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大明寺,位于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资料,大明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大明寺的前身,是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
刘昭,原名薄昭,祖籍是江苏吴国人。本与汉高祖刘邦并非同宗同姓,仅因其姐既是刘邦的薄姬,又是汉孝文帝刘恒的生母,故在吕后死后当薄姬成为皇太后时,薄昭被封为轵侯,并被赐予刘姓。
济源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后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清代建筑)等等。寺内有古碑多处,还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狮一对和千年梭罗树1株。
大明寺——见证了故城的历史沧桑(李红军,大河报,2007-10-25)
相对于轵国故城繁华远去的无奈、相对于泗涧墓地苍凉无着的潜行、相对于世事的短暂易逝,轵国故城有一长寿星,它便是大明寺。
它活了几千年,从有汉一代到如今,一直站立在轵国故城。和它一道见证了轵国历史的,还有寺中那棵有着千年树龄的娑罗树。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 年),汉惠帝之子刘朝被分封为轵侯,因为特殊的身份,刘朝在轵国大兴土木,在轵国西北角修建了宫殿区,同时,又在涂沟河东岸设立了祖庙,当时叫轵侯焚修香院。
和轵国故城一样,祖庙经过了朝代更迭和诸多变迁。其成为寺院,是在北宋。其时被称为通慧禅院,到金末,“既罹兵烬,倒为丘墟”。元至元十四年,该寺住持总公、恩公历时三十年重建寺院,更名为大明寺。其时依中轴线而建,两进院落,有殿宇、僧房百余间。明成化六年和弘治十六年补建伽蓝殿,创建地藏殿,重修天王殿、金刚殿、前佛殿等。此后,又先后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四年重修。
2007 年9 月中旬,记者来到大明寺时,寺院刚刚修缮过,看上去颇有些规模。
山门正门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前后设廊,系明代单檐硬山式木构建筑。正门两侧设掖门。正门前后檐柱头平齐,柱顶石分为三层。棋盘门置于明间老檐柱之间,门枕石上卧一石狮。
“你以前采访过济渎庙,知道那里的建筑堪称中原古建一绝,大明寺的建筑比济渎庙毫不逊色。”曹国正说,“大明寺现存的最早建筑是建于元代的中佛殿,是河南省仅存的、建筑结构纯度极高的4 座元代单体建筑之一。”
曹国正认为,大明寺由祖庙改为寺院,有历史的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兴盛以及后来佛、道、儒三教的合流,使佛教膜拜成为一种时尚。到宋仁宗时期,当时的士大夫、达官贵人舍宅为寺成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作为儒学思想载体的古轵侯宗庙,便成了一座寺院。
曹国正说:“大明寺建筑的精华部分是中佛殿,大明寺能申报成“国保”,主要靠的就是中佛殿。”
从外表看,中佛殿建筑手法粗犷豪放,木材使用上也显得极随意,但正是在这种看似随意中,就势而建,因材使料,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前设有月台,正面设有踏跺。前后檐柱有明显的柱生起和柱侧脚。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杜启明所长认为,大明寺中佛殿建筑之所以非常独特,是因为:
一、它保留了早期的室内减柱造。与其他地方的大殿不同的是,中佛殿室内只有两根柱子,大胆地把前两根
柱子减掉;
二、在构架上,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营造制度,比如说在四个角的后尾各用两根上昂,支撑着角梁,防止这个角梁下沉。
“应该说,这样的结构,早先只在文献里有记载,实例中基本上没看到。在角梁上用上昂支撑,这在我国来
说是非常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曹国正说,“另外,元代的建筑不一定要用托角,但是这座建筑
用了托角,还有两根东西向的梁,梁头的做法,也是宋代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虽是元代建筑,但更多地保留了宋代营造法式的营造制度,这也是它的特殊之处。”元代建筑特色,有宋代遗风,跨越多时空的建筑风格,这就是大明寺的珍贵之处,曹国正先生说。
大明寺建筑的修缮,是在曹国正先生主持下进行的,所以面对这个如今重又恢复规模的寺院,他不无自豪。但修复是一个艰难的工程。中国文物界有一句话叫“修旧如旧”,像修中佛殿这样独特的建筑如“旧”是很难的。
“中佛殿曾被改造成教室,修缮是因墙体已经面目全非。距今八百多年的这座古老建筑,结构纯度极高,既不能抽梁换柱,破坏原来的形状及材质,又要保证它的坚固持久。当时可给我们出了难题。”曹国正说,“中佛殿的维修主要包括房屋揭顶、椽的更换、梁架的拨正以及柱内部糟蚀部位的修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对文物的损坏,所以在维修中,一些现代常用的材料都不能使用,工程也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处处都要小心翼翼,精雕细琢。修旧如旧的原则,体现在维修的细节中,比如,中佛殿和后佛殿的墙体修复过程,就采用了宋代砌砖的方法。尤其是后佛殿的后檐,斗拱上使用替木,柱头上使用厚而宽的大额方,这些采用袭古手法的建筑工艺非常罕见,是研究明代、清代建筑重要的实物例证。而且,后佛殿的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彩画。这些彩画,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惟妙惟肖,画中描述的佛教故事,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尊崇。在修复这个文化精品时,维修人员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但最终,我们修复了这个文物价值极高的寺院,个中心情,真是难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