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

安庆市海会寺简介_海会寺开光_海会寺历史

时间:2019-06-26 10:06:31  编辑:

  海会寺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城东15公里处的白云山。白云山是大别山崇山悛岭中的一座景秀奇峰。“摄身凌霄处,松风佛我足。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山谷。”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大别山时,留下此赞美绝句。海会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宋朝王伦题额“淮西第三禅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84年9月20日为海会寺题名,更令古刹大添光彩。   海会寺建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现仍有墙基汉字砖遗留。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海会寺面临玉带河,背靠凤凰峰,右有响水崖,清泉飞瀑,盘旋湍急,喷珠溅玉。其他境幽景奇,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等十景。佛殿周围峰崎径曲,云绕溪环,百妍干态,真乃灵秀一在成,堪称佛家胜地。清朝慈禧太后赠额“真如自在”。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历代以来,或由官府,或由名士,捐款修建,增殿设廊。   根据史志记载,海会寺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太湖知县吴锡峰到寺观光,见寺宇破旧,会同当地绅士张延谒等修葺。咸丰九年(1859年),太湖官兵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追击,凭寺抵抗,致使海会寺毁于战火,损失严重,仅存前殿三楹。同治四年(1865年)监生马平声等倡捐,重建祖师殿。到光绪四年(1878年),寺内方丈最安法师又倡邀修缮,增建廊房,渐复旧观。1960年,太湖县政府曾拔款一万五千元修缮该寺。“文革”中,佛像全部被毁。1973年,中佛殿被拆。1982年11月。海会寺被县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寺庙。1984年8月省政府拔专款二万元维修了上、下佛殿。同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写了寺名。在社会各界的重视下,经过近几年的陆续修缮,海会寺上、中、下三殿宇阁轩昂,颇为壮观,游客日增,香火日盛。   白云山层峦叠翠,江明水秀。海会寺殿宇建筑精美,雄伟壮丽;层层梯建,气势不凡;红墙琉璃瓦,金碧辉煌。寺内佛像尊尊,千资百态,栩栩如生。寺外青烟缭绕,萦回不绝,颇有山寺佛国的境地。这里既是旅游胜地,又是避暑山庄。响水岩绝壁折叠飞泻而下,若逢雨过天晴,山洪瀑布十分壮观。上午9时前后可观龙腾虎跃、东山古镜、水推彩石磨等景观;下午3时左右可观西日晚霞、仙泉飞练等绝色佳景。使人心旷神怡。寺院内有一株生长了一千多年的罗汉松,高9.5米,粗3.8米,冠幅约150平方米,枝叶繁茂,游者观,无不惊奇。此树据传是苻坚请印度佛图澄法师来中国传戒弘法,佛图澄从印度带来树苗,亲手栽于海会寺内。千百年以来,人世间遭多少兵戈战祸,大自然遣多少雷劈电击,然而此树却历尽千年艰险而枝青叶茂,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寺院后有一眼清泉,终年汨汨涌流,甘醇清冽,滋润着古松。传说钦此泉水能使人聪明敏捷,故曰“聪明泉”,游人到此都要去钦。海会寺西山下有一池塘,乃唐宋时期众僧的放生池,池中遍植莲藕,随风起舞,婀娜多姿。   海会寺现任住持妙慧尼师,1962年生,河南平顶山人,1983年依恒忏法师剃度出家,1986年在九华山受具足戒,兼任安徽省太湖县传教协会副会长。 


  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在105国道与通往海会寺的交叉路口可见,两列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呢。穿畈过桥,至一窄处,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越过这个“口”,海会寺便豁然展现在眼前。
  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河上有琵琶桥,桥南有摩崖石刻。寺左有东山古镜、仙人醉酒等胜景。寺前的匾额“海会寺”为当代“佛爷”赵朴初所书,遒劲飘逸,视之令人忘倦。
  海会寺建于唐代,自那时以来,灯传不绝,为淮西名刹,盛称“圣众会合之座”。寺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清慈禧太后曾敕赠“真如自在”匾额,寺受命护戒牒权。其初建规模、形制、设施等情况,已无史料可查。《太湖县志》、《永久长明灯碑记》中,仅见海会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二十四
  年(1759)、道光元年(1836)得到过修葺。咸丰九年(1859)因太平军与清军激战,该寺受害严重,几成废墟。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恢复.
  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于“文革”期间被拆毁,90年代初寺内尼姑四处筹集资金将它重建,后于1994年竣工。中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
  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为壮观。
  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寺里住过许多得道高僧。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来此地观光揽胜,留下许多诗文及传说。清代县人毕琪光曾作《游海会寺》诗一首:“看钓溪桥上,春风结伴行。崖花潭底笑,涧水石中鸣。曲径龙宫邃,平沙鸟篆轻。醉归山月吐,倚杖听钟声。”这首诗也不失为一首描绘海会寺优美景色及诗人欢赏景色后的欢畅、恬静心情的好诗。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在105国道与通往海会寺的交叉路口可见,两列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呢。穿畈过桥,至一窄处,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越过这个“口”,海会寺便豁然展现在眼前。
  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河上有琵琶桥,桥南有摩崖石刻。寺左有东山古镜、仙人醉酒等胜景。寺前的匾额“海会寺”为当代“佛爷”赵朴初所书,遒劲飘逸,视之令人忘倦。
  海会寺建于唐代,自那时以来,灯传不绝,为淮西名刹,盛称“圣众会合之座”。寺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清慈禧太后曾敕赠“真如自在”匾额,寺受命护戒牒权。其初建规模、形制、设施等情况,已无史料可查。《太湖县志》、《永久长明灯碑记》中,仅见海会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二十四
  年(1759)、道光元年(1836)得到过修葺。咸丰九年(1859)因太平军与清军激战,该寺受害严重,几成废墟。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恢复.
  海会寺呈阶梯形建有下、中、上三殿。下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青砖木架小灰瓦结构;殿中四根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一字排列,支梁托架,柱础石质鼓形,刻有图案,地面为方砖相嵌而成。上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廊沿、台阶用石块砌成,廊柱木质圆形,柱础为不规整方石,殿面有五间,用青砖砌隔。上殿两端廊门下,又各成直角建起相对回廊式房屋。中殿于“文革”期间被拆毁,90年代初寺内尼姑四处筹集资金将它重建,后于1994年竣工。中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黄瓦红墙,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素雅古朴。内有8根大柱托梁,供奉三尊
  大佛、四大天王、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1999年又建成地藏殿。四殿相依,蔚为壮观。
  中殿与下殿之间靠西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寺里住过许多得道高僧。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来此地观光揽胜,留下许多诗文及传说。清代县人毕琪光曾作《游海会寺》诗一首:“看钓溪桥上,春风结伴行。崖花潭底笑,涧水石中鸣。曲径龙宫邃,平沙鸟篆轻。醉归山月吐,倚杖听钟声。”这首诗也不失为一首描绘海会寺优美景色及诗人欢赏景色后的欢畅、恬静心情的好诗。

  地址:太湖县小池镇白云山
  电话:0556—4561139
  邮编:246445

 

本文链接:安庆市海会寺简介_海会寺开光_海会寺历史

上一篇:池州市一心茅蓬简介_一心茅蓬开光_一心茅蓬历史

下一篇:池州市蕴空茅蓬简介_蕴空茅蓬开光_蕴空茅蓬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