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时间:2023-03-14 11:05:06  编辑:

  三江源头直燃寺
  文、摄 蒋子幽
  直燃寺,位于三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东端,楚玛尔河源头,地处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寒冻土地带。
   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寺院。寺院周边的牧民都是祖辈从果洛州迁徙到此,直燃寺也正是作为果洛州的母寺阿炯寺的分支而建立起的寺院。它的前身一直是帐 篷寺院,直到1983年,才由当时寺里唯一的老僧人带着三位当地牧民自筹资金,用一辆手扶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利用当地的土石,花了四年时间,垒起了这座 土坯寺院。
  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世,所以现在的直燃寺与其他的寺院相比,既不雄伟,也不恢弘,甚至还不及牧民的居所。然而,就在这样一座看似简陋的默默无闻的“小”寺院里,却浓缩着宁玛佐钦的经典传承。在修行人的心中,这天地间的土坯经堂殊胜无比,是与佛最亲近之所。
  今天,直燃寺不仅是牧民们的精神家园,还是他们的文化中心和草原医院。当他们爱戴的活佛——白玛丹增仁波切从远方回到寺院,他们就像庆祝节日一样,骑着马,驾着摩托车,驮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牛粪,聚集在寺院,庆贺礼拜。
  直燃沟的牧民在嘉贡白玛丹增仁波切的长年教导下,虽然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却看不见一个人穿野生动物毛皮;在佛吉日法会期间,牧民们会自觉地持戒;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已经能做到全家人都长年不吃肉。
  我曾经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雪的傍晚感慨过:如果不是因为虔诚信仰的力量,这座已经裂痕交织,四壁流泥的小寺院根本挺不到今天。在我看来,这座建筑材料脆弱的寺院完全是靠人的精神凝固而成的。
  益西卓玛是尼玛文增的阿加拉,三十出头的年纪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小儿子玖美嘉不到两岁,但已经被师父收为僧人,去年又生了个小女儿,现在刚会站。
   尼玛文增一家人,算是离寺院距离最近的一户牧民,但也是因为条件恶劣,位于寺院下面的他们的房子已经用来当仓库了,一家人搬到了青藏铁路附近搭起的一间 铁皮房子里居住。但尼玛文增的牧场还是在寺院周边,所以他时常会来寺院放牧。仁波切长时间外出时,他就承担起了照管寺院财物的责任。而白玛丹增仁波切在此 处闭关的日子里,也多是由这一家人烧火送饭。
  这次,一家人又见到从远方回来的仁波切,一如既往地亲近。不过,益西卓玛的状况并不妙。当天晚 上,等来迎接仁波切的牧民们散去,尼玛一家再次来到寺院。益西卓玛很痛苦地撸开上衣,仁波切、扎噶师父及在场的一位老僧人都皱起了眉头,原来益西卓玛的乳 头发炎,已经红肿,疮面甚至有些溃烂。当地没有基本的医疗设施,牧民们小病很容易就耽误成更严重的病。仁波切在的日子里,寺院就成了义务诊所,看病、打 针、发药、扎针。仁波切本身也是医生,曾师从著名的藏医学家措如?次朗大师,青年时代还在医学院学习过西医,而且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人看病,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再加上作为仁波切的加持,所以被他诊治过的患者都有显著疗效。所以人们来朝拜仁波切的同时,也会马上告诉仁波切自己身体不适的症状。
  法会圆满落幕那天,牧民热萨牵来一匹马到寺院门口,并向直燃寺的主持——白玛丹增仁波切呈上一条白哈达。仁波切接过哈达,一边念经一边打起 了金刚结。热萨卸下马鞍,仁波切捋出一撮马背上的长毛,将打好的金刚结与马毛一起打了几个死扣儿,然后,抚着马的额头,一直深沉地念着经。仁波切的声音停 止,热萨便一拍马后部,马儿像个刚期末考完试的孩子,踮着前蹄,点着头跑向了山坡,它那奔放活泼的样子,感染了站在一旁的我。
  我问上师,这 是做什么?上师说:放生。藏历初一和十五这天放生功德无量,所以热萨在法会结束的吉日,把自家的一匹马放生了,从此,它不用再配戴马鞍,受人驾驭,而可以 自由地活到生命终止。因为马身上系着仁波切加持过的金刚结,所以其他的牧民遇到它,知道它是被放生的马,也不会干扰它的自由生活。
  马儿被放生的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由。其实,对动物而言,从人的屠刀下解脱,回归自然,便是获得新生。而人呢,让我们感到受奴役的自由的障碍,正如一位佛教大师所说的,都是“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本文链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上一篇:新余市圣集寺简介_圣集寺开光_圣集寺历史

下一篇: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_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