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寺,座落於进贤县前途镇的罗岭西麓的巅峡中,建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弥勒殿、三圣殿及念佛堂、禅堂和附属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山林、茶果园、菜圃等百馀亩。共有比丘尼、坐山居士二十余人。
静乐寺原名罗岭庙,明万历年间,禅风盛时,四众倾向,一时名动朝野。一九八六年罗岭庙得以修复扩大,一九八九年六十多岁的慧云法师来庙主持佛事,经过艰辛沥血和十方善信的支援,罗岭庙已具规模,并更名“静乐寺”,在禅林丛中,应运而生。
罗岭山风景得天独厚,怪石峭立,茂林丛生,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百鸟聚汇,悠悠歌鸣;涧溪挂帘潺潺,库塘波光粼粼,胜景百出,秀丽娱目。在这幽雅的静谷崖中,历来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名人雅士、仕官学子、勘与地仙、释道信民,或旅游观光,或吟诗题词,或隐居修学,或寻龙探骨,或结庐坐禅,留下了“青山不改千年色,碧水长流万古声”的赞叹。
清道光年间,高僧云峰法师曾多次云游於此。诗人袁潜路过罗岭静谷时,曾赋诗一首∶
乍至若天山,山藏万山间;偶闻击罄声,始觉有禅关;憩马长林密,开尊大寺闲;回归寻旧径,夕阳带僧还。
寺旁山涧上的“龙泉池”,面积不过两个平方,深不过一米,又称“蟹井”,可这蟹井说也奇异,令人难以思议∶一僧饮之有余而不溢,众僧饮之亦不浅,若百僧饮之,还是供而不匮。池水清澈芳冽。稍饮一杯,凉沁心脾,香留齿颊,烦渴顿解,胜饮上池甘露。若家有病患之人,取此水煎药,尤多妙用,当是佛主慈悲,广施妙法,为众生消灾解厄之故耳。相传此乃“龙非池中物,蟹乃石津精,蛰此为听经,喷涌供参禅”之故。说是很早以前,有一龙子,偶犯罪戾,论律当斩,大士算知其与佛门有缘,为之说情,得免於死,贬谪凡尘,压在罗岭西隅浮云峰下,责其静修思过。后有一高僧,抵此结庐,清修上乘佛法,日诵金刚神咒。小龙深通灵性,本可潜逃,但未敢腾云驾雾,惧惊动天帝、龙神,仍然白天驯服伏於浮云峰下,夜深人静之际,便化成小蟹,爬至罗岭静谷,踞穴蛰藏。今日“蟹井”即当年小蟹蛰藏之穴,小蟹就这样在此聆听佛经、思过,不知经过几多年月,小蟹深受佛感,得悉道义,彻悟前非,而且学得了无上妙法,明心见性,复本还原,仍然化龙飞去。但小龙犯罪蒙赦,逢灾赎难,多承大士说情,高僧搭救,佛经化夷之功,因而为感佛海,设桃报李,才在这蜗宿蛰藏之处,留下一个“高巅不雨山常涧,蟹井水浅饮不尽”的居穴,即今之“龙泉池”。
本文链接:赵孟睢逗鸵ψ泳辞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