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镇江寺
广东揭阳惠来县城西15公里隆江镇市尾山龙溪东堤旁的镇江古寺,创自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龙溪襟带”为古代惠来八景之一,已修建一新,由赵朴初会长题匾,1989年1月10日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6月修复开光,1995年10月1日被批准登记开放,系惠来一处名胜。
创寺时属潮阳县龙溪都,嘉靖三年(1524)冬十月惠来置县遂属惠来。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三十年(1850)孔美乡捐资修建。光绪十九年(1893)接着重建山门,潮邑魏阿福资助,刻石匾“镇江寺”。1945年日寇洗劫龙溪时毁掉寺内文物,1948年武工队以此为据点开展对敌斗争。1950年以后,因整理龙溪,拓宽江堤,拆去寺之前亭。1952年,潮阳县灵山寺方丈释宽鉴,行脚惠来县百花山庄严禅寺时,来此传教。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释宏江、宏远、传性返寺管理。但见木朽墙倾,贝叶凋残,赖海内外善信解囊,癸亥(1983)筹备,乙丑(1985)兴工,于戊辰(1988)修复。1991年6月恭请汕头市佛协会长释定持(1921—1999)主法开光。寺坐北向南,今东面近处有重建一新大峰祖师庙。寺占地12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600多平方米,二进双包厢,琉璃瓦奇顶,典雅辉煌,磬声悠扬。寺处前江后垅,大海北望,山环水抱。昔寺前津渡三榕如盖,画舫荡江,浮桥飞架,游客如云。
镇江寺,位于隆江镇龙溪东侧,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地属潮邑辖区之龙溪都,系惠来八景之一“龙溪襟带”之著名景观。往昔龙溪,江宽岸低,河床浅积,每值雨季,江水泛滥成灾,寺僧遂以“镇江”名其寺,以寓祈福消灾保护民众平安之意。
据地方志乘记载,昔日环寺茂林修竹,江隈有一深潭,碧波荡漾,跨江搭浮桥,老榕立渡口,邑人往返于神泉、葵潭、梅林之船只,必经其地,环境清幽,文人雅士,时有会聚。但因社会变革,年代久远,兵燹天灾,古刹数度废兴隆替,史乘文物碑刻散佚。今可考者,仅传明代(1368—1644)有灵师、闲师、明师等驻该寺。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三十年(1850)两度重修,时知县姚祖恩登寺视察。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山门,潮邑施主魏阿福等捐建“镇江寺”之旧额石匾幸存至今。清末民初,复有界点、豪师、宽相师、宽慧师等主修。建国初,南旋大法师任住持。1952年重兴灵山寺名僧释宽鉴老和尚,曾临寺指导尼师修习仪轨佛理。据宏远尼师忆述,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曾营救抗日义士,后多次受日寇侵扰,宏江、宏远两尼师甚至被鸣枪戚胁而坚贞不屈,保护游击队伤员避过追捕。
建国后,因整治龙溪,筑堤防洪而拆除了寺院之前廊。“文革”十年浩劫间,尼师被逐,古刹被占。幸改革开放后,上级落实宗教政策,常住归寺,并在十方信众支持下,因陋就简修复古刹。
但是,由于提高寺矮,雨季积水成灾,墙裂楹蛀而成危殿。2001年,在当地政府、海内外信众鼎力支持下,由传性师主持开始重新规划,抬高地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作为斋堂、客房、停年场等多功能场所;上层与尼溪堤面齐平,并按丛林格局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和两厢楼阁,恢复旧制,适应城建改革之远景规划,重现“龙溪襟带”景观,方便十方信众礼佛和观光。
现任住持传性尼师。
本文链接:揭阳市镇江寺简介_镇江寺开光_镇江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