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寺位于大像山镇马务寺村南山坡。该寺创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坐南向北,寺院周围丁香烂漫,松柏森碧,山崖流翠,钟声悠扬。原寺四院建筑有序,惜毁于同治兵燹。清光绪(1875-1908)时改建三院,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接引佛殿、三官殿、娘娘殿、药王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气势恢宏,名闻一方。1958年后,寺院建筑物毁坏,佛事活动寥落。1981年至1999年,布施修建,恢复原貌,不断增益,颇成规模,使其成为禅净双修之寺和旅游观光圣地。
主要建筑告竣后,首事者请邑人牛勃撰《金仙寺重修记》记其始末,木刻后镶于今西殿廊南壁,文曰:
造化之奇,善莫大焉。金仙一寺,地处邑城西十五里处,踞丹崖,临渭水,水光山色,四季殊异;接昆仑,映石鼓,磅礴绵邈,数千不绝。丁香漫山,馥郁九派中国;古柏参天,滴翠五岳玉英。河长日远,灵山极目,但见鼍峰旭日,晓光接天彻云处;朱圉晚霞,金辉铺地映翠微。水走龙蛇,张弛悠然;山形回环,脉理顺畅。热风吹雨,莺啼燕啭,呼吸之间,超然物外;俯仰之时,羽化而仙。金仙之奇,异乎他山。寺之始作,远在元明之际,历代增益,更成规模。烟火昼夜旺盛,钟磬四时不绝。同治五年,兵燹骤起,数载惨淡经营,可怜瓦砾焦土。时维光绪,众心募化,精心构建,始成大佛、韦陀、东西四殿,钟鼓、山门、僧房之属,画栋雕梁,精镂细刻,名抱地势,自成格局,匠心所运,鬼斧神工。物换星移,寒暑易节,部分建筑或经风霜缤纷之色为之尽褪,或遭雷雨擎梁之柱为之倾颓。青山常在,何愁草木;信念犹存,孰论艰涩。八五年,县佛协倚重民意,与主管部门存异求同,准予维修,醇化民风。当此之时,善男信女慷慨解囊,投工献料,众志成城。八一至八九年,八次募化,数载精心修葺,乃或今之壮观。为旌表其诚,开理财民主之风,特将历年捐奉开列其后,赘语杂言以志。渭畔像子净心沐浴谨记。
本文链接:天水市金仙寺简介_金仙寺开光_金仙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