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的传说
东汉桓帝刘志登基坐殿后,外戚宦官更迭擅权,形成宦官专横,社会比混乱,人心思安,百姓无精神寄托,佛教活跃,信徒增多,寺庙的兴建愈为普遍。白雀寺也兴建此时。
相传在柳沟河(现八里河)附近,有一大财主,叫济仁,家有万贯,但人丁不旺,唯一的儿子还病如膏肓,远近郎中都无法治愈。一天清晨,院落上空霞光闪闪,白雀成群,盘旋鸣叫,甚是稀奇。说来也巧,第二天正当济仁老爷全家焦急之际,忽有人来报,门口有一僧人来化缘。老爷赶忙出门迎接,边走边想:“我儿病危,何不求僧人帮助”。这时只见老僧身披袈裟,脚登僧靴,慧光普照,不由心中万分高兴,遂将长老引进客厅,分宾主坐下。在用茶寒喧之际,已窥视僧人非凡,道业高深,便开口问起法名,僧人答曰:“法号白雀。”济仁老爷连称白雀长老,恳请给儿子治病,并许愿:“儿子病好之后,三年内将建寺院一座,每年三月十五日焚香还愿。”白雀长老见其心诚,乐善好施,也就应允了。这时,济仁老爷命家人将儿子扶出,白雀长老把脉后开了药方,拾药饮之,儿子的病日渐好转,老爷、夫人等无不喜出望外。 光阴如梭,转眼就是三年了,白雀长老,手持佛珠,已仙逝西去。
济仁老爷待儿子的病全愈后,就加紧备料建寺,第二年料已备齐。直待建筑工匠。第三年寺院全部竣工,但已获悉白雀长老仙逝,甚为悲痛。后为纪念白雀长老,就将寺院定名为:“白雀寺”。 到了晋代,白雀寺己几经兵火,僧人出走尼姑进庵,香火复盛,已更名为白雀庵。 兴林国国王妙庄王被交趾国战败之后,逃到中原内地颍水下游居住,力图光复。妙庄王意想连亲地方,发展势力,就逼三女妙善选招附马,三女宁死不肯。诚心修行,形成父女对抗,被送到白雀庵,让老僧尼教化。后因天降童谣惹怒了妙庄王,遂起歹心,放火烧了白雀庵。在这之际,太白金星和燃灯佛祖保护了妙三姐,引往香山修行,后又回到普陀山显化成佛。
白雀庵的香火断断续续,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更加兴盛,便有达摩和尚路过此地,见庵颓废,就地化缘集资,进庵修建。从此,恢复了“白雀寺”。
当时,白雀寺占地50余亩,大小院落5座,大花园一个,小花圃数个,鼎盛时期有僧500余人。相传寺内金碓舂米供养僧人,并有一镇海铜钟,钟声悠扬宏亮,近震全寺,远闻慎城,全寺僧人无不以此为令,诵读佛经。
后来,白雀寺几经兵火和水患,香火仍缭绕了一千多年,但终毁于元末明初。此时战火频繁,水灾不断,寺院被烧、僧人出走,形成“百里无鸡犬,村庄没炊烟,良田被荒芜,谁来问寺院”的局面。从此,白雀寺的香火再也没有燃起。而这时的八里河更加荒凉。由于与淮河的通道越来越宽,每到夏秋涨水之际,几十里汪洋一片。与白雀寺隔河想望的南天门、百亩的大桃园、九龙夺珠碑、朱元璋饮马的歪嘴井和磨盘岗等被洪水吞没。
八里河几经沧桑,已不复原貌了,白雀寺也随之无迹了。但当地仍然流传着妙三姐和白雀寺的许多故事,一些出土的器物也证实了白雀寺当年的兴衰。如明朝永乐年间有《观音济渡》一书记载了妙善出家白雀寺一事;一九六四年大旱,八里河底干涸,当地百姓挖井取水,发现朱元璋作游僧时和参加义军后,来颍上联略刘福通歇脚白雀寺时饮马的歪嘴井,白雀寺的古瓦和花砖,以及井内桃核,多有车装;另外还在河底挖有一米多粗的石柱,传说是毛巡按下的定海针,至今仍未取出;妙三奶的思望台遗址依然存在;一九六八年潘冲村群众徐洪江在湖下犁地时,发现土里有一铜铸佛像,净重138斤,由生产队出售后添置农具;一九九一年大水过后,全乡人民积极修复堤坝,又一次发现白雀寺的花砖和僧钵等陶器。根据以上证据和对附近80岁以上老人进行考察,特别是徐西队86岁的赵大老人,把妙三姐出家到白雀寺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并讲了自己孩提时到妙三姐思望台玩耍的情景。
白雀寺虽然毁灭多年代,因它终是妙三姐出家的地方,当人们想起妙三姐,自然也就想起了白雀寺,它的古刹风貌依然在人们脑海中流传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地群众要求重建白雀寺,恢复文化古迹。经县、地、省三级批准,白雀寺一九九四年奠基兴建。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施工建筑,一个拥有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和咏经阁、游仙台的大寺院在山水相间,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落成了。各殿均是重梁飞檐,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弥勒佛、地藏王、观世音、释伽牟尼以及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神像,在雕塑师精心雕塑中逐一落座粉金,各个神态威严庄重。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日(农历三月十五日)白雀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由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教寺住持,妙安法师主持了开光佛事活动。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仗释永信也应邀参加了开光典礼。从此,白雀寺的原貌得以重现,一千多年的佛教圣地又响起了钟声。
颖上白雀寺
地址:颖上县
邮编:236200
本文链接:阜阳市白雀寺简介_白雀寺开光_白雀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