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弘始十年(408),西行的求法者相继返回东土。犹如播种,由长安出发的求法者,冒险过流沙,翻越峻极于天的葱岭,在罽宾、天竺等佛国瞻仰佛迹,寻求佛经,然后再跋涉万里,回到长安,欣喜地检点积年艰辛后的收获:一夹一夹的梵本和胡经,光芒奇特的佛舍利、精美的佛像,还有关于圣迹的传说。
这一年,西行的智严、宝云返回长安。不久,支法领接踵而至。
法领是由庐山慧远遣其西行的。慧远慨叹大法流行中土后,经藏不少,律藏罕见,于是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派遣弟子法领西行求法。法领在西域前后长达十七年,比法显停留的时间(共15年)还要长。
也是朔风凛冽的季节,法领、辩慧等五六人抵达长安。两匹骆驼背负着几只毡布口袋,袋口用粗麻绳扎紧。这才是十七年来最宝贵的收获,二百余部《方等》新经。僧?、道恒等迎接了法领一行。法领等人衣衫上沾满了雪花和泥土,也来不及更衣,匆匆进宫谒见国主姚兴。
凡是西行的求法者返回,或是胡僧东来长安,姚兴总是盛情接待。他饶有兴味地询问法领的行程,及所记所闻,尤其详细询问法领带回的佛典的种类。最后问法领:这二百余部新经,准备送到南方还是留在长安?法领的意见是等待慧远的指示。
法领一行被安置在逍遥园,边整理所得的佛经,边等待慧远那边的消息。
姚兴则遣使者驰书慧远。
慧远得知法领已至长安,带回《方等》新经二百余部,极感欣慰,立即致书姚兴,派昙邕出使长安。慧远在信中说:当年遣法领西行求法,盖中土律藏欠缺之故。法领既已入长安,则于长安传译为便。南北同为佛弟子,不分彼此也。若什法师精力尚佳,可请其择精译出。至于法领,或留止长安,或南来,唯其意愿是从。姚兴读信后深深感动,赞叹不已:“远公器局宏大,固非我等凡庸可及。
”在大寺,姚兴与罗什谈论法领所得的新经,并转告慧远请罗什译出这些佛经的意思。罗什满口答应,不过须等到译完《中论》后再进行。
如前章所述,《中论》是印度龙树中观学派的代表作,奠定了大乘中观学说的理论基础。罗什十四五岁从莎车王子须耶利苏摩学习大乘经论,就已接触到《中论》。自此之后五十年,常暗诵这部经论。他的学问,与《中论》一脉相承。
可是,这样一部与罗什学问有莫大关系的经典,为什么不在进逍遥园之初就译出,非迟至弘始十一年(409)才决定译出?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罗什顾虑秦地“深识者寡”,难于理解龙树的中观学说,若一开始就译出《中论》,必定会在长安僧众中引发思想地震。从弘始四年到十一年,罗什通过《大品般若》、《大智度论》、《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的翻译和讲解,弟子及长安义学沙门对诸法实相已有大致的理解,这时再译出《中论》,就容易多了,不至于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
《中论》终于开译了。
长安大寺盛况空前,二千多僧众,挤满了草堂寺。姚兴、太子姚泓、姚嵩、姚显,信奉大法的群僚毕至。罗什弟子、长安义学僧对《中论》这部经典之名其实并不陌生。先前译出的《大智度论》,有些地方就是解释《中论》的。但当将要看到《中论》的全貌时,就像对着将要打开的宝藏,每人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龙树菩萨将给中土的沙门,展示怎样的思想盛宴?
罗什当然是译场的中心人物,僧叡、昙影笔受。
罗什手执梵本。一双手已经日渐枯瘦,皮肤松弛,失去了光泽。毕竟将近七十岁的人了,一年比一年衰损,腹中常有不适之感。困顿凉州,空耗了十七年的生命,失去的时光须追回来。到了长安,时不我待,几乎天天译经讲经。暗诵及有文本的佛经,虽然译出了几十部,也不过占胸中所藏十分之一还不到。罗什深知,想译出所知所藏的全部佛典,已无可能。但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佛典译出来。一息尚存,就一刻也不能懈怠。
每当译经、讲经,升上高座的时候,他总是精神旺盛。这时,僧叡端上一杯水,罗什喝了一口,开始译经:“龙树菩萨所造《中论》,天竺及西域诸国敢自称学者之流者,无不耽玩之,以为要领。申释《中论》者,据说有七十多家。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所释也。 青目所释,或有与理相乖,或有语言繁琐重复处,译出时与僧叡、昙影、僧肇诸法师斟酌商定,亦祈皇帝陛下、太子及在座诸大臣、诸大德、善男子,共纠谬为正。”随即口译为华言: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接着,罗什根据青目的注释讲解:“八不”即是中道。世间万物由因缘生,于是就以为万物由有而生。这是邪见,是戏论。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即是因中道而发生的正观,也就是一切法皆空。万法皆是因缘所生,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也不共生,故不生亦不灭。既不生,自亦不灭、不常、不断、不异、不来、不去。涅槃实相,亦应作如是观……
《中论》给草堂寺内的僧众展示了大乘空宗学说的思想新境,与小乘有部迥异,也与大乘有宗有别。众人议论纷纷:
“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诸法由无而生。《中论》所云‘八不’,而诸法本无之说,难道也是戏论?”
“归根结蒂,诸法由积微尘而生。若说一切法不来不去,则无由而生,微尘亦无。这似乎与经文矛盾。”
“谷由芽生长而来,为何说‘不来’?芽出后谷坏,为何说‘不去’?”
从小乘一切有部,或从中国传统的哲学看待《中论》,确实很难理解“八不”以及“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草堂寺里的议论非常正常,反映出这部经典对于小乘佛教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冲击,说明对龙树系统的中观学说难于接受。
罗什译出《中论》后,又在大寺译出龙树的《十二门论》。加上弘始六年(404)译出的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弘始七年年译出的《大智度论》,以上大乘空宗的最重要的四部经典,成为后世“三论宗”的理论基础。至此,罗什的学问基本上已经表达,他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