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

恩施州恩施文昌寺简介_恩施文昌寺开光_恩施文昌寺历史

时间:2019-06-21 20:48:00  编辑:

但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大多成为遗迹,有的甚至难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被列入重点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古代寺庙建筑。
  文昌祠又名文昌宫、文昌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恩施市解放路103号鳌脊山顶。祠托城景,城壮祠观,旧有:“城为舟形,祠为桅,桅必举,船始通”之句形容景物的美妙。祠后为奎星楼遗址,祠下为城隍庙,共同组成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保护区。文昌祠是州城内中心文物景点,它西接西门城楼城墙、洗马池旧址、象牙山烈士塔、叶挺囚居旧址;南接南门古城楼城墙及武圣宫、巴王墓遗址;东与五峰连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狮崖蜿蜓而过,与柿子坝三义宫、薛家巷、四维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与白衣庵、问月亭遗址遥遥相望,从而构成了以文昌祠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网络。
  然而文昌祠原并非建于此处,鳌脊山顶原建城隍庙。《恩施县志》载:“文昌祠原建于城南门处,即卫学旧址,今改为书院。嘉庆三年,知施南府事、前恩施县知县尹英图将其移建于城内鳌脊山。”查县志《新建文昌祠碑记》载:“粤维郡城鳌脊山,一峰独秀,襟带清江,旧列城隍祠宇于上,体制卑陋,岁壬子,余宰恩邑,徘徊瞻眺,深用怃然。夫神奇灵奥之区,实斯文发祥之地施郡文昌祠,岁人倾圯,奎星无阁,而斯山嵬然而重……举凡捐资出入,诸生掌之,不杂胥吏,迁建城隍于山麓,经妥神灵,规模宏阔。山顶更建奎阁三层,即文昌祠焕然一新,不数月报竣。祭告之下,列文冠者数百人,可谓盛矣……谕旨崇祀文昌,礼仪并同关帝,于是生登斯阁,洁济将事,感神人之诉合,斯文风之丕振。”据此,文昌祠于清嘉庆三年,由署恩施知县尹英图主迁于鳌脊山之巅,并移城隍庙于山下,成为恩施城区的重要名胜景观。而鳌脊山作为祭祀文昌,渴求科名仕途,工余读书,行吟坐唱之所,被誉为施郡文风发祥之地的重要处所。曾一度喧哗热闹。而今游览城隍庙,寻迹奎星阁,登临文昌祠凭栏远眺,“东有五峰朝阳,南有活龙奔江,西有青狮白象,北有悬崖挂榜”,施州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大凡在封建社会有城就有庙,有庙也就供奉有神灵。恩施在清初将城隍庙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阁于山之巅,意即神人合一,文风丕振,使鳌脊山成为文人汇聚、崇祀文昌、发祥地方文化之所。据有关资料介绍,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与梓潼帝君合称。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谓“文曲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元仁宗延佑三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祠禄宏仁帝君”,后经乩坛一番制用即成为文昌帝君,与文昌神合而为一。魁星楼供奉魁神。“魁星”,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奎星”的俗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星”,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汉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建奎星阁以崇祀之。传说中的奎星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象鬼,一脚往后翅起,如“鬼”字之大弯钩,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中试人之姓名。
  在恩施,相传一般读书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状元才能登三层魁星楼。城隍庙供奉城隍神,它是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长官,人们尊重称它为“城隍爷爷”。道教所传,最初为守护城池的神,唐初兼管治安,宋代以后并管文人科举、水旱疾病、生老病死等。恩施文昌祠桂香殿,原供奉文昌帝君神象,后废。奎星楼和城隍庙是否供奉魁神及城隍神象,今无从查考。
  文昌祠由中轴线上的牌坊门、庭院、卷厅、桂香殿及侧面的过楼、南庭院和酒楼组成,彼此相呼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主体建筑从西朝东,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塑花牌坊门为文昌祠的正大门,为四柱三楼三间,砖石结构,中高9米,门框为青石砌成,高2.4米,宽1.63米,上作二龙戏珠、双狮镇门和“万”字雕刻。庭院中原有戏台,两边靠门墙各有后室一间,为旧时演唱南戏的主要场所。现今庭院四周墙壁嵌满古碑,正前方嵌一正方形双龙珠石刻,四角陈列有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故事”石墩。卷厅又称过厅,中高4.5米,进深7.5米,建于清咸丰年间。据《添建文昌祠酒楼碑记》载:“宫前建卷厅,以为春秋祭祀礼拜之所。”卷厅两坡顶为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檐柱上有透雕人物斜撑,柱石高大,雕刻精细;布瓦屋面,其上为水泥制正脊。
  桂香殿是文昌祠主体建筑,高10米,深8.5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变体式抬梁结构,梁架之间有较大的雕花垫木支顶。大殿山花悬出,翼角起翅,为嫩戗,前下檐与卷厅相连,形成勾连搭式。其两坡会合之水,从两边墙上砖砌的排水道排除。过楼即偏屋,位于桂香殿南面,坐北朝南,其后檐墙与桂香殿相连,为硬山顶单檐双层抬梁式建筑。两山墙有墙垛与墀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有格扇门,两次间为花格窗。二楼三间均匀壁板与格扇窗,出过楼为奎星楼院落,又称南庭院。正南面为奎星楼遗址,原为六角三层楼阁,于今50年代初期朽废拆除,现其石门和基址尚存分明。南庭院四周墙壁嵌满古碑,墙头有墙帽和薄砖做的花窗。酒楼位于南庭院的左侧,在园门之上的一扇面石上刻有“酒楼”二字,于清咸丰年间而建。《添建文昌宫酒楼碑记》载:“……入其宫,左右宽,前逼檐外,阶前即奎星阁,高而狭,不时登眺,非议集之所,李道南等创议建酒楼于宫之南。”现存酒楼建筑为1983年简修,不属于以前木构建筑之酒楼。城隍庙位于山下大院坝正后方,背靠文昌祠,目前保存有面阔三间的木瓦结构建筑和部分遗址。解放前夕,文昌祠曾为国民党恩施县参议会和县政府驻地。恩施解放后至1952年,先后为恩施县人委、中共恩施地委、恩施专区文工团驻地。1953年后,恩施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局陆续至此办公。文昌祠也历经维修。1961年,由县文化馆新换抬梁站柱和大部分檩子、瓦面,过厅地面升高与大殿平齐。1964年,原戏楼朽废拆除,后于1983年增设碑壁4块。1984年市文管所成立后,于1985年至1986年由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修建祠后保坎,加高围墙,修复了桂香殿瓦面、飞角脊饰、山门彩塑,月台踏步和半逸享。1988年,文昌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文昌祠作为恩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文保单位,其抢救维修和开放利用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州、市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1993年8月市文管所实施文昌祠抢救维修第一期工程——建仿古建筑并排两栋二层门面,修复了塑花门墙。1996年4月,市政府拨款20万元,迁移了市文化馆、图书馆遗留房产:同年7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文昌祠进行了一周的现场查勘,制定出文昌祠修缮工程设计文件,经省文化厅同意所需36万元的维修经费预算,并先期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继而拆除了奎星楼遗址内危房。接着,恩施市委、市政府又把文昌祠维修工程列入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的九五计划,并将于1997年底拨款20万元,实施改建道路及城隍庙的维修。这样,文昌祠全面抢救维修工程由此全面展开,它将使恩施市的文物保护和文物旅游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掀开恩施市文物事业的新篇章。

恩施州恩施文昌寺简介_恩施文昌寺开光_恩施文昌寺历史

本文链接:恩施州恩施文昌寺简介_恩施文昌寺开光_恩施文昌寺历史

上一篇:恩施州回龙寺简介_回龙寺开光_回龙寺历史

下一篇:恩施州金峰寺简介_金峰寺开光_金峰寺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