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大士阁,始建于唐,原名石岩寺。昔时因久旱无雨,禾木干枯,众信聚寺设坛祈雨,目睹观音大士屹立云端,随降甘露,普济万民,当地僧俗为感观音大士之慈悲,故将“石岩寺”更名为“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罗田县城西,距县城约一公里,寺院坐西面东,后承大别山来脉,前迎凤城义长流,寺前岩石垒垒,石缝中生出五株千年古柏,人称“五子拜观音”。寺左曾有一株千年古松,根部并生七枝18米长的枝桠,人称“七杪松”。
寺院周围苍松翠竹、茶园飘香,山中怪石嶙峋,云飞出岫,山路曲径通幽,左侧池内净莲出水,菡萏香浓。寺院建筑乃青砖碧瓦、飞檐翘角,殿堂佛像巍峨、陈设典雅,使这一佛教圣地澄显清净庄严。每逢朔望,前来烧香礼佛、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历来不少名人题咏诗词,赞其胜景。如1936年11月,罗田帅学富县长与当时驻军三十二师王新民师长同游大士阁,帅县长赋诗云:公暇登禅阁,群山一望低。峭岩如壁立,古木与天齐。四境氛初靖,全城景还迷。愿将甘露水,借我润灾黎。然而时序更替,大士阁历经沧桑,寺院萧条,墙倾壁颓,几为废墟。据考证历史上,大士阁曾建有万古塔一座,由于历史原因,现已毁坏,仅存塔基。
民国初期,罗邑缙绅名流曾在此办学授课。文革期间,庙产归公,县政府在此依寺名改建大士阁林场,但不少信众仍在遗址上烧香礼拜,香火不绝。直至改革开放后,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完善落实,部分庙产归还寺院,当地信众纷纷捐资捐物,由比丘尼法度法师主持兴建简易佛堂,重塑观音大士佛像,新添什物,念佛之余农禅并举,并依佛陀之遗教,自利利他,广结佛缘,前来皈依学佛、游览观光者日益增多,大士阁亦被政府主管部门定为重点佛教活动场所。
2005年10月,由县民宗局、县佛教协会委派法持法师担任大士阁住持,法师驻锡大士阁后,继承如来弘法使命,在组织僧众学习佛教知识和相关宗教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强完善寺院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还根据寺院发展需要,拟定改建原有大雄宝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预计投资40万元;新建五百罗汉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预计投资60万元;新建山门、围墙预计投资50万元;新建放生池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预计投资20万元;新建钟、鼓楼两座,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预计投资50万元;新建祖师殿一座,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预计投资30万元;新建斋堂、客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预计投资50万元;新建寮房两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预计投资100万元。以上所拟项目预计总投资400万元,计划十年完成。其中自筹资金150万元,向社会各界募捐250万元。
扩建大士阁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佛教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佛教慈悲度众的精神、净化心灵,促进和谐社会的更好发展,使其成为僧众并善信修行的理想场所。但其工程量大,耗资尤多,为使古刹早日重辉,托钵于十方,信士贡达,聚沙成塔,诚祈诸上善人,共同随喜功德,解囊相助,捐资500元以上者勒碑留芳,长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