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寺(宋、明)
位于旬阳县七里乡香炉沟垴。据传创于宋代。现寺庙毁弃,遗址中存各种石造像二十二尊,其中佛像三尊,菩萨像二尊,罗汉像十六尊,天神像一尊。
三尊佛像原置于万佛寺大殿佛坛中央,佛像下各有一石雕仰覆莲须弥座。三佛均为结跏趺坐。较大的佛像高120米,下宽80厘米,螺髻,饰宝冠,有白毫相,弯眉大耳,袒胸赤足,披镶花边袒右肩僧衣,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其余二佛高117米,螺髻,服饰大体与主尊相似,其一双手置于胸前,另一双臂垂于膝间。这三尊佛像属于佛教中的“三身佛”,中名“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左名“卢舍那佛”,即“报身佛”;右名“释迦牟尼佛”,即“应身佛”。二尊菩萨原置于万佛寺大殿佛像两侧,大小与佛像相等。其右侧菩萨像下为仰覆莲座,菩萨左臂后垂,左腿盘屈,右手抚膝,右腿上屈,似游戏坐。其左侧菩萨像下为须弥座,菩萨双手置于膝上,为结跏趺坐。二菩萨均头戴宝冠,冠上有化佛,垂鬟髻,饰缨珞,戴项饰,斜披天衣,臂钏,裸胸,赤足,腰束贴体罗裙。其右侧作游戏坐者,当为观世音菩萨;左侧则为大势至菩萨。
十六尊罗汉像,原置于万佛寺大殿两侧,其像比佛、菩萨像略小。有的为善跏趺坐;有的为半跏趺坐;有的为结跏趺坐。有的袖手;有的徒手;有的持法器;有的持它物。多数为光头,少数着风帽。不仅姿式不一,服饰各别,而且各具情态:有手抚胸前,安然自得的;有身体微倾,若有所思的;有手持经卷,神情专注的;有盘膝打坐,内心喜悦的。其中有一罗汉,身披僧衣,腰束丝带,袒胸露腹,左手举于胸前,右臂垂于身后,顶光大耳,长眉垂肩,额上皱纹清晰,肋骨历历可数,再以形容消瘦,双目微闭,神态虔诚,一看就知其是一个历尽艰辛的苦行僧。还有一罗汉,右腿盘坐,左腿下垂,左手抚一雏猊(幼狮),雏猊左前足抓其衣领,右后足蹬其肋间,作上爬状,吻部已触及罗汉耳梢。罗汉头微左偏,以右手置雏猊腚下,防其下跌。似既对雏猊的顽皮无可奈何,又欲极力作庄重之态,看着真有点使人忍俊不禁。此罗汉方面大耳,鼻高口阔,额前有戒痕,眉上有肉突,极象一位慈祥而又虔诚的西域僧人。
一尊天神像,原置于万佛寺大殿内侧,高95厘米,身披袍服,内着铠甲,神情严峻。双目微睁,俨然一威武将军。
万佛寺佛释造像除个别遭受破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这批造像比例适当,形体逼真,神态各异,既有西域胡人特征,又有中土华人之相,无论佛、菩萨、罗汉、天神都精雕细琢,惟妙惟肖,是安康古代佛教造形艺术的精品。因而专家们称,万佛寺石造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现已运回旬阳县博物馆收藏保护。
本文链接:安康市万佛寺简介_万佛寺开光_万佛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