟暮鼓,僧人数十,四疃八乡上香许愿之人络绎不绝,很是鼎盛,但乾隆七年,王氏祖谱上记载慈化寺已做为古迹来考,故慈化寺建造年代不明,寺内原有两块石碑,其一系北魏石刻,上有"大魏重修慈化寺碑"八字依稀可辨;可见应建于晋朝或更早,由此算来,慈化寺与灵岩寺属同一时间建筑,最少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古塔又名北宋塔,是寿光古八景之首。据两位老人回忆,王高塔在1966年被造反派炸毁时,有人从废墟中捡到砖两块,刻有"治平元年"、"雅尔孝造塔"等字样。治平元年是宋英宗年号,可以断定古塔应建于1064年,是先有的寺后有的塔,寺内另一块碑的大意为:大定五年,金兵入侵,完颜亮(金陵王)无道渠魁,毁寺毁佛。三十年后,南北议和,史称“小尧舜”,维首(疑为人名)三十余人经之营之,重修北殿、西殿、南殿。北殿塑佛三尊,西殿塑佛三尊,次于塔内塑地勇佛一尊。而今在王高村还能寻到这块碑文的残片,仅余重塑佛三个半字,由此看来塔和寺都在这个时期重修过,王氏祖谱也佐证了这一点。
村民王范卿说,王高塔内的佛像有2米多高,背北向南,拱手盘坐。上半身和头部都是铁铸,下半身为泥塑,面容祥和,佛身后有孔,古老相传,此孔与东海相连,故常有儿童投石听音。该佛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56年曾拨款加固塔的基层,保护过这一古迹。
巍巍古塔,皎皎银刹,经历了岁月的沧海,见证了弥河改道东行和世事变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千年古刹被戴上“四旧”的帽子,随着数声巨响,伴着漫天灰尘,夷为平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照片,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姿。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对王高塔的消逝极为惋惜,盼望王高塔重修之情溢于言表。可喜的是王高塔的重建已被列为2009年全市工作要点,并成立了王高塔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我们衷心希望在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千年古塔得以重展风采,为寿光这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网址:http://www.wanggaota.com
电话:0536—5229668 0536—5411001 18653660065
联系人:释正德
邮箱:sgfxszd@sina.com 邮箱wgtcjc@sina.com
本文链接:潍坊市慈化寺简介_慈化寺开光_慈化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