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

佛山市普宁天阁寺简介_普宁天阁寺开光_普宁天阁寺历史

时间:2019-07-01 13:47:55  编辑:

 天阁寺,位于梅塘镇石鸟村灵山脚下,距离普宁市区流沙约10公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问(1736—1795),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相传,从前有一位地理先生路过此地,被石鸟村奇特的风水地貌所吸引。他攀上灵山,环顾左右,端详良久,下山后对该村族老说:“这是一块宝地,山上那块奇石乃是一只神鸟。此山龙脉起伏,两旁有阴阳福地。山虽不高,但灵气十足。”师又道:“从罗盘子午针看,水从巽峰出,庚申二水来上堂;午峰笔架朝我来,坤向一山肥且圆;西峰金山榕江上,垂涎三尺转望来;近看庚申笔笼山,印斗耸立冲云宵;庚申二水穿堂过,闪闪耀眼焕金光。此地需建一寺宇,阴阳交泰,确保财丁两旺。”族老问:“何时建寺为宜?”师曰:“勿急,待天地人和因缘成熟之时,自有高僧至此创建寺宇。到那时大开三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黎民百姓,其乐融融。”
  果然,清乾隆(1736—1795)初年,五台山一高僧云游至此。见此山风景清幽,钟灵毓秀,叹为洞天福地,遂决定在此结茅修行弘法。高僧的出现,使村里众善男信女回想起祖辈相传的灵山建寺之言。经本村及十方善男信女慷慨乐捐,寺庙很快初具规模。因村民认为高僧是上天派来此地,宏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村里族老乃与高僧商议可否取寺名为“天阁寺”。高僧合十曰:“善哉,善哉!”建寺后高僧精进修行,广度有情。四乡八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高僧活到88岁才圆寂。
  岁月沧桑,天阁寺也几度兴废。直到1993年法国华侨李秀玉居十(普宁洪阳籍,1995年往生)及陈赛清居士(普宁石鸟村人,2007年往生)等,发心在原址重建天阁寺。经多方筹资,至1995年为止,先后建造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元帅殿及客房等。
  2001年秋,善信弟子肖秋胜等在广州番禺,礼请释仁法住天阁寺。同年,天阁寺经普宁市宗教局批准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古寺焕然一新,红墙绿瓦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寺内佛像庄严,殿堂明净,绿树成荫,重现了古刹庄严风采。欣逢盛世,国富民强,因缘成熟,天阁寺得以重建重修,为芸芸众生增添了一处净土。


  天阁寺
  坐落于广东揭阳普宁市梅塘镇石鸟乡灵山脚下的天阁寺,由法国华侨李秀玉(祖籍普宁洪阳)居士为首,于1994年起创建。 
  该寺所处的石鸟乡,地名有一传说。从前,这里祖先请来了一名地理师看风水。他从山下走到山上,观顾前后左右,然后相告道:“这是一块宝地,山上那块奇石乃是一只神鸟。此山龙脉起伏,两傍有阴阳福地。山虽不高,水虽不深,有神则灵,有光则明。”事有凑巧,随着“文革”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到来,旅居法国的李秀玉(约1935—1995)前来倡建寺宇。 
  总建筑面积逾千来方米,坐北向南,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所奉释迦牟尼佛像约1.7米高,由越南塑造,庄严美丽,别具一格。又有汉白玉石刻四面佛,高米余,分外奇妙。 


  座落于普宁市梅塘镇石鸟乡灵山脚下的天阁寺,由法国华侨李秀玉(祖籍普宁洪阳)居士为首,于1994年起创建。该寺所处的石鸟乡,地名有一传说。从前,这里祖先请来了一名地理师看风水。他从山下走到山上,观顾前后左右,然后相告道:“这是一块宝地,山上那块奇石乃是一只神鸟。此山龙脉起伏,两傍有阴阳福地。山虽不高,水虽不深,有神则灵,有光则明。”事有凑巧,随着“文革”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到来,旅居法国的李秀玉(约1935—1995)前来倡建寺宇。总建筑面积逾千来方米,坐北向南,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所奉释迦牟尼佛像约1.7米高,由越南塑造,庄严美丽,别具一格。又有汉白玉石刻四面佛,高米余,分外奇妙。摩天石庵 普宁市摩天石古庵,位于摩天石山麓,由朱存元师创于清末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民国丙子(1936)经普宁鲤湖林益华善士修复。一个甲子之后的1996年丙子,由潮普惠善信奠基,复建。为潮普惠之古迹,也是地下革命活动点,以峰顶有紫云洞名胜而闻名遐迩。据今幸存“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二十日”《普宁县主给示勒石碑记》所述,“朱复初等,禀称伊等淡泊,与人无争,现于县属摩天石山,创建紫云一洞,藉可养静潜修。”5年后,再由朱存元师在山下,创建摩天石庵。1950年后,社会变革,古庵倒塌,圣迹荒凉。1976年“文革”乱歇,1994年由潮普惠善人捐资,于1996年七月重建古庵奠基,至十一月初五佛像升坐大殿,1997年又修山巅紫云洞口感天大帝(伯益公)庙及南天门石步级,筑山门,造八仙亭,复土地庙,还造庵前埕台,至2000年底已全面基本告竣。 今庵坐西南向东北,一厅两厢,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分为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会客厅、斋堂等。既奉佛像,也供道像,佛道共处。 榕石永福寺 榕石永福寺,位于惠城北郊半公里处榕山,古称“榕石庵,”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康熙九年、乾隆五十五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建,1989年至1999年重建一新,规模宏大,并改称“榕石永福寺”。1987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是惠来名胜之一。据今幸存于寺内、清乾隆六年(1741)方世滨《员门碑记》所载,明万历八年,县太学方秉臣,因向倚榕石而建的“九子母(一胎生九子)祠”,求子有验,遂将榕山之粮地捐献,当年便创建榕石庵。又据清《惠来县志》记载:“榕石庵在县城一里处,崇祯十七年知县沈煌建,寇乱颓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民国时,庵坐东向西,分为首座祀庵主、施主和玉皇大帝,第2座祀大颠祖师,第3座大雄宝殿祀三如来,第4座祀诸佛,后座为禅房、斋堂,悬一凿空木雕敲鱼进膳。1950年后庵宇破败,几将倒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经县委统战部研究后决定,将东栅永福寺移至榕石庵合并一处,并易名“榕石永福寺”,特请释宏悟师为主持,偕徒释惟铭来此兴寺,于1989年破土改建,得到海内外众善信全力支持和资助,历经十年,一座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之梵宇耸立,新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大颠祖师殿、宋禅祖师殿,辟建碑廊,及配套设施,初具规模。寺旁建二层楼,是县佛协会会址,成为全县佛教徒活动中心。2002年1月4日,举行县佛教协会成立挂牌暨榕石永福禅寺扩建落成庆典。 该寺今有二处颇有历史价值、观赏作用的文物点,一是碑廊,另一是榕石。佛光禅寺(玄德古寺)在惠来县城之东17.3公里,溪西镇曲溪村与鲁洋村之间,旅游名胜黄光山上,有创自800多年前南宋建炎元年(1127)的佛光禅寺(原称玄德古寺),在县、镇、乡政府重视和潮汕海内外善信支持下,它重建、扩建一新。1985年2月8日被县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开放。1993年在寺后竣工粤东最高的石雕大佛站像,1994年获缅甸所赠1.9吨重汉白玉佛像,2001年1月辟成通寺大道、停车场,同年9月重建宏伟的大雄宝殿全面竣工,使这名山古刹更为迷人。 1993年,古刹因有一次放光,白光冲天,尤其是在寺后建立石刻大佛,故易名为“佛光禅寺”,得到县宗教局批准。 寺创于南宋开始的建炎元年(1127)(约1984年在地下发现建炎古钱及瓷器),位于北宋释黄光所住洞旁,明、清多次修建,是清代曲溪武举练武之处,现代革命活动地点。在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隆江联防队拆毁,经群众捐款修复。“文革”时再被毁。自1983年起,在县宗教局支持下,重建古刹。 全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开辟进寺登山水泥路面公路2条,停车场1个,气势雄伟,规模壮观。 大雄宝殿。在古寺前大埕下方山坡上,前有天王殿地基待建,再往前是放生池(原称蛇地湖)。1994年奠基并动工,越年遇台风而墙倒,1996年二月再动工,越载十月十九日告竣,增加配套至2001年八月全面完工。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内奉三如来石雕皆高5.3米,近旁奉伽叶、阿难二侍者石雕像,各1米多高,两旁是十八罗汉石雕。 在古寺大门前阔埕,南面筑一高约10米,宽30余米的护山石壁。大埕中间,暂时安放着一尊缅甸汉白玉释加牟尼佛像,2米多高,重1.9吨,它脸容庄严慈祥,全身洁白,左手放于膝盖,右手安贴前胸,线条分明,雕艺高超。此为古寺一宝。庄严禅寺 百花山庄严禅寺,位于惠来县城以东三十里处周田镇施家村,俗称“百花尖”。它创建于宋,明、清均有葺修和扩建,规模宏大。1983年10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被批准登记开放。系岭东名胜之一。 古往今来,年代变迁,几度葺修。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重修古刹。辛酉年(1984)以来,搜集失散碑刻、名人词赋,集名句勒于盘石之上,重展古范,供游人欣赏。1988年开始筹划于寺前建大雄宝殿,经精心设计,于1993年择吉鸠工,破土运后,填坑垒堤,以兴建大殿,劈山拦坝以造祖堂,并在大殿两边建二层楼为会议厅、客堂、禅房及其它配套设施。至乙亥年(1995)蒲月竣工。 新建成的庄严禅寺,在百花石门内,坐北向南,面阔70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由上下傍山筑宇八组单体构成,为四合院建筑,厅堂均以木石结构,盖金黄色琉璃瓦,属歇山顶及硬山顶。石壁寮庵 惠来县神泉镇角林乡石壁寮庵,因处于蛤虫九 石壁下搭寮所成而故名,位于县城之南约5公里,面对文昌古塔,旁有通往县城古道。相传创自明末,以凤阳僧来此传来伤科医术等秘方救人无数而古今扬名。1985年5月1日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1997年九月初一日至新千禧元旦由惟明师筹巨资而扩大重建一新,恢宏庄严。2000年10月27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庆典。相传系明代(1368—1644)末,安徽凤阳府籍僧人来此见蛤虫九 石壁下甘泉澄清,榕根盘虬,青峦拱抢,藏风聚气,故留下搭寮修持所创。清嘉庆十二年(1807)沙弥昌光亮为寻师至此而驻锡,于道光年(1821-1850)初重建。“文革”浩劫,古庵遭殃。1968年,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中,公安人员疑庵中暗藏有潜逃的“特务”的干部而查抄,当搜不到之后,就把两袋古时用毛笔所抄的一担记载青草药书籍,付之一炬,万分可惜。1973年,造反派对反对“封资修”而把古庵拆毁,文物荡然无存。1997年,即极左政策结束一年之后,宗教自由政策开始落实,惟明师返庵。从1980年起,艰苦奋斗筹资重建,17年后筑有小房20间。至1990年底,幸县长戎铁文高度重视,亲来庵参加勘地,划界立碑,由国土部门发证,解决了历史纠纷,使古庵能放心建设。  1997年九月初一日,第二次重建开工,古庵新貌,金碧辉煌。它坐东向西。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共28间,分为大门楼(天王殿)、大雄宝殿(300平方米)、两厢各有二层楼(全长26米、宽6米、高6米,设立祖堂、念佛堂、客堂、斋堂、药房、尼舍等),另辟一个筑有围墙、二山门的水泥面大前埕,2000年元旦又在庵前开工挖筑长75米、宽4米、深3.1米的大放生池。大雄宝殿内,主奉2.1米高(含莲座)释迦牟尼佛、各1.8米高(含莲座)的文殊与普贤菩萨,连同两旁地藏王、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皆为汉白玉、石雕、十分贵重西来古寺 西来古寺,(原称“祖师寺”),位于惠来县隆江镇西岸的溪西镇上乡,系纪念唐朝高僧大颠祖师来此求雨济民而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创建的。寺背后隆江流泻,西邻公路车驰。自1983年起经历代住持筹资修葺、扩建一新,使古刹更加壮观。1988年8月获登记开放,1990年12月3日被县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惠来县志》载:“僧大颠(732—824)姓陈,得法于石头希迁,入罗浮瀑布岩。唐元和初,游龙溪至溪西,遇乡人祷雨,愿自焚,雨至。后人称其为“活佛”。千余年来,乡民世代纪念他这位俗名“宝通”的潮阳藉高僧。明嘉靖四年(1525)邑仕杨孟训在此建精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寺”,“屡降法雨,以营焦种。”顺治丁酉年(1657)陈万权(碣石镇守将)增建前亭,至康熙丙申年(1716),邑侯冬世俊为之修整,乾隆壬戌年(1742)知县杨宗象、游府马锡宁增其垣墙。戊戌(1778)正月十六日祖师出游时,龙江守府陈登扬与众共倡重建之,于同年九月十九日拆御,二十日兴工,至越年巳亥(1779)告竣。大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是红军活动点。 寺今正中是大颠祖堂,内竖大颠祖师大型塑像,法相庄严。堂内善信跪拜,香烟缭绕。楹联颇多,皆倾大颠师济民恩德。堂前东墙上,嵌着乾隆巳亥(1779)邑贡生蔡士江所撰《重建隆江溪西祖师庙序》,石刻碑记,行书端秀。堂东侧是大雄宝殿,旁有会客室与僧舍。堂西侧,是历代祖师堂。全寺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 镇江寺 惠来县城西15公里隆江镇市尾山龙溪东堤旁的镇江古寺,创自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龙溪襟带”为古代惠来八景之一,已修建一新,由赵朴初会长题匾,1989年1月10日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6月修复开光,1995年10月1日被批准登记开放,系惠来一处名胜。 创寺时属潮阳县龙溪都,嘉靖三年(1524)冬十月惠来置县遂属惠来。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三十年(1850)孔美乡捐资修建。光绪十九年(1893)接着重建山门,潮邑魏阿福资助,刻石匾“镇江寺”。1945年日寇洗劫龙溪时毁掉寺内文物,1948年武工队以此为据点开展对敌斗争。1950年以后,因整理龙溪,拓宽江堤,拆去寺之前亭。1952年,潮阳县灵山寺方丈释宽鉴,行脚惠来县百花山庄严禅寺时,来此传教。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释宏江、宏远、传性返寺管理。但见木朽墙倾,贝叶凋残,赖海内外善信解囊,癸亥(1983)筹备,乙丑(1985)兴工,于戊辰(1988)修复。1991年6月恭请汕头市佛协会长释定持(1921—1999)主法开光。寺坐北向南,今东面近处有重建一新大峰祖师庙。寺占地12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600多平方米,二进双包厢,琉璃瓦奇顶,典雅辉煌,磬声悠扬。寺处前江后垅,大海北望,山环水抱。昔寺前津渡三榕如盖,画舫荡江,浮桥飞架,游客如云。

  灵山天阁寺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梅塘镇石鸟少店前
  电话:0663--2614011

 

佛山市普宁天阁寺简介_普宁天阁寺开光_普宁天阁寺历史

佛山市普宁天阁寺简介_普宁天阁寺开光_普宁天阁寺历史

佛山市普宁天阁寺简介_普宁天阁寺开光_普宁天阁寺历史

本文链接:佛山市普宁天阁寺简介_普宁天阁寺开光_普宁天阁寺历史

上一篇:佛山市揭阳广德庵简介_揭阳广德庵开光_揭阳广德庵历史

下一篇:佛山市玉峰古寺简介_玉峰古寺开光_玉峰古寺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