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龙泉寺
龙泉山在肥东县桥头集镇北面,山下有泉水,终年不竭,相传来自于东海,系龙王所赐,龙泉山以此而得名。山上有庙,称龙泉寺。龙泉寺最早建于明初,当时规模很大,从山顶一直绵延到山脚,依山傍势,占地33公顷。正殿设在山顶,曾有“跑马开门”之说,说明庙宇规模之大。现存庙宇大门对联依稀可辨:“佛国三千界,禅林第一家”,横批:“龙泉古寺”。龙泉山泉水味甘美,用之泡茶更佳。据说李鸿章之子曾专门派人来此挑水饮用。
从安徽省省会合肥东行15公里,便是绵延数十里的大别山余脉―――龙泉山。龙泉山海拔二百八十一点五米,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为当地群山之首。
龙泉山所以得名龙泉,皆因山腰有清澈古泉绵延千年而不绝。龙泉之水常年保持18度,甘甜爽口,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古今图书集成 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曰龙泉山”。
唐朝张又新著有《煮茶水记》,评价此泉为“庐州第一水”。 从龙泉寺中“龙嘴”汩汩而出的龙泉之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滋养着方圆数十里的农田村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任滁州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品尝甘泉之后,立即将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
龙泉古寺地处龙泉山腰,龙泉之上。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山上百年以上古松、银杏比比皆是,满眼碧翠,与从寺中流出的甘泉一起,让人洗心革面,全心向佛。
据现存寺中的《龙泉碑记》记载,龙泉古寺相传始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在佛教大受推崇的唐代,龙泉寺香火极盛,名闻天下。至明代再度兴盛,成为皖中地区寺庙之冠。
来山路线
从长途汽车站 乘合肥至巢湖的大吧 中途到桥头集镇新街口下车 转乘三轮车可到寺院门口
菩萨名,华译为慈氏,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补处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当来米勒佛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弥勒上经》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榍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楣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
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一)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二)弥勒下生经,鸠摩罗?凰间C(三) 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四)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五)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六)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
钟,梵语犍稚(ghanta),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击木制的犍稚,在我国则代以铜钟。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说: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钟,乃寺庙为报时、集众所敲打之法器。
在古印度,在召集大众时,常击打木制的楗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载,佛告阿难,七月十五日于露地速击楗椎以召集大众。在我国则代之以铜钟。
钟有警觉和震聋发聩之意,《诸经要集》卷二十“鸣钟缘”条引用《杂喻经》之偈说,若闻钟声,卧者须起。
钟,有多种。我国最初之钟的钟口为椭圆形,作为礼器使用,如曾侯乙编钟,后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吸取了菩萨手中金刚铃的造型特征,变为圆口,因铸造业之发达,铸钟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平。
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佛教的钟和佛教的寺庙名声远播。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被称为“钟王”,铸成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公元1403——1424年),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约46.5吨,铸造工艺精良,且在钟的内、外壁上两面铸造佛经、咒语100多种,包括佛门巨著《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五台山显通寺有一梵钟,钟楼上有匾额,题有“震悟大千”四字,传说凡鸣此钟者,其声音可传至地狱,可警觉地狱众生,令他们产生惭愧心、忏悔心,进一步趋向解脱之路。
《敕修清规法器章》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这一习俗深深地扎根于我国,至今仍有重大节日鸣钟的习俗,每年春节伊始,必鸣钟108响,祈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烛台”是插放蜡烛,以便点燃照明的用具。它是佛案上的三种必备供具——“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香炉、花瓶、烛台”等三物不可或缺之义。“烛台”一对,应该配合“花瓶”,各各放置“香炉”两旁。
印度古时候,都向佛前奉献油灯。后来蜡烛应世,“烛台”可能是从“灯台”的模式,略加改造而来。
“烛台”的类型,有数重圆茎叠为台杆,茎顶安装花形的。又有一种鹤立龟背,嘴衔莲茎,茎顶装置荷叶形的。这是取乎“不折鹤足,以续龟脚”之义,以表“弥陀本愿,不择善恶贤愚之机”,普渡一切之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式样。
“烛台”的质料,有木造的、有铁造的、有铜造的、有石雕的。从前的富贵人家,也有用金银造的。
“烛台”的用处;可使蜡烛竖立,以便点用。提升蜡烛的高度,可使光亮放宽。承接蜡油蜡花、以免油污器物,或造成火灾。
1.插蜡烛的器具。
“温公在永兴,一日行国忌香,幕次中客将有事欲白公,误触烛台,倒在公身上,公不动,亦不问。”——宋·无名氏《道山清话》
“里面出来一个老者,须发苍然,手中持了一枝烛台,燃了一枝白蜡烛。”——《老残游记》第八回
“灵前一对蜡烛上结了大烛花,烛油继续流下来,堆满了烛台。”——巴金《家》三五
2.指烛台上的蜡烛。
“剔起灯亮,点着烛台。”——《花月痕》第十二回
“璵姑到得洞里,将烛台吹息。”——《老残游记》第十回
焚香之器具。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质多为金属、瑜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致可分为四类,即(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2)持于手上的柄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3)坐禅时所用的钩香炉。(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金光明经》卷二于佛前行祈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之柄香炉,即袭此遗风而来在珠林》中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
使用手炉,大都是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炉头插香,双手执持炉柄;也有兼插鲜花以为供养者。
在新疆地方,所发现之佛教遗迹,其中之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亦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又,密教的火舍也是香炉之一种,为密教用具之一。后世并谓为佛前四具足之一。柄香炉,一称手炉,北宋·开宝八年所题记对佛画(敦煌发掘)绘有此香炉。
此外,亦有香盘,放置檀香炉用的盘子。它是用木料做成的,表面涂以咖啡色的油漆。面积长约一尺余,宽约七、八寸,边沿高约一寸许,盘子呈长方形。
香炉,佛教中称它宝鼎,除了方形的香炉外;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佛事仪式开始,都先唱香炉:“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或“炉香乍热,法界蒙熏……”等赞语,唱到“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的时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会绕到正中圣象前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献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对佛菩萨的敬意。
供养佛菩萨的供品中,可分为:香、花、灯、涂(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而香在十供养之首.
住 持:释智光 法师
电 话:0551—7338020 传 真:0551-7338991
地 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肥东县桥头集镇 龙泉古寺
邮 编:231607 电子信箱:longquangusi@163.com
本文链接:合肥市龙泉寺简介_龙泉寺开光_龙泉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