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净慧寺
磐安净慧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寺岙村,原属天台县管辖。旧名宝慈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为净慧寺。净慧寺建于晋兴于宋而亡于文革,历1830余年.占地八亩,笔架、芦峰座其前,鼓山、钟山匝其城,林木葱郁,环境清幽,乃吾省最早之佛地之一。
净慧寺与国清寺同根同源,是国清之始祖,早国清寺300余年。有隋开皇初年,国清寺长老智顗禅师在此受戒之说。净慧寺的末任方丈僧玉琴曾言,净慧寺僧人去国清寺须提早15天通知对方,他们应开中门,放鞭炮迎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有日本僧人数人,来天台寻净慧寺,因当年的天台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孙新恩无暇带队来净慧寺,就说国清寺的前身就是净慧寺,日本僧人不信,怏然而归。2005年,净慧寺管委会主任陈黄岩、陈康银一行到国清寺考察,找到孙新恩了解此事,孙承认有这么一回事,并答应说要亲自来净慧寺看看。陈黄岩等考察时发现国清寺的一切建筑,都与当年的净慧寺一模一样,甚至连竹园、放生池也建在同一个方位上。
净慧寺的前身是道教福地,开山祖为东汉三国吴道士葛玄。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名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重祖。曾从左慈学道,受太精、九鼎金液等丹经(《抱朴子·金丹篇》)。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据清《天台县志·寺观·净慧寺》载:旧传“葛元(玄)尝植芦数本,故会寺前有芦峰”。又载:“芦峰,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净慧寺前,旧传葛元植芦于此,下有芦漾、芦坑。”(见康熙版《天台县志》十四至十五卷第151页)。净慧寺原名宝慈,与葛仙翁从左慈学道有关,有葛玄从左慈学道之地之疑。
宝慈寺有僧修行当自隋高僧飞锡之始。宋《嘉定赤城志》和明清《天台县志》均载“隋高僧飞锡处(之)”一事。飞锡为唐代高僧,知识渊博,修行得悟。乾化元年(911),梁名僧景瑫于飞锡修行之处重建此寺,选址有惑,“烧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址焉”(《天台县志》九至十卷)。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曾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将宝慈寺改为净慧寺,为天台十大名刹之一,此乃净慧寺史之最兴盛时。传说,净慧寺于五里地之楼金岗烧瓦,搬瓦之时,排成长队,接手传递至寺,此非有上千僧众之不可也。据天台藏库李氏宗谱载:“朝议大夫李惟元之次子襄者,偕昆弟舍田八百亩,山二十亩,供净慧寺香灯之资。”足见净慧寺之盛。
唐武宗灭佛,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净慧寺首当其中。“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净慧寺位处关隘,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宋以降,多经劫难。有古石碑载:元未明初“山门魔起”(杨镇龙反元),“豪右”抢夺寺产土地之事;明嘉靖一朝,倭寇入侵,所过残虐,糜有孓遗,南明鲁王,有白头军起兵反清,清廷遣将,屠杀殆尽,玉石俱焚,使周钦贵之白头军失军需之所,兵败罗成岩,净慧寺因有陈和尚参与,在劫难逃,从此运势渐衰,又经太平天国、民国混战、日寇侵华等劫难,净慧寺难复昔日辉煌。1949年冬,寺内仅有僧赤山、胡长、仁通、玉琴及小僧明志、白连等数十人。建国后,末任方丈僧玉琴划为地主,小僧从军,老僧羰卒,中僧还俗,空寺杳然。大跃进时,寺院改建畜牧场,文革之时,拆院建校,檀香韦陀,价值连城也难逃大劫!
改革开放,政治清明,佛教重兴,净慧寺于2003年被磐安县政府批准,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场所,古寺重兴有望矣!
本文链接:金华市净慧寺简介_净慧寺开光_净慧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