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

张元干《菊》全诗赏析

时间:2023-01-20 06:05:34  编辑:

  郭莽寺
  又名广惠寺
  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1650年,由赞布·顿珠嘉措创建,后与塔尔寺、佑宁寺、夏琼寺、隆务寺并称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1958年后被全部拆毁,现有所重建。 


  广惠寺,原名郭莽寺,藏语叫“赛科合官巴”,意为“赞波具喜圣教洲”。位于青海省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华里。它背靠自东向西连绵起伏的黄伯垭山麓;面对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鹞子沟松林。周围土地开阔平坦,良田沃野相间。过去,一寺的左侧是“大拉浪”花园 ,占地20余亩,对面是“布拉浪”花园,占地10余亩。园内苍松翠柏,白杨杂柳、虬枝横出,疏密相间,覆盖其上;涓涓细流,潺潺泉水,滚珠溅玉, 时隐时现,迂回其间。造型奇特,别具匠心的“麻尼”磨端然肃立。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奇花异草,争芳斗艳,香气扑鼻。鹊鸣疏枝,燕舞晴空,置身其间,犹如在画图之中。右侧是平地兀起,气势雄伟的三层碉楼,直插云霄,使人顿生“壁垒森严,,之感。对面的东峡河,碧波滚滚,直泻峡口。过河就是上下两层的千亩平台,群众称其为“鹤子沟台”,与寺门遥遥相对。静观碧水东流去,喜听松涛盈耳来,别有一番风味。寺后一段山峦,奇峰对列,沟壑纵横,千姿百态,各具风韵。既有遮天蔽日,阴料森肃穆的千年老林,也有刀削斧劈,怪石嶙峋的悬崖峭壁,当你在云燕霞蔚,隽秀婀娜,色彩缤纷的林间曲径草地漫步时,那飒飒的天风,呼呼韵松涛,叮咚的泉水,犹如一曲不歇的旋律,让你若痴若醉,遐想万端。


  广惠寺与敏珠尔活佛
  清代的大通,在行政上有几次变动。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大通卫,卫署在今海北门源县,同时修筑了大通、白塔、永安三城,派兵驻守。乾隆九年(1744年)为了行政管理上的方便,卫署迁到白塔城,即现在大通城关镇。原门源成了北大通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设县,白塔城仍然作府衙。直到1957年10月,县府从白塔城迁入现在的桥头镇。1985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看到这段大通历史沿革变迁的文字,可能觉得略显繁琐而直白。可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平静而简单。清代以来,大通地区既有屡遭兵燹之祸的惨烈,也有回族、土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冲撞与融合,更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传教建寺活动。回族主要生活在桥头、城关、石山、后子河、岗冲、药草、塔尔、极乐、斜沟、良教、桦林等12个乡镇,大分散、小聚居,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生活上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习俗,信仰伊斯兰教。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林、青山、多林、逊让、宝库、西山、城关、极乐、斜沟、桦林、向化、东峡、景阳等15个乡镇。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宝库乡和朔北乡的阿家堡、清平乡的阿家村三处,朔北乡阿家堡和清平乡阿家村蒙古村民均系阿姓。藏族大部分聚居在东峡、朔北、向化、鸾沟、桦林、宝库等乡,也有少数散居在其它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土族、蒙古族和藏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
  叙述清代大通的历史,不能不讲广惠寺与敏珠尔活佛。
  广惠寺,原来的名字是郭莽寺,坐落在桥头镇东北18公里处东峡乡衙门庄。与青海的塔尔寺、佑宁寺、夏琼寺、隆务寺齐名,并称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广惠寺的创建者是西藏喇嘛隆巴端住布(1613年~1665年)。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隆巴端住布在青海蒙藏王公贵族支持下建成郭莽寺,满足了当地僧俗的信教要求。三年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觐见顺治皇帝又返回西藏途中,被僧俗众人请进郭莽寺讲经传法,同时得到清廷积极扶持,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郭莽寺自建成后,有过声誉雀起的荣耀,也赶上了数次兵灾祸殃,几经沉浮,几度沧桑,阅尽人间冷暖。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事变爆发,寺中个别喇嘛和僧徒为了图财图利,援助叛兵,郭莽寺无端卷进了战乱,导致年羹尧大军"歼其众而焚其寺"的镇压和烧毁,郭莽寺第一次受到重创。战乱得到平息以后,清朝政府采取"因其教不移其俗"的宗教怀柔政策,在雍正十年(1732年)从国库拨银十万两,重新修建郭莽寺,并赐广惠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广惠寺遭遇第二次劫难,西北回族反清起义的熊熊烈火波及广惠寺,木质大厦一烧而光。后来在同治十五年(1874年),由西宁宗教上层和蒙藏头面人物重新筹划修建,如凤凰涅粲,广惠寺再度突兀而起。上个世纪"十年浩劫"时期,广惠寺第三次衰败。据说,现在的广惠寺珍藏有明成祖永乐八年二月初一皇帝所赐"灌顶圆修净彗大国师孛隆逋瓦桑尔加领真"圣旨一道,敏珠尔活佛"净明禅师之印"等物件。
  从建寺的历史看,广惠寺始建于清初,资历并不深。从僧侣人数而言,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五大佛寺中只能属中等规模。但从尊崇地位来讲,与塔尔寺等比肩而立,还拥有9座属寺,即现在门源县的朱固寺、二塘寺、加多合寺、班固寺,互助县的松潘寺,大通县的煤洞静房,甘肃天祝县的大宛寺、达垅寺等,另外在新疆塔城地区也有属寺,信徒众多。这与广惠寺住持敏珠尔活佛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有密切关系。
  在清代,广惠寺住持敏珠尔活佛是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活佛又称作呼图克图或者胡图克图,是蒙古语的音译。这个称号是专门授给蒙藏地区佛教上层大喇嘛的,在乾隆皇帝时,规定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必须经过金瓶掣签仪式确认后,申报朝廷批准,才能予以承认其地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钦定了12位驻京呼图克图,左翼头班是章嘉呼图克图,出于青海互助佑宁寺活佛系统;二班是广惠寺的敏珠尔呼图克图。右翼头班是驻于塔尔寺的噶勒丹锡嚼图活佛,二班是西藏的济隆活佛。按照规定,这四位驻京呼图克图列在北京雍和宫总堪布和承德普宁寺总堪布之上。他们是受清政府恩宠和信任而委以宗教重任的活佛,宗教大政由朝廷制定后,借活佛之影响力得到顺利执行,便于将蒙藏地区通过宗教手段牢牢控制在专制王朝手中。
  敏珠尔活佛作为广惠寺的寺主,从建寺到抗日战争前夕共有八世活佛坐床。第一世敏珠尔呼图克图是生于藏族家庭的隆巴端住布,他修建了广惠寺,雍正五年被清廷追封为敏珠尔呼图克图。第二世陈赖隆住布(1622年1699年),藏族,在拉萨哲蚌寺刻苦学成,受封敏珠尔诺们罕名号,亦被清廷追封为敏珠尔呼图克图。第三世法号洛布藏丹增嘉木措(1700年1736年),生于青海化隆县的一户藏族家中,雍正五年被封赏为敏珠尔呼图克图,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选为蒙古多伦地方各寺院大喇嘛。第四世名俄汪成勒嘉木措(1737年1785年),蒙古族,著有《世界广论》一书,是介绍印度和中国藏区地理的名著,有英、俄、法文译本。第五世是蒙古族札木巴尔曲吉丹增(1789年183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迎驻广惠寺,后赴北京供职,并圆寂北京东黄寺。第六世是藏族人达麻林札布(1839年1881年),在广惠寺坐床后,于咸丰三年(1853年)入京,光绪五年(1879年)受命到多伦任职,并圆寂在多伦。第七世法号俄科,藏族,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礼部监制颁"净照禅师之印"一颗。圆寂在多伦广宗寺。第八世法号多吉加(1905年1937年),出生于一户蒙古族家庭中,在广惠寺不久,前往拉萨赞宝扎仓(广惠寺在西藏的属寺)静修十余年。1931年与西宁的社会贤达、宗教界人士共同倡议,创办三处小学,1933年在南京设立呼图克图驻京通讯处,自任处长。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病逝南京。

本文链接:张元干《菊》全诗赏析

上一篇:海南州苏乎扎寺简介_苏乎扎寺开光_苏乎扎寺历史

下一篇:张元干《蓦山溪》全诗赏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