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响水县禹王寺
古云梯关佛教文化起源于唐代,从古淮河口的北沙进入中国的日本高僧圆仁作为遣唐使,曾考察过现在的云梯关,他著述《入唐寻法求礼行记》称,“大淮横涉,到于东海”。
2003年,泰国佛教学会向响水县捐赠3万多册经书,用于云梯关重建时充实资料。据云梯关村的老人介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云梯关不仅有僧侣住寺诵经念佛做法事,而且还有私熟在此开馆。
古时期的云梯关禹王寺最前边是前大殿,即海神庙,是寺院的山门。两边分别供“风、调、雨、顺”四大金刚。海神庙再后是禹王正殿,是云梯关所有房屋中最为宏大壮观的建筑,据碑文记载:“禹王庙因饬建宇三楹”,清康熙39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殿为五进,正面供大禹王塑像,为京都名手所塑,栩栩如生。据禹王庙碑记,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庙圮,神像露野,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正殿内有“法海津梁”匾额,为于成龙手书。光绪十年左宗棠视察淮河,也留下墨迹,其它历任河督及来此大臣,所书大小匾额甚多,分挂各处,蔚为壮观。正殿两旁,各有厢房数十间,外围并建有花墙,为驻庙僧侣食宿之地及收藏之物所用,庙僧历年收藏名人字画诗文很多,每年农历四月初逢庙会开放供游人参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督高晋增建后殿,专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后殿建成,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垅,朝野称庆,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津口古庙,悬两代皇帝御匾,更使云梯关名扬天下。
以前围墙外再后是久负盛名的望海楼。望海楼是云梯关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初建于北宋,或许唐代已有初步建筑,到宋代才修缮完备,初名海岱楼。唐杜甫《后出塞》中有诗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写的是当时淮河口航运盛况,“海岱”即指望岱楼。海岱楼原建筑在一平台之上,初名“平成台”,台上起楼曰海岱楼,当初规模已无从查考,到清初已废圮,清道光初年南河总督完颜伟重新修建,楼呈等边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塔式建筑,五丈六尺高(约18.7米),楼体由八根圆木柱支撑,每边柱距一丈,柱间以砖砌墙,墙外有回廊,又以八根圆木柱支撑,上覆飞檐,层层如此,顶上合成八角形尖顶。楼基为八角形基座,高三尺,以砖石砌成。楼内设梯可供登攀。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雕梁画栋,飞檐啄天。内供文昌帝君神像,四周挂满文人墨客诗词书画,是文人游览会集之地,故正名应是文昌阁,俗名望海楼。
本文链接:盐城市禹王寺简介_禹王寺开光_禹王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