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石窟甚多,可谓古代艺术花朵中的奇葩。你也许曾被大同云冈石窟的瑰丽造型而陶醉,为洛阳龙门石窟的磅礴气势所倾倒,然而,巩县石窟寺那玲珑小巧,维妙维肖的石刻艺术珍品也一定会使你赞叹不已。
这座石窟寺座落在郑州市巩县东北九公里的大力山下,背山而水,风景秀丽,曾被誉为“溪雾岩云的幽栖胜地”。据碑文记载,寺院为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之后兴建的,到宣武帝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开始在这里形似刀切的石
壁上“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此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北宋,相继在此凿佛造像,时称“海内名区,巩地佳境”。各地的善男信妇,文人游客蜂拥而至,盛大极一时,现存洞窟五座,千佛龛一个,小型佛龛二百五十五个,摩岩造像三尊,共雕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碑刻题记二百余块。其雕刻刀法细腻,功力深厚。工匠手下的力士挺胸鼓目,雄武有力;罗汉神态虔诚,端庄和善;菩萨慈善安详,表情自然;怪兽形象森严,狰狞可畏。各窟雕刻的伎乐人,有吹横笛、弹箜篌的,有击鼓瑟、弹琵琶的。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这里现存的十五幅帝后礼佛图,构图严谨,技法娴熟,人物性格鲜明,可谓佛教艺苑中的珍品了。
巩县石窟寺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的,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详,多呈静态造像风格。早期造像中常见的那种迎风倾立,衣袂翻飞,飘然欲动的姿态不见了,代之而行的是图案化的平雕手法,衣纹简单精练,高度概括。因此,这里的雕刻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从而,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窟外壁东侧摩崖大佛像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外壁东侧摩崖大佛像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拱形门与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龛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中心柱南面惟帐龛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中心柱正面(南面)帷帐龛内东侧菩萨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三窟中心柱正面飞天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三窟中心柱(正面)帷帐龛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二窟东壁龛像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东侧礼佛图 巩县石窟 北魏
第一窟南壁东侧礼佛图 巩县石窟 北魏
第四窟中心柱西壁基座神王像 鞏縣石窟 北魏
第四窟南壁东侧礼佛图 巩县石窟 北魏
本文链接:郑州市石窟寺简介_石窟寺开光_石窟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