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的是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图,我们都知道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而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法海寺水月观音图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向北,画面宽高俱4.5米。绘有观音、韦驮、童子等,是临摹学习与鉴赏的珍贵资料。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殿的三面墙,东西山墙和后山墙壁,共十铺,面积236.7平方米,全殿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
水月观音是汉传佛教三十三种观音菩萨形象中的一种,顾名思义,表现的是观音作观水中月影状,因其独特的神韵和深远的宗教隐喻,深受信徒的喜爱,是寺院和信徒供奉的观音塑画像里最常见的形象。有趣的是,在印度、尼泊尔较早或同期的佛造像以及绘画艺术作品中,并没有水月观音这样的造型。这是因为,包括水月观音在内的民间流传广泛的“三十三种观音”的渊源,乃是印度佛教东传后,中国的佛教徒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关于观世音菩萨所化现的三十三种身份不同的众生形象,融合汉族传统绘画艺术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应机绘制出来的。
相传,水月观音形象的创始者是唐代著名画家、有“画子女为古今之冠”美誉的周昉。隋唐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繁荣,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而其中一大显著特点则是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艺术风格进行创作,尤其是出现了大量佛教风格和题材的作品。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据说就在洛阳、长安两京各大寺庙和敦煌莫高窟留下了大量佛教壁画。而擅长于仕女画、肖像画的周昉在佛教兴盛、佛画流行的时代背景下,深受敦煌壁画人物像的影响,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像画特色。他根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妙创出水月观音这样“笔法柔丽、形象端严”的“神品”——“周家样”,为后世绘画与雕塑争相效仿,流传极广。
水月观音造像的核心特点是表现观音一心观水中月相的应化身。而水中月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水中月乃月之影像,非月之实体,意指诸法无自性、无实体,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水月观音的象征意义旨在告诉人们放下执着,勘破世间万法假象,觉悟成佛。其造型样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观音“常乐我净”、“法喜充满”的境界,仿佛能让观想者从菩萨微不可查的神态、情状和安逸闲适的姿态中,聆听到灵魂深处关于解脱、得大自在的秘密吟唱,达到了宗教艺术作品形式、内容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世间与出世间审美的顶峰。
此尊水月观音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向北,画面宽高俱4.5米。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表示观音既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又是他的接班人。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一条朦胧的白色轻纱,纱上缀有一朵朵六菱花,六个花瓣,每个花瓣由48根金线组成,披莎画工极细,细如蛛丝,精妙至极。披纱远看轻薄、欲隐欲现。身上的缨络繁多却不显累赘,相当细致精美。画师以传神之笔画出表情温和、形态端庄的观世音,给人以出世超凡、清晰明净、和蔼可亲的感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善财童子位于水月观音像左下部。当善财童子诞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获得正果,参拜的二十七位善知识是观音菩萨,后成为观音菩萨的胁侍。
韦驮位于水月观音的右上部。佛寺的守护神,传说又是观音菩萨的护法神,体格魁梧,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驮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驮,称为韦驮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金犼(hǒu)位于水月观音像右下部。观音的坐骑。金犼又叫金毛犼,似犬,凶猛异常,食人,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往往不能取胜。
鹦鹉位于水月观音像左上部。佛经中关于鹦鹉传说较多,如阿弥陀佛化为鹦鹉教化国人,再如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淋,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在《阿弥陀经》中描述鹦鹉、频迦鸟等鸟在极乐世界中歌诵赞叹净土的功德,使往生净土的人得到利益。
上面就是关于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图的介绍了。现在的很多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想要学习佛法的话一定要特别认真恭敬,而且我们也是可以和师兄们一起修行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