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县麟溪桥摩崖造像
麟溪桥摩崖造像在县城东1公里左右杜水北岸约150米处的山崖上,由十崖下有房屋遮蔽。观能看到的造像有19龛,共编号l至19。
第1龛为一佛二菩萨;主佛高0.28米,结跏跌坐。第:龛也是一佛二菩萨,结跏跌坐佛高1.07米,上身残缺,佛座为束腰八角形须弥座。有磨光圆形头光与背光。二菩萨高0.92米,高发髻,上身袒露,斜披胸巾,下身著长裙,跣足立于圆形仰覆莲台。第3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结跏跌坐,著双领下垂衣,右手作说法印。有圆形头光。第4龛形制与大小部和第3龛相似。但被崖前建筑所挡。造像不清。第5龛是一尊立菩萨像,高0.27米,头已残,右手科举于胸前,左手下垂,足踏仰覆莲台。第6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结跏跌坐佛高0.3l米,著双领下垂衣,作说法印:二弟广双手叠放十腹前,足踏仰覆莲台。第7龛为一佛二菩萨,结跏跌坐佛高0.73米;左手抚于左膝,右手作说法印,著双领下垂衣,佛座为束腰八角形须弥座。第8龛为二菩萨立像,像高0.32米,二菩萨造型相同,高发髻,上身袒露,下穿长裙,帔帛垂于体侧,足踏仰莲台。第9龛为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结跏趺坐佛高0.25米,右手作说法印,二弟子双手叠于腹前,足踏圆形仰覆莲台。第10龛亦为二菩萨立像,高0.36米。第ll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0.94米,结跏趺坐于束腰八角形叠涩座,左手抚左膝,右手作说法印,著双领下垂衣。第12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结跏趺坐佛高0.82米,右手作说法印。第13龛为一较大龛,龛高1.6米,宽1.67米,深0.6米,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结跏趺坐佛头部已残,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龛下原有发愿文,今字迹不存。第14龛高1.3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结跏趺坐佛高0.87米,著双领下垂衣,内有交领式僧只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佛后有圆形背光和桃形背光。左侧弟子为老者形象,右侧弟子双手叠放腹前。弟子与菩萨均足踏素面圆形仰覆莲台。第15龛为二佛并立像,龛高0.36米,二佛均著通肩衣,均以内侧手臂作说法印,衣薄贴体,动作相同但对称,足踏圆形仰覆莲台。第16龛为一碑龛,从内容看应为晚期题游。第17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图98),佛为立像,高0.95米,著通肩大衣,双臂已残,原右前臂横于腰际,头后有桃形头光,足踏素面仰莲台。弟子身材较矮,左弟子为老者形象,著右袒式袈裟,双手合十。右弟子为青年形象,著交领式袈裟。二菩萨身躯也较矮,头束高髻,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第18龛为立菩萨一躯,高1.9米,即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面相长圆,头饰高髻,双肩宽圆,右手上扬似执有莲蕾,左手下垂提帔帛,上身袒露,帔帛与胸巾残留有朱砂彩痕。第18龛以西约15米处有一未完成的石窟,宽5.2米,高5米,深2.2米。第19龛位于窟内壁偏西部位,龛内主尊著菩萨装,高0.76米,左腿盘起,右膝曲呈蹲坐状,右臂弯曲搭于右膝上。上身袒露,下著长裙。像左右各一供养人像。洞内东壁有此龛的发愿文,时为“大明嘉靖元年岁在壬午”,即1522年。
麟溪桥的摩崖造像多为小龛,造像题材相对稳定,多为一佛二菩萨及二弟子,风格样式也相对统一,除了第16龛和19龛外,基本上都是唐初高宗至武周时期造。较早者约在唐高宗中期,较晚者约在武周时期,时间比较集中。从摩崖造像的位置看,似乎东部较早,逐渐向西扩展。与慈善寺石窟相距仅5里许,应是在慈善寺石窟造像的影响下民间工匠所作,但不仅在规格上不同,题材、含义和风格也属于不同的文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