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寺旧址] 龙牙寺,又名莲塘寺(因寺门前有两口荷塘之故),又名龙牙禅寺,位于莲塘盆地的北部,背山面南。该寺始建时间,据有关文物推测,当比灵山大寺还早,师宗“临济”,至民国元年,已传五十三代。史书记载,唐天宝元年(公元744年)曾大修过。明嘉靖年间扩而广之,更名慧光。清咸丰(公元1854年),奉札兼理方丈事,再修寺院置产,大振禅林,塑像装金,为龙牙寺之最盛时期。光绪年间遭抽产之厄,遂衰。民国十年再修禅院,香火始繁。属龙牙寺管理的寺庙有:罗山县城的火神庙、万寿宫、南元宫、大园庙、禅堂庙、湖北应山的江陵坡庙、广水镇庙、信阳鸡公山南的跳石寺、湖北三里城的关帝庙、大新庙、九里关庙、涩港店火神庙、夏园地藏庙等。民国十八年,由于法号少青的和尚行不正,害死黄姓,案发后,庙产被抄,田产一半归公,从此衰败下去。到1949年,寺院只有和尚12人。建国后,和尚有的返回老家,有的就地还俗。该寺香火繁盛时,有僧数百。至民国末,仍有房屋99.5间,大殿三重,每重18间,东西走向,中间有穿堂甬道,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护寺茅庵等附属建筑,并建有后花园一座。主殿原供有“如来”、“释迦牟尼”等抱粗铁佛三尊,重40000余斤。钟楼原有罄一口,高2尺,口圆1尺8寸,音质沉洪悠远,款铸“天宝三年”字样。鼓楼有大钟一个,高2米,口圆1.5米,击之,声如响雷。建国后殿宇被逐步改建成民房,正殿全毁,铁佛、钟罄等毁于1958年,如今遗址到处散布着石雕碑刻,极富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
莲塘寺又名龙牙寺,位于灵山北?,与灵山寺圣寿禅寺隔一岭相向。
游人观寺,由卫莲台沿峡谷至绝壁下,登百级石梯翻金锁岭、铁门坎,穿骆驼峡,在山穷水尽之处,两岭顿开,一寺豁然出现
莲塘寺居北岭南向,寺前是一片开阔地带,阡陌田园,稻麦丰?;四周群山,竹木葱花。有溪水潺潺,鸟语声声,如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一般。
该寺始建时间,据有关文物推测,当比灵山大寺建筑还早。史书记载,唐天宝元年(公元744年)曾大修过。师宗“灵济“,僧众数百,香火很是旺盛。传五十三代,至清末民国初年始渐衰落。该寺原有房屋99.5间,大殿三重,每重18间,东西走向,中间有穿堂甬道。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护寺茅庵等附属建筑,并建有后花园一座。主殿原供有”如来“、“释迦牟尼”等抱粗铁佛三尊,重4000余斤。钟楼原来有?一口,高2尺,口圆1尺8寸,音质沉洪悠远,款铸“天宝三年”字样。鼓楼有大鼓一面,高2米,口圆1.5米,击之,声如响雷。寺中原有大石印一只,1米方圆,为镇庙报务,请代“汝南府志”载有其故事传说,现置于寺旁一农家窗下。寺门两侧原有两棵大银杏树,树龄均约2000年。西边一棵“文革”期间被砍卖了,东边幸存的一棵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树躯干须8人合抱,树冠盖地半亩有余。称此树为豫南第一古老大树恐不为过。寺里寺外,石碑众多。碑文内容庞杂,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字体楷行皆备,书写线条流畅明快,观之给人以美感。拓之以临摹,对人书法必有大的?益园两个,园内碑塔林立,挨挨挤挤。较突出的是“临济三十二世高凤圣之塔”,高三层,前有一块石碑,高69厘米,宽38厘米。两园塔碑数量,远比灵山寺多。
以往僧人靠什么生活能?寺庙有山场和庙田。众僧除种菜更田外,还喜好琴棋书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叫了青的和尚善画竹,其作品风格独特,韵味很浓。解放后,他的画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明清名人字画展。
总之,莲塘寺兴盛千年以上,汝难府曾下令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如今莲塘寺已荡然无存,其遗志上建成了民居。不过要是听听知情人聊一聊当年的盛况,还是挺令人神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