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南泉山寺
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县城南1.5公里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载:“南泉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南泉山行道,皆以鹅卵石铺就,纵横曲折,从山脚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竖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顺道直至大佛殿,殿前侧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长流。
南泉山寺,“明初经始,旋毁于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寺是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既有明代的端庄持重,也不失清代的玲珑秀丽。寺有三殿,依山取势建于山腰,建筑层层向上。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为灵宫殿;第三层为宝顶庵正殿。大佛殿含有夕佳阁;灵宫殿含有天香阁;另有翠微亭,已毁。南泉亭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袁开第创建,十七年(南泉山寺1891年)知府俞渭,知县赵一鹤筹款重修。大佛殿山门为砖砌,呈八字形。门上有行书匾额“雅若祗园”,门侧有阴刻楷书对联一副:“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
山门前有六级垂带踏垛。门左右各安石狮一尊。南泉山寺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侍以阿难、迦叶、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等。灵宫殿内的天香阁旧名天香书院,是明代抗清名将郡人何腾蛟少年时只身攻书之处(后知府张瑛以“一人读书非书院”易今名),历代文人学士思慕前贤,到此瞻仰胜迹者日不乏人,四壁题诗几无空隙。
南泉山寺自创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重建。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泉山位于德凤镇南1.5公里,海拔853米。面积43.4公顷,是黔、桂、湘交界地带的佛教胜地,自古以来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山上古木参天,树种繁多。
南泉山有八景,僧语峰南泉山八景总咏诗中,把八景巧妙的写在每句诗的前头四字:古松怒立接天齐,曲径盘旋手卓藜,双井霭雾山色好,一龙吐水梵音低。林岚倦雨光含铀,苑桂飘风香满堤。楼搁空中千里目,夕阳倒影射窗西。
南泉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后毁于兵乱,明万历34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自山脚至山顶建有三殿:第一层为大佛殿,山门用砖石砌成,呈八字形,门上有“雅若祗圆”四字,行书石匾,旁有对联“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直行楷书。门前有六级垂带塌垛,左右雕塑石狮各一尊,栩栩如生。门内原有一韦陀,身高三米,手持宝杵,气势凌人。大佛殿是完整的四合大院,有正殿、大殿、厢房和天井、花台,正殿为观音殿,旁原有十八罗汉,对面为普圣尊者,大殿正堂内是如来释迦牟尼坐像,两旁也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大佛殿四合天井正面壁上,阳刻“万峰拱刹”横排行书,天井内叠花台,培育四季花木,飘香四溢,天井左右为厢房。第二层原为灵宫殿,殿内塑有灵宫菩萨数尊,还有山神土地,但规模较小。殿后是天香阁,翠薇亭。第三层是宝顶庵正殿。今山中仅存大佛殿一寺。距大佛殿不远处有南泉亭,在大佛殿和南泉亭之间有“南山福地”石碑。南泉亭旁有井泉,凿石为龙,水从龙口涌出,注入井内,其水夏凉而冬温,饮之清心爽口,南泉山因其井水而得名。据说喝此水能消灾驱邪,带来吉祥。
南泉山寺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南南泉山
邮编: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