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高月明居士:如何悟道(3)

发布时间:2024-04-02 14:20:40作者:大悲讲解
高月明居士:如何悟道(3)

如何悟道(3)

为什么说当下即是佛?为什么说当下即会成佛?为什么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说众生都是以佛觅佛,将心捉心?为什么说意识就是本心?又如何理解意识?心理学中的意识与量子力学中的意识有什么区别?真心与妄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真心、妄心无二无别?下面,通过对一位居士的提问回答以上问题。
第一节:居士提问
关于意识到底是什么的追问:一方面,您在文章中说人脑和电脑的本质区别是人脑拥有意识,意识显示着脑神经程序的活动状况。意识既被脑神经程序所产生和决定,同时又是意识让人作出反省从而修正着脑神经程序的,就是说意识在大脑中。我理解这里说的意识是指我们大脑中的观念、思想、念头、感受、妄想心。另一方面,您又说是意识让波函数崩溃为粒子的,是意识创造出了大脑神经程序和大脑本身的,也是意识创造出了时间与空间,创造出了世间一切的。就是说一切事物(包括大脑本身)都在意识中。我理解这里所说的意识就是“空”、“自性”,就是唯心所现中的那个“本心”。那么这两种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您所说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节:高月明的回答
实际上,这两种意识在描述上虽然是分开的,本质上则是统一的一个意识。下面,为了理解这点,先看对意识的几种定义。
一、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对意识的定义
“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个观念,一般都不是持续地有意识的。观念更显著的特点是其意识状态非常短暂;此刻有意识的观念,一会又不是有意识的了,但在一定并不苛刻的条件下,它又会出现在意识中。在这期间,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在的,意指它具有随时进入意识的潜力。”
弗洛伊德认为的意识是指在意识觉知中呈现出的观念(记忆)。潜意识是指在脑海中还没有让人意识到的观念。因此精神分析将意识定义为被意识到的“观念”,而不是指意识本身。
二、佛学对意识的定义
佛学将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外界五尘(色声香味触)所升起的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思考的功能或现象称为“意识”。这个意识所指即是《心经》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中的“意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因为这个意识无形无色,不是特指一种物质现象,所以又被称为“觉知心”。因为这个觉知心在睡眠或死亡时无法升起和显现,即有中断现象,因此是它是“虚妄”的,所以又被称为“妄想心”。
三、哲学家约翰·希尔勒对意识的定义
“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希尔勒认为的意识是指人在清醒中体验到的觉知着的状态。当一个人睡眠了,这个人的意识也就没有了。
四、脑科学及认知心理科学对意识的定义
脑科学及认知心理科学认为:意识是由脑中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的协同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例如,当手指被针刺到,或者当你想拿起水杯时,通过大脑扫描会看到,脑皮层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会被激活。经脑科学证明:每一个意识活动内容都会伴随着与之相关的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被激活,而脑皮层中任何一个区域的神经细胞的激烈活动都伴随着与相之对应的意识内容(观念)。
因此脑科学及认知心理科学将意识定义为脑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出的“功能”或“过程”。如果没有脑活动就不会产生意识,任何的意识都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觉知内容(观念)。
五、量子力学对意识的定义
我们在双缝实验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人不用意识观察双缝,一个光子会以波的方式同时穿过两条缝。如果用意识观察,一个光子就会崩溃为一个单一的粒子,穿过其中的一条缝。因此在意识觉知之外,一个光子(电子、质子、原子)是以波的方式扩散着的。只有在意识觉知之处,波(波函数)即刻崩溃为了粒子。因此在意识觉知之外,光子的存在是非局域的,是无处不在的和虚无的。只有在意识觉知之处,光子(物质)才确定为了存在。
现在,看一下以上五种对意识定义的区别。
第一、弗洛伊德和佛学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觉知到的观念、妄念和了知分别现象。希尔勒将意识定义为一种觉知状态。脑科学及心理科学将意识定义为脑神经系统活动产生出的一种功能或过程。以上四种定义都将意识看作为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所产生出的内容(观念、妄念或状态)和现象。
第二、在量子力学中,让波崩溃为粒子的不是任何的妄念、状态、功能或过程。因此量子力学所定义的意识不是脑神经系统活动产生出来的。即量子力学定义的意识不是一个妄念、状态、功能或过程,其原因很简单:
如果认为让波崩溃为粒子的意识是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中产生出来的,那么这种产生就需要先存在神经细胞,然后才会出现意识。然而任何的神经细胞都是由光子、电子、原子、分子所构成的——如果是大脑的神经活动让波崩溃了粒子的——即如果存在波粒二相性现象,你就得先去设想有另外一个意识让组成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光子、电子先崩溃为实在的粒子,然后才会出现原子、分子、基因、蛋白质、神经细胞、神经网络,进而才会产生出意识。因此,真正让双缝处的光子、电子(波函数)崩溃为粒子的那个意识不是从脑神经系统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注: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这个让波崩溃为粒子的意识在哪里,是什么?又如何去理解它呢?因为这是一个非逻辑性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喻如下:
假设你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有太阳与星系、山河虚空大地,有一个“我”(假我)和许多的“他人”,以及各种科技事物、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在梦境中,你会认为感知梦境世界一切景象的那个“东西”(心、意识)是在梦境中的假我的大脑中。是假我大脑中神经系统的活动呈现出了觉知现象,或者说意识现象。你也许会在梦境中假我的大脑皮层中寻找产生出“意识”的神经细胞。
然而我们都十分清楚地知道:感知着梦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虚空万象的“东西”不在梦境中假我的大脑中,也不是在假我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认为“感知梦境世界一切景象的那个东西在假我大脑中”的认识只是一种错觉。真正地感知梦境中一切景象的那个东西与创造出梦境存在的那个东西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躺在床上的你”——即,感知着梦境一切景象的意识与创造出梦境存在的意识实际上是同一个“意识”。
通过这个比喻你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到:假设,你现在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幻相性存在的话,那么这种幻相就如同是一场梦境一样,由此真正感知这个幻相世界的那个“东西”不在此刻你的大脑中,当然那个东西也不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出来的。那么这个世界是幻相性存在的吗?
波粒二相性以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凡是在你意识觉知(感知着)之外,一切万事万物都以波的方式存在着,只有在你意识觉知之处,物质,即世界才崩溃为了存在。
因此,如同是感知着梦境中一切山河大地存在的,以及体验着梦境中喜怒哀乐的和创造出梦境本身存在的都是躺在床上的“你”一样,此时此刻,你正在觉知着一切山河大地的,以及体验着喜怒哀乐的和创造出这幻相世界存在的,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在外在世界中,也不在你的大脑神经系统中。这个东西(让波崩溃为粒子的东西),既不是任何的观念、妄念,也不是任何的觉知状态(清醒与睡眠),虽然它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但是我们却一直在用着它,即你现在正在清清楚楚地、鲜明地觉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正在用这个东西觉知着这个世界。这个东西就是让波崩溃为粒子的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本心。
我们错以为在用妄想心感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正在用本心感知着这个世界。当然也是同一个本心在创造着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妄心即是本心,本心即妄心,二者无二无别。
既然是同一个“意识” 既在感知着世界,又在创造着世界,为什么又将这两种意识既分开、又统一起来进行描述呢?
原因是,假设在梦境中,你是一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证悟实相者,你会如何表达创造出梦境的那个意识呢?
在心理学框架下,你会去描述心理学概念中的“意识”,这时描述的意识是指意识体验到的观念、思想或觉知状态,而不是指意识本身。这样有助于理解心理现象。在量子力学框架下,你会去描述意识本身。这样就会理解本心和佛学实相。
然而,你在统一去理解心理学中的意识(感知体验着世界的“妄念”)和量子力学中的意识(创造出世界存在的意识)时会遇到一个难点:在心理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指观念或感知状态,在一个人睡眠时会中断和消失,这时要想能够真正去理解“意识本身”(如同做梦者),就需要你把睡眠理解成是梦境中的一个“梦相”——即,睡眠是假我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因此,睡眠只是你做的梦境中的一个事件——如同在梦境中梦到一场暴雨的事件一样。如果你这样去理解,就将能创造出梦境的意识和在梦境中感知着梦境景象的意识(此处指感知着的能力)统一为了一个“意识”(本心)。
因此,凡是在心理学中描述的意识是指意识到的观念、思想或觉知状态,凡是在量子力学中描述的意识是指意识本身——暂且将之标记为“本意识”。
另外,在心理学中描述的“意识”对应着佛学中描述的妄想心(妄念),在量子力学中描述的意识(本意识)对应着本心。用镜中物来做比喻说:“镜子如同是意识本身,镜中物如同是妄念。”
下面,再通过佛祖释迦牟尼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第十一》中再说明妄心(妄念)即是真心所用,妄心与真心无二无别。经文如下: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狮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耶?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
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

,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
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简单释义:
文殊:既然万法皆是空相(幻相),菩提心也在万法之中,又为什么发一个空相的菩提心呢?什么是心?又如何发?
佛祖:说万法皆空,是为灭除外道六十二种异说。这就像是火烧丛林驱除恶兽一样。再者,说万法皆空是灭除世人烦恼而说。但是,如果执着在空相为究竟实相的话,那么因果也就不存在了,而这与外道邪说又没有什么区别了。本来说空是为灭除人们的烦恼,如果执着在空上就又成为了“病”。因此,说万法皆空是对治邪见和灭除烦恼的。
当灭除一切邪见后,你就会认识到:因为菩提心是在妄想心中所发,妄想心即是由本心所生,妄想心即是本心,本心即是妄想心。真心、妄想心(指观念、妄念)无二无别。
清楚地说,因为我们正在用着“意识本身”(本心)创造着这个世界的存在,同时也是同一个“意识本身”(本心)在感知着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所以在妄想心中发菩提心即是在本心中发菩提心。
当你理解了“真心即妄心,妄心即真心”,再去看佛祖在《圆觉经》中所说的成佛境界,就会很容易理解了,经文如下: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下面再用梦相比喻说明理解本段经文。
在梦境相中,说空说有皆是梦中事。说梦中“空”为对治梦中“有”病。如果执着“空”为“有”的话,此空则也是“病”。如同是创造出梦境的意识和在梦境中感知着梦境中景象的意识(这个意识不是指梦境中的妄念,而是指在梦境中的假我大脑中好像是有一个能去觉知的东西)是同一个意识一样,在我们这个幻相存在的世界中,菩提心在觉知着即是真心在觉知着,用妄心在发菩提心即是在用真心发菩提心!真心、妄心无二无别!
就像是人们在梦境中“偶然”出现的事件及其梦境中事物发展的进程是受制于以前“输入”到脑中的潜意识所控制的一样,你正在感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就正在“输入”着因果。因此,如果这个世界是幻相的,或者说如果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意识(此处说的“意识”不是指妄念,而是指“感知着”这件事)与创造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的话,那么就一定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波粒二相性证明了这个世界是幻相的,因果是其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因果,就不会有“你”,也不会存在这个世界。
如何悟道?
意识(指意识本身)就是真心自性(真心=本心)。此时此刻,你正在感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正在创造着这个世界,未悟者皆是以佛觅佛,将心捉心,骑驴找驴。证悟了也就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佛,当下一念即成佛!
在量子佛学系列文章中,凡是有关心理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和量子佛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本质上说的都是指意识本身(做梦者)。但是请注意,在某些语境当中,在心理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是从意识在脑中的角度理解心理学的,这时的意识是指意识到的思想或觉知状态。在量子佛学框架下描述意识时,则是“脑”在意识中的描述。这时说的意识是指意识本身——本心。(注:要想融会贯通理解两种意识的分开和统一,需要你对脑科学及心理科学和佛学真义有深入的学习和灵通的领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