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寺
天中寺(原名天宫讲寺),是白马镇一大古迹。据光绪县志记载,该寺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所建。北宋真宗大中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寺名为“天中寺”。仁宗庆历(公元1046年)僧遇信重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寺毁,余僧并入左溪寺,旧名普安禅寺(在今礼张夏泉村)。
天中寺离浦江县城20公里,柳溪下游,三面环山,古木参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寺内有正殿、偏殿、经堂、佛堂、观音堂、亭台楼阁、僧房数百间(其址在今木莲树下)。殿堂亭阁皆是雕梁飞檐,如来佛祖、四大天将、金罗汉十八尊,衬托出寺内的富丽堂皇和大雄宝殿的气势雄伟。塔下寺(今里坟头山湾)、塔山坪是寺后的屏障,建有丰姿多彩的“天中九层宝塔”,屹立于山颠,点缀寺威壮严。
据说当年寺内僧徒上千人,在建造某些殿阁时,皆唤僧徒排成长队,把砖瓦从窑到寺一个传一个递到殿边,只消一个早晨即递完。吃的大米都是僧徒用拳打击出来的,一臼谷子,每个僧徒一人一拳,即可将谷舂成米,可见僧徒之众多。
天中寺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寺院内有水井十八口,其中有一口水井特别清甜,吃了能长筋骨,力大无穷。有一次,后芦金一个樵夫口渴,喝了一肚井水,挑起柴行走如飞,后被方丈发现即叫僧徒赶上,在樵夫背上一拍,水吐得精光,连柴也挑不动了。
据传天中寺后边寺后塘有一座金钟埋着,如有亲兄弟十人能捞起。某朝代兄弟九人加上一个姐夫,在塘内摸到钟纽,捆绑起来,套上抬扛,快抬出水面时,小弟叫:“姐夫用力!”话音未落,抬杠即断,金钟即沉埋水底,从此再也没法找到了。
寺前面有一口二十余亩大的、清如明镜的池塘(现名寺塘),是僧徒们夏天洗澡的地方。这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古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刹。
这座古刹毁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方丈是余姚人氏武状元出身,为人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常扣押强留进香美女,反抗者抛入四周皆用石砌成的水牢(今黄塘湾藕塘)。每到日落西山傍晚时,天中寺塔尖影倒在某村,村中妇女务必到寺,任其僧徒们百般糟蹋。期间虽有人告状,但县官根本不敢办理。相传后来了一位与方丈同科赴考的考友县官,见到前任留下来控告天中寺和尚的罪状堆积如山,即微服进寺,以同科考友的友情相劝其改恶从善。方丈不但不听,还在饭食中放入毒药将县官毒哑,然后禁闭于寺中,准备在中秋节以火烧活佛升天致其死地。适逢巡按大人到浦,成群的百姓拦路状告天中寺和尚的罪行。巡按闻中秋节有火烧活佛升天之举,即带随从进寺要方丈陪同观看活佛,一见活佛泪流满面。巡按疑有冤情,用计支走方丈,即问活佛,你有冤情可点头。活佛点头后,巡按即上县衙,找不着新官,反见呈诉天中寺和尚的罪状堆积如山。立刻修本京都,龙心大怒,即派精兵强将在中秋节前赶到浦江洞门下(今利丰范围),并隐兵于湖畈三石片。一支精兵强将着便衣混入火烧活佛之地控制局面,用箭射死方丈,救下活佛,才知这个活佛是新上任的县官。僧徒与京兵混战中,放火烧了天中寺,寺院化为灰烬,逃走的僧徒并入左溪寺。
天中寺的衰败,还有另一种风水学传说。当时有懂风水的父女二人,每闻天中寺和尚横行霸道,痛恨无已。一天在寺周围察看,寺左山脉系青龙,寺右为白虎头,青龙、白虎守卫,寺前还有一座馒头山(即乌龟山)形如木鱼,山后边有一块高平之地,形如木鱼柄,木鱼山旁有六石片,如同和尚印。父女俩思前想后,如能把柳溪改道,使其木鱼柄断折,天中寺的风水即破之。随后作为进香客去寺与方丈漫谈,说把“柳溪”改道能使天中寺更加秀丽、雄伟,寺院更为兴旺。方丈心服口服,立即发动僧徒把“柳溪”改道,把白虎头前“木鱼柄”挖掉使“柳溪”水直流而下,使“木鱼”与天中寺永远分离(这是柳溪改道的由来)。该寺果然不久就被京兵抄个精光。寺毁,天中宝塔无人管理,风吹雨打而倒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在塔基上建炮台(雕堡)。
其实,天中寺的衰败主要是“失民心”、“失道”。古训:“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
天中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为了挽救这个唐代的辉煌古寺,出生于建德市李家镇项山村的释果愿和尚,于1998年9月18日来浦江天中寺村东边外泥塘湾圆通宝殿主持事务。释果愿和尚现年43岁,出家于安徽九华山百岁宫,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空林佛学学院。释果愿住持告诉笔者,2005年9月13日,县宗教事务局已批准颁发了“天中寺佛教活动场所”证书。他打算逐步修缮天中寺,使这个饱受沧桑、几成废墟的古刹重放光芒,成为一个美好的游览观光胜地。
本文链接:金华市天中寺简介_天中寺开光_天中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