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庵,位于崂山巨峰南麓,背靠自然碑,海拔780米,沿途沟深壑险,岭峻山高,山路崎岖,运输十分困难。始建于唐代(有资料说建于北魏),原为佛刹,后倾圮。
白云庵分上庵和下庵。上庵古代叫玉清宫,在金刚崮旁(位于现在崂山巨峰景区上索道站下方)。周至元的《崂山志》说:“玉清宫在慈光洞,西为中巨峰,俗称上庵。创建无考,明万历间重修,盖于铁瓦殿同时兴建者。自铁瓦殿毁后,宫也旋圮。其匾额移悬旱河庵,即今之玉清宫也。”上庵古代主要是尼姑和道姑修行的地方,像明代道姑刘贞洁、清代的尼姑黄贞明就曾在此修行多年。下庵又名铁瓦殿,位于慈光洞下500米左右,全真道士朴一向师徒三代历经多年所建。正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雕梁画柱,彩绘精美。包括铁瓦殿在内的白云庵,是当时崂山最大的道场,有道士近千人。清康熙年间一场大火把铁瓦殿烧成废墟,连带着整个白云庵也销声匿迹了。
白云庵,位于崂山巨峰南麓,背靠自然碑,海拔780米,沿途沟深壑险,岭峻山高,山路崎岖,运输十分困难。始建于唐代(有资料说建于北魏),原为佛刹,后倾圮。
白云庵分上庵和下庵。上庵古代叫玉清宫,在金刚崮旁(位于现在崂山巨峰景区上索道站下方)。周至元的《崂山志》说:“玉清宫在慈光洞,西为中巨峰,俗称上庵。创建无考,明万历间重修,盖于铁瓦殿同时兴建者。自铁瓦殿毁后,宫也旋圮。其匾额移悬旱河庵,即今之玉清宫也。”上庵古代主要是尼姑和道姑修行的地方,像明代道姑刘贞洁、清代的尼姑黄贞明就曾在此修行多年。下庵又名铁瓦殿,位于慈光洞下500米左右,全真道士朴一向师徒三代历经多年所建。正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雕梁画柱,彩绘精美。包括铁瓦殿在内的白云庵,是当时崂山最大的道场,有道士近千人。清康熙年间一场大火把铁瓦殿烧成废墟,连带着整个白云庵也销声匿迹了。
我和许多山友,从2006年8月开始多次到巨峰景区考察,在慈光洞周围对白云庵上庵(玉清宫)遗址进行考察时发现古石刻四处。有两处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另外两处字迹较清晰。
还找到了两处断墙残基,一些古砖瓦碎块散落在四周,一个做工精致的立柱底座,一个石鼓,一些石制构件和石料散落在灌木和树丛中。
我们在白云庵下庵即铁瓦殿废墟处看到许多倒塌的石柱和石梁,在附近和石柱上找到石刻多处。根据石柱和石梁的大小,以及上面精细的卯榫构件,可以判断出当年建筑的宏伟和壮观。
经过初步研究考证我们认为:
一、崂山白云庵初建于唐代以前,曾为佛家的寺院。明朝嘉靖年间(1549年),全真道士朴一向师徒募资重修,从此开始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庙宇。道教庙宇白云庵分为上庵和下庵,上庵名玉清宫,在慈光洞附近;下庵名玉皇殿,又叫铁瓦殿,在自然碑的西南方500米左右。
二、通过两块字迹模糊不清的石刻,证明崂山白云庵创建年代久远,最少创建于唐代。
三、通过石刻“大明正德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吉”,可以证明在公元1512年崂山白云庵有过一次大修工作。
四、通过石刻“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吉”,可以准确地确认嘉靖年间全真道士朴一向和徒弟李阳兴募集资金重建崂山白云庵的时间为:公元1549年(原先所有书籍资料都笼统说是嘉靖年间)。
五、崂山巨峰上的白云庵于清朝康熙年间倾圮。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受时间和资料限制,考察研究结果难免粗糙,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和考证,请有关专家斧正。
本文链接:青岛市白云庵简介_白云庵开光_白云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