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

包头市福徵寺简介_福徵寺开光_福徵寺历史

时间:2019-07-01 18:11:58  编辑:

  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老城东河区北梁高地,因为有了召庙,于是老百姓把这一带俗称“召梁”。既是巴氏家族的家庙,也是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

  福徵寺既是巴氏家族的家庙,也是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师祖师尊宗喀巴、佛祖释迦牟尼和圣祖成吉思汗的殿宇。汉族称它为包头召,蒙古族称它为布特苏木。三百年前,包头还不是一个城镇,只是巴氏家族的一个牧村。巴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包头地区十五户巴姓蒙古族的通称。据考证,那时这个地界叫“包头村”。庙的后面是土山,土山的后面则是平梁地。庙的前面是一条东西通达的土街,也就是今天的东门大街,也是当年和后来的商贸通衢。北通固阳后草地,南下黄河去达旗,东往石拐走官道,西行百里进后套。距离庙宇几百米有一条汩汩不息的“博托河”,就是今天东河区的东河,那是从大青山山根下的许多泉眼儿里涌出来的一股泉水,甘甜而清冽。早期来这里定居的巴氏蒙古族,就依傍这条清河放马牧羊,过着祥和太平的游牧生活。

  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老城东河区北梁高地,因为有了召庙,于是老百姓把这一带俗称“召梁”。该寺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当时包头村的第一座寺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福徵寺为藏式结构,庙分上下两层,底楼为经堂,正中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前堂则供奉藏传佛教师祖宗喀巴像,还有可供二十多名喇嘛诵经的坐床。每逢过年过节,巴氏家族在福徵寺聚会祭祀,并且每年在此举办游牧民族的春祭、秋祭等庙会活动。此外,也是各民族民事、商贸的议事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包头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

  福徵寺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和衰亡,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经历了草原上风起云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的火种燃遍中华大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土默川蒙汉青年为代表的草原儿女在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祖国。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经商致富,谢绝了做官腾达,割舍了家园亲情,别离了父老乡亲,走出了草原,走出了土默川,积极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后来,一个个成为领导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先驱和中坚力量。福徵寺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见证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自民国以来,绥远(今内蒙古中西部)境内实行旗县分治,凡属蒙古族事务,全部由旗管理。当时的包头隶属于土默特旗,1923年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后,加之长城内大批移民的迁入以及商贾云集,包头己成为繁荣的水旱码头和皮毛集散地,而当时作为包头象征的福徵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房屋多,土默特旗便把学校、生计会及旗政的基层机构设在这里。正因为如此,当时包头的军政官员对寺内的活动干涉较少。李裕智、乌兰夫等革命前辈认为福徵寺是开展地下工作的理想场所,于是,一大批革命者来到这里,在福徵寺和巴氏族人的掩护下,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包头建立党的组织,包头第一个党组织一一包头工委在福微夺诞生,年轻的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出任工委书记。从此,巴氏家庙福徵寺便与草原儿女的革命活动融为一体。

  1929年,乌兰夫等一大批热血青年从苏联回国,中共西蒙特委成立,福徵寺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赴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转站,一批又一批蒙汉进步青年通过福徵寺赴苏联学习。

  1931年,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来包头指导工作,乌兰夫、李森等人常与王若飞在福微夺接头。后来,王若飞在泰安客栈不幸被捕,乌兰夫、李森在福徵寺掩护下,才躲过特务的追捕。

  1939年3月,中共绥远省委成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八路军转战萨拉齐、固阳、武川等地,先后与敌人进行了40多次殊死战斗,福徵寺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传递情报,开展活动,输送党的干部,功不可没……

  福徵寺的历史是包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徵寺的革命斗争是包头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头的革命斗争同样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福徵寺己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刻,在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市老作家柳陆先生出版了《风雨福徵寺》一书,对福徵寺的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寺庙的风风雨雨,还有草原上一个家族的起起落落;不仅是一个古老家族的历程,还有草原上燃起的革命之火。应该说,这是福徵寺的光荣,也是包头人民的光荣。

  包头市福徵寺
  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东河区,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当时包头嘎查(村)的第一座古寺,也是土默特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福徵寺为藏式结构,分上下两层,青砖青瓦,古朴庄严。楼底为经堂,正中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前堂供奉藏传佛教师祖宗喀巴像,还有可供多名喇嘛诵经的坐床。逢年过节,巴氏家族都要来福徵寺聚会,举办游牧民族的春祭和秋祭等宗教活动。
  据介绍,福徵寺过去一直为包头市蒙古族、汉族、满族等民族的民事、经济贸易、官司纠纷等议事和裁决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包头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场所。为此,内蒙古决定将其列入自治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指定包头市文化部门加强管理,对局部进行及时维修。


  福  徵  寺
  樊尚仁
  福徵寺又称包头召,蒙语为布特苏木,是包头旧城内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包头蒙古族巴氏的家庙。包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召拐子街,坐北面南,地势南低北高,建于康熙雍正年间,是朝廷在内蒙古第一次建庙高潮中诞生的。土默特旗内巴姓蒙古族,据考证是曾经担任过土默特右翼都统(旗长)博托克的后人,封有世袭爵位,家庭中出过不少名人,做官的从文的都有,有的受过高等教育,对革命事业也做出过不少贡献。“巴氏家族”称呼的由来始自清代,明朝末年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治下在包头一带驻牧的蒙古族,在清朝时编制为土默特右翼第六甲,乾隆年间,核发蒙民“户口地”(发放土地给蒙民兵丁使用称“蒙丁地”,后改按户发给,故称“户口地”。土地为国家所有,不得买卖,但可出租)时,巴姓蒙民以15个宗系大户,领受了老包头这块地方的“户口地”,此15大户巴姓蒙古族,通称“巴氏家族”,其家庙为佛教建筑,仅有天王殿和大殿,其余为住房及临街商店。福徵寺占地东西宽 64米,南北长126米,约8000多平方米。
  天王殿,汉式硬山3间,内塑四大天王在护卫着佛法。殿前有一对嘛呢杆和一对水泥做的熏炉,在西藏地区有煨桑(燃烧一种香柏发出香味,使佛菩萨欢喜)敬佛的习惯,熏炉的用途就是供燃香柏用的。中间一间为过道,进入院内,见到正殿。
  正殿虽小,建筑上的学问却很大,藏式白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不淋白灰,无红色“边码”带装饰(这与五当召的藏式建筑是有很大区别的),由前门阁、中经堂、后佛堂组成,在结构原理上与美岱召大殿有相似之处,小寺当然会采用简便的办法,房顶一个是经堂上的歇山式顶,一个是佛堂上的硬山式顶,是二层楼建筑。
  该寺作为家族念佛朝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起到维系家族精诚团结的作用,在社会上又是蒙汉群众商量事情联谊的地方。当时,汉民无论工商户或农民、市民,凡是使用包头城土地的,都要向巴氏蒙民租用,福徵寺成为协商租用事务理想的联络点,以后在召院内成立了“包头蒙民生计会”(保护蒙民在土地上的合法利益,当时不少蒙民是以户口地作为重要生活来源的,常年累月,蒙民的后人失去了对该土地的记忆,或租地人变更,或汉民租地者拒绝缴租等原因而造成土地流失),则专门办理土地契约和收取“过约”的管理费。出门旅行过往包头的蒙古族客人喜住召院,而不愿去旅店留宿,福徵寺接待客人留宿也能获得一些赠品或财物。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召内东院成立了“包头蒙民生计会”,1925年春,包头地区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机关就设在东院的一栋平房里,李裕智(蒙古族,任工委书记)等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在包头旧城的发展历史中,福徵寺是巴氏家族的家庙、佛门重地,又是土默特旗蒙古族基层政权机关(第六甲)所在地,并且办过小学校,又是以寺庙作为掩护的革命圣地,留下过王若飞、李裕智、云泽(乌兰夫)、王瑞符、李森、刘仁、梁一鸣、吉雅泰、奎璧、吉合、恒升、朱实夫、曾涌泉、多松年、锡尼喇嘛、旺丹尼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足迹,巴氏家族中也有志士仁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近一、二年,福徵寺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维修,革命历史展厅将正式对外开放,福徵寺正以焕然一新的崭新面貌,迎来包头新时代的春天。

本文链接:包头市福徵寺简介_福徵寺开光_福徵寺历史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龙泉寺简介_龙泉寺开光_龙泉寺历史

下一篇:阿拉善市延寿寺简介_延寿寺开光_延寿寺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