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明杰法师:各位营员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潘宗光教授再次光临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潘教授是著名的化学家,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潘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曾经担任过香港大学理学院的院长和长达十八年的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对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担任过香港立法院议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潘教授学佛多年,并于2000年在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座下正式皈依三宝。他今天跟我们分享的题目是《十二因缘》。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潘宗光教授。
尊敬的净慧师父、明海大和尚、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回到柏林禅寺这个家,这是我的家。我是在2000年6月份在柏林禅寺,在净慧老和尚座下皈依三宝的。国内外有很多高僧,在我个人来看,净慧老和尚是当世学问和修养最高的几个高僧之一,所以我皈依他。我是五十岁以后才有机会接触佛法,你们现在刚刚二十出头吧,与佛有缘,特别是到了柏林禅寺更有缘。你们的福报肯定比我更大,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2006年有缘回到柏林禅寺参加夏令营,当时与同学们分享我对佛教和佛法的认识。演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缘起”,第二部分讲“四圣谛”,第三部分讲我对《心经》的体会,第四部分讲“佛教与科学”。特别是第四部分,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佛教是迷信的、消极的、不科学的。我的理解是佛教与科学是有很密切的关系。我经常写文章,将佛教与科学联系在一起。当时我总结是这样:佛教不是消极,不是迷信,而是十分积极,与科学非常吻合的。
佛教教导我们修养我们的心,安我们的心。通过修心,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可以逐渐地显现出来,智慧和慈悲心也逐渐增长。《心经》主要是讲菩萨的境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我们目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那么要怎么样做呢?我想最简单的方法是,我每个晚上睡觉前都会问问自己,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问心无愧,如果问心有愧的话,这件事就不要再做了,问心无愧的话,肯定这件事是没有太大问题。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整个社会都会和谐起来,人间净土就在我们面前。其实人在社会上,我们追求事业的成就,社会地位,家庭幸福及美好的未来和享受,是应该的,也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为前途努力打好基础,但是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佛教亦教导我们要修心,追求心灵的安乐自在,两方面同步发展。
你看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文化的基础上。现在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今天中国经济起飞,军事力量亦逐渐强大。但是我觉得要建立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软实力也非常重要。“硬实力及软实力”,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名词。“硬实力”在国家层面,就代表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国际关系等等来保护自己及面对挑战;在个人层面,就是我们的学识、技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等,也是我们的竞争力。至于“软实力”在国家层面就是国民素质,文化传统,国际影响力和形象等等。在个人层面就是道德、诚信、慈悲心,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等等。在现实社会,很多人比较重视追求硬实力,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不重视软实力。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硬实力——例如一个很有成就的大学教授,他的学问成就非常高,就要小心了,因为他很容易变成自大,目空一切,很执著,走极端。有些人有名有利,社会地位非常高,他面对的诱惑就更多,更容易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要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东西,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整个社会、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是讲究平衡的。好像我们中国的《易经》就强调,阴阳协调的重要性,所以健康的生活必须是平衡的生活。硬实力和软实力好像我们的两条腿一样,必须维持健康的平衡来支撑我们的身体,不可偏废。道德教育是软实力,是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是建立硬实力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有八十一章,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也说:“外化而内不化。”老子的“为学日益”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上,一方面配合社会发展,不断地学习,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加强自己硬的实力。我们的学问每天增益。这也是庄子的外化,在外我们要经常跟社会配合起来,要化,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的修养,要坚持做人的品德、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和慈悲心,要加强整体的软实力,内心不受外境影响,这就是庄子的“内不化”。怎么提升软实力呢?老子教导我们“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修心,我们有太多陋习、妄想、贪、嗔、痴等等,这些负面的执著将我们原本所拥有的智慧,善良的本性及慈悲心压下去。修行就是将不好的习惯每天损之又损之。这样本身存在的正能量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修道的方法。
什么是快乐?快乐其实只是一个心境,心的境界的快乐。我们经常追求及拥有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放下多少。快乐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快乐不在于我们拥有,而在于我们能放下。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台湾有个脑性麻痹患者,这位女士全身不能正常的活动,从小到大不能讲话,她能写不能讲。但是她非常努力,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她经常与人分享个人经验,鼓励人怎么做人。有一次,她应邀到一个场合演讲(她的演讲是用笔写出来的)。讲完以后,一个学生问她:“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有没有埋怨过你的父母让你生成这个样子?”她回头看看大家然后这样写:我看我好可爱!我的腿很长很美!爸爸妈妈对我很好,我会做很多事情,我还有一只非常可爱的猫!还有很多。最后她写了两句话:“我只看到我所有的,看不到我没有的。”这就是快乐。
最理想的情况是拥有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的定力,外化的硬实力及内心的道德坚持。所以我们在追求名利时,应知分寸,应当采取正当手段,奉公守法,注重道德,有自知之明,不要随波逐流。很多时候看到报纸上的报道说某富豪的赚钱手法不合法,结果他的名和利完全没有了,还要负上严重的代价,这种案例非常多。我们看到很多表面风光的人,他私底下可能并不安乐,因为他争取名利的道路可能不正确,虽然暂时没有被发现出来,但肯定每天晚上他不会安心。他担心什么时候会被揭发出来,所以我们追求名利的手段肯定要奉公守法,注重道德。这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用担心而心安乐自在。
我们中国文化的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培养个人的“软实力”。方法很多,佛家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更鼓励打坐,安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能安住下来,心不跟着外境转的话,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无论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能保持这个“静”的境界。只要我们的心能清净下来,没有那么多的妄想,我们的智慧自然就会提升。我们做事才能比较专一,全神贯注,能客观地看事物,不会太主观。这样我们做事较容易成功,效果会更好。我们国家领导温家宝总理,他在十一届人大会议上,特别强调现在国家需要加强软实力,他说:“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假如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更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他说得非常好,他强调每个人要有诚信、包容、道德、博爱。很可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假的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加强诚信、包容、道德和博爱,一起建立一个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我讲这么多,主要是希望大家明白,每个人应该拥有好的、硬的实力,增加自己将来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要有好的软实力,来平衡内心的世界,有更好的道德规范,做事情要不偏不倚。现今社会,名利至上,激发人性的贪、瞋、痴。每个人都忙碌度日,虽有硬实力,但无能力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经常受烦恼的困扰。怎么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呢?我相信佛教能帮助大家提升软实力,让我们走上人生的正途,帮助我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理想都是这样:我们希望有名有利,但同时希望身心能安乐自在,身体健康长寿及家庭幸福。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理想目的地。怎么达到我们的理想目的地呢?我们要学习四大菩萨,第一肯定要发大愿,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地,要学地藏菩萨发个大愿。仅仅发了大愿是不行的,要付诸行动,要学普贤菩萨的大行,在行动中,我们用什么手段来支持我们的行动呢?就是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及观音菩萨的慈悲来支持我们的行动,达到我们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用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我们做人的指导。佛家的智慧,是超越世间的学问和聪明才智的。世间的学问与聪明可能带来短暂可量度的好处,但也可能会带来灾难。我们看前年影响全世界的金融风暴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一些非常聪明、有学问的金融专家,他们是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的毕业生,他们都非常聪明。他们想出很多金融工具出来,目标是让有钱人赚更多的钱,而不照顾对普通大众的负面影响。结果怎么样,全世界都受到了它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自己呢?继续拿很丰厚的奖金。佛教教导我们单有聪明、学问,还不够,更重要是有慈悲心,有高层次的智慧,才是做人的正当态度。怎么来提升我们的智慧及慈悲心呢?佛教提供给我们最好的途径,佛菩萨的智慧及慈悲是带来长远也符合自然规律的福报。这跟世间的学问、聪明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更高档次的福报。
现在谈谈佛教的基本义理:
缘起(因、缘、果)
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根、十二处、十八界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缘起”当然要因配缘合,才能产生果的,单有因没有缘不产生果。这个“缘”是很多环境条件的组合。根据因、缘、果,怎么样提升“软实力”呢?肯定要从因和缘入手,因为果是由因和缘来的。佛陀成佛后,他第一次说法,是跟他的五个比丘弟子说“四圣谛”,跟着说“十二因缘”,利用这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最实在的积极实践方法来帮助我们提升软实力。
几年前,我在香港理工大学曾用粤语作“十二因缘”及“四圣谛”的演讲。当时有一专人同步作普通话配音,他普通话讲得非常好。稍后用DVD播放出来,假如还有时间,我们再互动好不好?但我要强调一点,我讲的“十二因缘”及“四圣谛”与传统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传统讲十二因缘是根据佛陀当时的情况,是讲三世二重因果。这个当然是最正统的讲法。但是我面对的是很多年轻人,面对现在的时间,离佛陀时代两千五百多年了,现在的社会情况有点不一样。所以我讲的“十二因缘”是针对现在一般普通大众的想法,尤其是精神及思想方面的困扰,心念一转所带来的诸多烦恼,我从这个角度解释“十二因缘”是利用十二因缘帮助我们如何面对烦恼。当然,“十二因缘”也不能离开轮回这个概念的。所以我讲“十二因缘”与传统有点不一样,但最终我也将传统的理解简单地讲出来,作个比较。《金刚经》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我相信任何方法只要能帮助我们在菩提道上前进,修身养性,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对经文的看法、了解,最重要是要灵活一点。根据当时的情况,教导当时的人。现在特别是年轻人、学生,如果讲太多深奥的三世二重因果,讲太多轮回,他们可能不接受。但用现代语言讲出来呢,就较容易明白。所以希望法师们体谅,我讲的不是根据传统的来讲,是讲我的一些想法。现在请允许我将几年前在香港理工大学讲的“十二因缘”播放给大家看,好不好?
(播放《十二因缘》DVD)
明杰法师:好,我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我昨天说过这次由女营员来问,有人要问吗?
营员:潘教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我深受启发,但是我还有一些东西不能理解,就是对于执著,什么是执著,什么是不执著?什么事应该执著,什么事不应该执著?那我们对理想的坚持,是不是应该执著,对修行的坚持,是不是应该执著?谢谢!
潘宗光教授:我看这个问题最好请明海方丈来解答,他的修为比我高得很多。
因为我是凡人,我也有很多执著的,明海方丈已经没有执著了。现在让我也谈谈我的看法。我们谈到佛教修行,除了很少数能顿悟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就如读书一样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自我的内心修养。在开始时,要执著佛教教导我们的道理,例如:勤于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如儒家的“择善固执”的道理一样。随着修行提升,就学习应做的就尽量去做,而不是因为需要做而做;当修行再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后,就会接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应该做的自然就会做。
营员:潘教授您好,对您介绍的那个宣隆内观禅有点疑问,想向老师请教。根据您介绍的内容,我的理解,禅定就是把注意力当时集中在那个疼的感受上,摒除其他的因缘,然后再通过当时这个痛的念想,然后达到那种入定的境界。我就在想可能有些人柔韧性比较好,或者他坐禅有一段时间了,他坐在那里腿部可能不觉得疼,这种情况下他如何入定呢?
潘宗光教授:禅坐入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柏林禅寺禅修的方法也不一样,我刚才提到南传的宣隆内观法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它的特点就是这样子。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是很难说清楚的,真的。这是我体会到的经验。首先是持续一轮四十五分钟快速的强烈呼吸,这时候,你根本无任何其他杂念及妄想,当心真的静下来,便停止这快速的强烈呼吸,你会发觉盘脚的部分,虽然可能是小小的不舒服,也会感觉很疼,你觉得真的很疼,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痛楚,就会放弃。最重要是要坚持下去,专注你最疼的地方,这时候你什么其他的杂念、妄想都没有,你跟它斗争一段时间,慢慢觉得,咦,越来越没有那么疼了,慢慢地……不疼了!整个人开始轻松起来,真的是这样的,因为这个疼与不疼,是你个人主观的概念,这是属于身体的一种状况。它本身就没有疼与不疼,好与不好,这个本质是清净无为的,只要我们能不偏不倚,不执著任何一方,不执著好与不好,疼与不疼,强烈的感觉就会逐渐淡化,慢慢地就感觉那个痛没有那么厉害了。慢慢地就觉得不太痛了。这个是心理影响的感受,所以这个感受不是真感受,这个感受是假的,你感受所产生的爱和恨是假的,本身是不存在。我的经验就是当我很专注,心无任何杂念及妄想的时候,强烈的触觉不再产生痛与不痛,以至爱与排斥的感受;自己觉得很轻松自在,身体有一种不存在的感觉。这正好印证我刚才讲“十二因缘”的还灭;最好是能打断“触”所引申出的“受”与“爱”,从而断除烦恼。这个禅坐方法,好与不好我不做这个评价,这只是一个方法。它可以适合一些人,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这个只是很多打坐的方法之一,现在我也没有再用这个方法。
明杰法师: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完,是不是?尽量简短,因为时间有限。
营员:还是结合那个禅的问题,腿的疼只是当时的一种感受,但其实我们世俗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那种贪嗔痴,按佛的说法是包含着亿万个念头或者念想在里面。比方说那个疼只是一种念想而已,那我们如何摒除生活中的那种贪嗔痴呢?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去禅定的话,可能你出来以后,还是不能摒除生活中的那种真正的贪嗔痴。
明杰法师:我来帮潘校长回答,你这个问题问得有一点问题,因为我们打坐不是为了去感受那个疼痛,我们是通过定的修行或者智慧,才能够来解决你的贪嗔痴的问题。并不是说为了找一个痛,而来解决痛的问题。好吗?
明杰法师:感谢潘校长上午给我们的演讲,他通过Powerpoint(幻灯片),前面有一段引言,然后播放他之前讲过《十二因缘》这样一个片子,来给我们介绍《十二因缘》。那么我们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所悟得的缘起的法则,缘起具体地讲就是用十二因缘来向我们展示人生的流转和还灭。在佛教里面讲,“见缘起者,则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对缘起的法则有最深入的理解。那么今天潘宗光教授以他作为科学家这样的思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帮我们去理解“十二因缘”,我想肯定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好,让我们再次感谢潘教授!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