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瑞应寺
瑞应寺在麦积山石窟东南约200米处,距天水市区50公里。
东晋初,今石窟西崖下部三股流水被群众称为“三泉圣水”,并在流水附近修建佛寺,塑文殊、普贤、观音像。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赐名“无忧寺”,并给田养寺。十六国时后秦太祖姚苌(384-393年)改为石岩寺。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重修寺宇,四年文帝皇后乙弗氏到麦积山出家为尼,遂改名为麦子庵。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杨坚敕葬舍利于麦积山,赐改净念寺,唐初再敕改应乾寺。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遭火灾,部分寺宇被毁,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陶节夫向朝中进贡灵芝后,赵佶以为祥瑞,赐名瑞应寺。现藏麦积山文物库房的北宋《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记》有详细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寺东建土木结构戏台,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寺僧圆觉重修瑞应寺,嘉庆二十五年重建大殿,光绪十八年重修戏台。至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甘肃大地震,寺内大雄殿、菩萨殿等屋脊多被震毁。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修补殿宇10间。1953年,整修大殿,“文革”期间,寺内塑像被毁。1979年,麦积山文管所整修寺内建筑,遂成文物保管、研究和展览的地方。1985年在扩建停车场时,将戏台拆除。
瑞应寺现有寺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殿、菩萨殿、僧房共36间。寺门为木牌坊门,上有郭沫若书“麦积山石窟”匾额。两边有1944年罗家伦来天水游麦积山时为寺僧撰书的“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天王殿前后各建菩萨殿3间,僧房6间。大雄殿廊左有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铸铁钟1口,殿前两边各有一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铸铁香炉。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王了望曾有联:“千尺冷门庭,任尔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由我敲雨打风”。
天水麦积山瑞应寺展出的北魏菩萨像被称为最美菩萨像
本文链接:天水市瑞应寺简介_瑞应寺开光_瑞应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