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发祥地。以山多岩洞,富钟乳奇幻之美,故称洞山。公元857年,高僧良价(807—869)禅师于此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他的禅学新义,四方僧侣云集,日本瓦室能光和尚也来此拜师,良价弟子本寂最得真传,后于曹山(在吾乡江西抚州宜黄县)阐发良价旨义,于是创立了曹洞宗。良价于公元869年逝于洞山,唐懿宗皇帝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于是洞山成为著名的中国禅林。
良价佛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云游江西丰洞山的葛溪村时。当他涉足洞水,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时,不由“大悟大彻”,遂作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良价认为佛在性中,不假外求,心即是佛,得道靠顿悟,而并非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
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改称“广利寺”俗则称为洞山寺。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弘扬曹洞正宗,四方憎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已更名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洞山古迹荟萃(有墓塔林、逢渠桥、木鱼石、夜合石,普利寺庙,千年罗汉松、银练飞瀑、苏辙游洞山诗石刻等)。古往今来,不少名流学者远道而来,1981年4月日本宗教事务开发课课长滨名德永和日本友协宗教恳谈会事务长铃木信光等人前往洞山考察,其后历年均有数批日本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或寻宗拜祖。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现有信徒近千万人,洞山已蜚声海内外。
今日洞山古木参天,各处景点修复一新,寺庙内香火不断,全国各地旅客不断,尤其是每年的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期间,更是人山人海,年接待旅客人数不断上升。为方便旅客,在县城南屏公园南侧兴建了“洞山下院明法寺”,现已正式向游人开放。
本文链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下一篇: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