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龙福庵
龙福庵,位于潮南区两英镇古厝乡南侧,即大南山麓龙船岭上,当地又俗称“龙船岭庵”。古刹坐北向南行虎门,现为两进夹双包厢连后院的灰木结构清代建筑,乃潮南区独具一格的玄门开山佛教古庙。
据当地创乡谱牒志乘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古厝乡创建于明代,地理形势状似“眠牛”,堪舆家认为“眠牛”必须听“钟鼓”才有灵气,而且必须有姓陈者主持敲钟镭鼓,当地宗族才能财丁兴旺。事有巧合,当年姓古一族至此创乡,随之姓钟一族于此繁衍。先人信奉堪舆青乌之术,特于南山北麓创“龙福庵”,晨钟暮鼓,敬神礼佛,以孕毓地理灵气。
时至清代康熙年间,古庵香火式微。古厝乡钟族六世祖奉峨公,倡议重兴龙福庵,并礼请邻乡大长陇颇负名气的玄门法师陈合玉,举家迁居此庵,主持经忏佛事。时古庵仅有一殿一室,只存一老斋娘照拂香烛。陈合玉率五子数女,变卖田宅,一心一意于龙福庵奉佛务农,垦荒耕种,并依民间习俗为乡民做经忏佛事以维持生活,逐渐扩建僧舍殿堂,并聚居繁衍生息,发展为五个房头的陈氏一族。
然而,世变沧桑,社会动荡,毗邻山区,兵劫天灾无常,尤至辛亥革命以后,大南山区成为第一、二次革命的根据地。当年,游击队常以龙福庵作落脚点,发展热血青年参加革命。时有该庵青年陈炳坤(别号鹄佛),瞒着家属暗中加入游击队。他以经师的身份搜集情报,掩护部队,机智勇敢。后来,他入赘窑村(即永丰村)钟家。为怕连累家属,他干脆上南山入编部队。在一次奉命往流沙咸酸寮包抄敌人时,被敌兵发觉,反而被围困。他临危不惧,争取机会用身边搜集到的手榴弹,奋勇炸杀敌人多名,弹尽后被活捉,惨遭敌人分尸,砍杀为四段,牺牲时,年仅32岁。
龙福庵的亲属,怕被株连,大部分青壮年逃亡海外,其中一个房头移居峡山大宅,剩下老弱妇幼守庵。从那时候开始,妇女正式皈依佛门,并往大丛林受具足戒,甚至削发为尼。
据陈炳坤之子木松口述:当年与其父一起参加大南山游击队的陈氏青年,不只其父一人,有的未暴露身份,在革命低潮时逃亡海外发展。现在属龙福庵之同宗亲属,海外约有三百多人。解放后,海外亲属还常接济龙福庵,协助建设等。全国解放后,在调查追认革命烈士时,陈炳坤因入赘钟家,当地人都叫他的别名为“钟鹄佛”,他当年系红军四十七团战士,于1930年在普宁流沙遇害,中央民政部特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现存)。由此可见,龙福庵在大革命时期,也曾经为革命作出一定的贡献。
现在,龙福庵主要由陈族三房嫡系裔孙继承香火,自清末民初以来,先后有根善、本界、本定等赴南海普陀山受具足戒。数十年来,名僧根发、光裕、新参、新琳等常莅庵指导仪轨佛理。在文革结束后信仰自由,三岁皈依佛门的现任住持昌喜尼师,毅然礼灵山寺新琳和尚剃度出家。地方宗教局和佛协已正式接纳龙福庵为佛教道场予以登记开放。
本文链接:汕头市龙福庵简介_龙福庵开光_龙福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