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是佛教中的用语,其实它的意思是积聚或者和合。其实在观音心经中我们见过照见五蕴皆空。那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佛教中五蕴是什么意思吧!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个“五蕴”是什么呢?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五种。蕴的意思是积聚的意思。
佛说:“万法皆空”。这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这个如来藏是万法而成的根本“因”,这个因再加上遇到的种种缘,就会产生“五蕴”。五蕴又称“五阴”,意思是我们人的五种妄想妄动,蕴积不散,像是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般若智慧,让我们本来无上妙智的“自性”被蒙蔽,发挥不出来。六祖慧能的师兄神秀做的那首偈语也是有道理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色蕴是指一切色法的积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我们感觉到的色、生、香、味、触都是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法。但是心法不离色法,因为心法的产生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出来的,心法是对我们感觉到“境”的一种反映,是我们对外境的念头和思想。因为受到色法的污染才生出来的心念。心是六尘落射的影子。所以说色法就是心法,心法也是色法。
我们在生长过程中都执着于自己这个身体,也就是这个我的存在这样就俱足了色蕴 ,称为“色蕴现具”,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就有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欲望,我们就会对境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受蕴。受蕴有三种:一是苦受,就是没满足自己的欲望感觉到了苦。二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适合了自己习惯,感到高兴快乐,这是乐受。三是平常,即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舍受。
有了享受的需要,思想就来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一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诗是这样写的:终身奔忙只为吃,才得吃饱又为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娇妻。……这就是人的想蕴。
有了思想就要行动就产生行为这就是行蕴。在行动中思想也不会停止,想蕴和行蕴就一直迁流不息。
在整个过程中有了经验、习惯、知识就是识蕴。识蕴是指七转识之积聚。七转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等七个识。
怎样才能五蕴皆空呢?
我们知道五蕴的由来是色法产生了心法,心法和色法是一体,所以说这个五蕴是因为执着“我”的一种积聚。怎样才能五蕴皆空呢?当然是不执着这个自我了。《心经》接着说:“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没有了我的这个意识,就会五蕴皆空,就会诸法空相,就会不生不灭,就会找到自性。
以上就是对佛教中无语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想,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它是其实就是我们不要在执着于一件事情,就是内心自在不困于心,什么也不会想了。它是有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学习。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