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榆林市安崖乡高岔村西1公里,西距县城80公里。石窟始建于唐代,明清增修。据《榆林府志》载:“金佛寺在州北100里开光川。唐时石岩倾,内现金佛一尊,因建此寺。”明代又开13窟,碑载从成化4年(1468)至成化12年7月历时9年而竣。以后山崖多次坍塌,复多次维修。石窟由西向东一线排列,共14窟。一号窟宽0.6米,深0.7米,高0.9米,内有造像七身,整个造像均为石胎泥塑。从造型风格看,为唐代石窟。在窟外右侧有摩崖刻画供养人立像。
榆阳区金佛寺来由的传说
安崖开光川有一座古寺庙叫金佛寺。千百年来,这座古刹香火不断,信士很多,远近闻名。
相传唐代,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和尚,提着禅杖云游四方。有一天,到开光城一带讲经说法。当走到离开光城不远的开光川里的一座山前他不由大吃一惊,这座山,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花草,山下开光河里水流哗哗响,河南边是一道平川,整座山被太阳照的金光闪闪。多么优美,真是佛仙居住之地。于是,他选择了一块地方,盘腿而坐,两目紧闭,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时,太阳已渐渐落山,天空慢慢黑下来了。一阵阵凉风从沟里吹过来,坐禅的和尚感到身上有点冷,便慢慢睁开眼,怪事出现了,只见眼前,山体慢慢裂开,万道金光从裂缝中射出。在金光中,裂开的山崖中有一尊金佛像。金佛形象逼真,神态微妙,面带微笑,是如来佛下界。和尚看到金佛出现,赶紧跪在地下叩拜圣灵,并立誓在这里为金佛修建庙宇。从此,和尚云游四方,行万里路,化缘得千两银,招募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在半山崖上开始凿洞修寺庙。正殿修成后,他将金佛像供奉在当中,又在周围凿洞造像,建造佛寺。佛寺修成后,取名为金佛禅寺,并把这座山叫做金佛崖。由于金佛寺有金佛,闻名远近,香火越来旺盛。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和尚功德圆满,便带着金佛像一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从此,金佛寺中就只留有石佛像了。
金佛寺石窟
金佛寺石窟 位于安崖乡刘岔村西的石崖上,始建于唐代。在南北长180米,高35米的悬崖上有大小石窟19处,较大为金佛殿、古佛殿、地藏十王殿、三教殿、观音殿、眼光菩萨殿。金佛殿窟内宽5.7米,深7.3米,高4.6米,存石雕佛像10余尊,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修建金佛寺殿碑1幢;窟洞门浮雕脊兽等;窟内西角另开有石洞,依阶而下又有两石窟,一窟内宽3米,深9米,高2.4米,另一窟较小,均存残雕石佛像。古佛殿窟内宽6.6米,深4.2米,高3.5米,内存石雕佛台上刻麒麟、奔马、莲花等图案,另有残佛座5个,上雕刻花饰。地藏十王殿窟最大,内宽8米,深7.5米,高5米;窟顶浮雕八卦并彩绘,内还有残壁画及碑刻残座等。三教殿窟内宽5米,深6.5米,高5.2米,存浮雕四神图石佛供台、石雕象、海马佛座及残石佛6尊,还存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碑刻1幢。观音殿窟内宽3米,深3.4米,高2.7米,窟顶浮雕牡丹并饰彩。眼光菩萨殿窟内宽3米,深3.8米,高2米,内存石雕残佛像。该眼光殿北侧存有唐代1石窟,内有身高60厘米、腹宽20厘米的残泥塑佛像6尊,还存身高约45厘米,腹宽15厘米石雕残佛像2尊。1985年金佛寺石窟列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