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朱清时 ▎亘古以来,人类最想知道的一个答案

发布时间:2019-11-11 09:07:31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作者:朱清时

亘古以来,人类最想知道的一个答案。

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的老子、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大致同时创立了世界几大文化模式。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之上。老子《道德经》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作它“道”,再勉强命名为“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柏拉图哲学(Platonism)认为,理念是绝对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暂时的反映。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先于物质世界存在,正如要造张桌子,先要有桌子的概念;又如,只把金属和塑料给汽车厂的机器人,它们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有用的东西,必须给它们下达如何加工、焊接、组装的指令,它们才能造出汽车。

万事万物存在着一种规律法则。

在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中,法界先于宇宙万事万物而存在,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我们说的精神,而是产生这两者的本体。法界又叫真如、如来藏、自性、心、菩提,它“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华严经》,难陀译,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六地),即其中不存在任何事物( “空”)。然而法界虽空,却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具有“灵觉性”(“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裴休集录)。法界可以转化成它的阴面(对立面)-阿赖耶识,由此衍生出万事万物。无论老子的道,柏拉图的绝对理念,还是佛法的法界,它们的共同点是认为,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空”的。即不存在任何事物,然而却包含着产生万事万物的规律法则。

科学是把双刃剑,已经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

恒久以前,绝对理念演变出了神和上帝,人类文化经历了宗教时期;再后的千年中,科学逐渐取代宗教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科学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现在人类在尽情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财富之中,但科学是把双刃剑。举例说,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制造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门槛越来越低,少数恐怖分子就可能毁灭人类;人工智能也可能危害人类;更为基本又不可逆转的是,社会突然变得透明,传统的以保密为基础管理方法失效,社会面临空前的冲击。人类摆脱困境的出路是人人都要用慈悲代替仇恨,用善代替恶,大家合作共存,分享自己的财富。然而现代人要真的做到这些,需要的不仅是说教,而且要说理,为什么人必须慈悲、善良呢?遗憾的是,现代科学不仅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认为世界是一系列随机事件竞争的结果,甚至进化论还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反倒使人认为有理由自私。

“我不需要这样的假说。”

回顾轴心时代先哲们奠基的文化,我们不禁要问,目前科学文化的这个缺陷,是否源于在否定宗教的时候,科学也把绝对理念抛弃了呢?其实,科学随后的发展逐步发现这样做并非必要。现代科学诞生于三个世纪以前,以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但牛顿并未否定宗教,他在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扰动时,还转而求助上帝。否定宗教,是从拉普拉斯开始的。他在1780年代中叶证明,行星的这些扰动是能够自我纠正的。拉普拉斯的著作发表后,拿破仑问他为何书中没有提到上帝,他回答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假说。”这句话被当作是科学文化的标志。

科学家们一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服从基本物理定律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根据这些定律,只要知道目前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状态,就能推算出它们过去和未来任何时刻的状态,从而否定任何超自然的非物质存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比如,即使在科学体系内部,怎样将时间上不可逆的熵增加原理与时间上可逆的牛顿力学和谐起来?如何理解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对因果关系确定性的影响?如何解释宇宙的物理参数如此“凑巧”可以允许原子分子,以至人的存在?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意志等怎么从这些基本物理定律推导出来?更加让人困惑的是,人生意义如分享、慈悲、善良竟然没有科学依据,要保住这些信仰,还得借助宗教或类似宗教的东西。

后来为了克服这些缺陷,科学家们用“涌现”概念修订了以上物质主义的简单观点(参见卡罗《大图景》,Sean Carroll,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2016年),他们把世界分成很多层次,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无机物,生物,人群,国际社会等,每个层次相对于低层来说是宏观,而相对于更高层来说又是微观。每个层次都有新的性质和自己的规律。例如对于人脑和意识的了解,是不可能用对神经元的了解来代替的,更不用说更低层的细胞学或化学知识了。宏观规律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具有与微观规律同等的地位。

彻底接受“涌现”概念,需要放弃微观世界规律比宏观更基本的看法。那么“认知世界”意味着什么呢?人们本以为存在着一个真实客观的物质世界,科学的使命就是去认知它。在这个基本问题上,现代科学家们有了新看法。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把科学家们的新看法总结为“与模型相关的真实论”:“不存在不依赖于图像或理论的真实,真实与模型相关,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规则。现代科学就是这样的一套模型和规则。”

每一种与现实结果不矛盾的认知体系,都是真实正确的。

这样一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体系,即不同的模型和规则,只要它们都能解释世界而且不与任何观察结果相矛盾,就都是“真实”的正确表述。无论物质科学从基本粒子来了解世界,或者从佛法的唯识,甚至用灵魂、上帝来了解世界,只是不同的认知体系,正如西医和中医也是不同的认知体系。只要它们没有做出相互矛盾的预言,就不必分出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

另一方面,关于物质在更深层次的面目,物质科学在最近也有了令人震惊的发现。 物理学家估计,我们的宇宙包含大约10的80次方个基本粒子(夸克和电子等),它们被看作是建造物质世界的微型砖头。然而把现代科学的两大台柱-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统一起来时,物理学家发现,这些基本粒子可能不是实体,而是弦上的音符,物质世界是在弦的海洋上吹奏出的一场盛大交响乐。

最近,物理学家又进一步把弦发展成弦网,认为真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什么都没有,而是量子比特(0或1)的海洋,0和1可以互变,光波、基本粒子都是这个海洋中波动的旋涡,物质世界就是从这个信息海洋的波动旋涡中浮现出来的。信息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就把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义语,简单地把信息定义为能够带来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后来发现指令、代码、符号语言、文字等,一切含有内容的信号都是信息。申农首先给出信息的科学定义是,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与热力学的“熵”类似。由此可见,古人说的“理念道-灵觉性”其实就是信息。

人类文化在螺旋式上升,现在又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回到轴心时代的观念:理念-信息先于物质世界存在。下面将看到,这个发现不仅不会与科学矛盾,而且还可以把精神与物质、主观和客观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佛法唯识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框架。首先来看,物质世界是如何从这种信息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呢?

\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绝对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绝对观念是最高的范畴,超脱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绝对理念从一个最虚空的范畴--“存在”开始,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它的发展就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转化成,的对立物--物质世界。希望弦网科学家们能得出这种过程的物理理论。

对这个问题,佛法的认知体系有自己的模型和规则,简言之,就是法界转化成它的对立物(阴面)-阿赖耶识,它含藏的业力种子(业种)次第生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法界为何不保持寂灭清静的状态,而要转化成阿赖耶识并显现出世界万有呢?这是法界“静极生动”、“阴阳互变”之故。物理学也有类似的问题,宇宙不呆在虚空状态,而是充满了物质,原因是虚空不稳定。

阿赖耶识含藏的能生万法的“种子”,如果都是净化的,没有业力污染,那么它们生出的世界是净土,是完全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如果这些种子有业力污染,受业力牵引,就会生出众生世界。佛法唯识学以“种子”为“习气”的异名。一个人的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潜意识,乃至知识,都可以造成习气。不过佛法讲的习气,比我们知道的这些习气更广泛,在人类产生之前,法界转化成的阿赖耶识就是被习气牵引着运转,所以习气又被称为种子。阿赖耶识在习气牵引下显现出来的东西称“心影”。下面这些图可以帮助理解佛法说的习气或心影。

这原本是些黑白斑纹,是一堆信息,孩子們从图中看到的是9隻海豚,而许多成人看到的却是一對親密的夫妻,因為他們的习气不同。这说明一堆信息产生什么图像(心影)确实与你的习气有关。当这些黑白斑纹信号进入大脑,不同习气的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影。

\

图中这个山壁上各种颜色的花岗岩杂错分布,有的人从中看出九匹马来,其实“马”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显现,是心影。这就像电视机或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原本是大量各种颜色的小格子,你觉得看到的人或山河大地,都是你想象中的心影。阿赖耶识善于寻找模式或图像,以此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图像本来并不存在,你自以为看见的它们,其实只是生出的心影。

有人会想:心影是虚幻的,为何物质的东西如石头和桌子如此硬梆梆呢?这包含一个重要问题:物质与精神、客观和主观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呢?阿赖耶识的心影包罗万象,它们大致分为五类。“心法” 八种和“心所有法”(是由八种“心法” 引出的法,简称“心所” )51种,属于精神范畴;“色法”是诸识之所缘及诸识之所依,共十一种,属于物质范畴;“心不相应行法”分为24种,既含精神范畴的法,又含物质范畴的法,如“方”即空间、“时”即时间,和“数”等。

佛法中的“心影”又叫“境”。境有三种:“本性境”,简称性境、“独影境”(类似幻觉)和“带质境”(类似错觉)。既不是幻觉,也不是错觉的性境又分为“种子境、根身境和器世界境”。种子境是由阿赖耶识直接由种子生出的一切精神或物质的现象;根身境是阿赖耶识聚地、水、火、風四大而生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及引起六根的思维作用的对象,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境;器世界境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环境。

性境心影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范畴,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物质范畴的境要产生,不仅需要第八识中含藏的色法种子,还需要地、水、火、风四大种作为材料和能源。地、水、火、风是第八识中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参见太虚:《四大种之研究》,1924年武昌佛学院),就像苹果树的种子是能生亲因,然而仍需水、肥料、阳光才能长出来一样。精神范畴的境是直接从阿赖耶识转变过来的,其中心法八种直接来源于法界“四智”。由于被习气污染后的种子生出的身心和世界充满缺陷,四智被屏蔽,变成八识;第八阿赖耶识源于大圆镜智,第七识源于平等性智,第六识源于妙观察智,第一到五识源于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转变成前五识,使众生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去对内外之境起认知了别的作用。五识与色、声、香、味、触相应,它们所摄受的影像,由第六识相连而生出整体形象。妙观察智转变成的第六识可称为意识,是认知了别的识,它负责把前五识所输入的资料作系统的组织,并根据从前的经验(习气),建立一个全面的影像,对内外之境能生起认知作用,引发众生生存所作的活动。法界的平等性智看待诸法平等,没有厌怖与欣爱,被习气污染后它转变成第七识,就有了自我思量。第七识攀缘第八识生成错觉,执著地以为“我”自己就是阿赖耶识的全部,并且以“我”为标准产生了善、恶的分别,以及客观和主观的区别。

性境本来是由自己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因缘力任运而生的。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无善无恶,只是无记,因此性境是如其本质而被觉知——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觉知。它们不能被第七识的有分别计度,有善有恶的分别力而改变。玄奘在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中说:“性境不随心”,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不随第六、七识改变的性境,我们就以为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比如屋内的桌椅和屋外的石头、树木、山河大地,众生认为它们是客观的外境,其实在根本上它们乃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色法心影,聚地、水、火、風四大而生出了形体,这些有形之境遵循色法的规律(等同科学规律)变化,不直接随我们的第六、七识改变,我们就认为它们与我们的主观意识不同,是客观的。众生的第六、七识也聚地、水、火、風四大种而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可以改变外境,但是这种改变是遵循色法的规律,不是主观意识直接造成的。主观意识只有通过反哺阿赖耶识,才能改变其它性境包括色法。

第八阿赖耶识生出第七识,第七识旋即回过来又影响它的母体第八识,熏习生成第八识中的种子。第八识虽有染污,但还谈不上有善恶,当第八识接受第七识的反哺时,它才会表现出善恶来。第七识由于“自我”,本以为给自己的母体进贡的全是好东西,可没有想到却会在第八识中化为污染。第七识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的活动。第六识也会倒转过来影响第七识,两种识相互影响使人依惯性行事,令习气更加坚固。第六、七两识互相薰习,形成一种不断得到强化的习气。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了一颗习气种子,这颗种子会聚地、水、火、風四大生出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这个种子又称为业种。业分善业、恶业和非善非恶(“无记”)三种。善的种子就生成好的生物器官和优良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坏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第八识尽管有功能,却不能主动作业,第八识任由第七识起‘我’的主观作用,又由第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前七识所造的业,储存在第八识中,便成为未来生命事项的依据;而第八识也随前七识的宿业,经历着生命的不断变易中。

然而什么是善和恶呢?

有益于众生的事是善,反之即是恶。善恶也是分别心造成的,对它也不应执著。因此业力的更本质含义是因果,果由因来,有因必有果。由于宇宙中每个事物都是阿赖耶识整体的直接显现,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会被阿赖耶识感到并作为一个种子储存。阿赖耶识储存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种子。对于每个种子,有些其它种子认为它是善,另一些种子认为它是恶,还有一些种子认为它是不善不恶,当机缘汇集时, 这个种子生长出的东西,就是全部种子综合产生的果报。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佛法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不与科学矛盾,因为科学研究的是色法、根身、器世界的规律,而佛法关注的是心法及它们与色法的关系。佛法说的“心能转物”是指要看清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因业力牵引而显现的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意念(第六、七识)就能直接改变物质世界,是对佛法的误解或夸张。

总之,佛法可以进一步回答本文开头新问题,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人类最想知道的是:人死后还会留下什么?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才惧怕死亡,不信因果,慈悲和善良不能成为人生的基础。佛法认为,每个人死后,他的第八识中的业力种子及这些种子的记忆都在。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中的业种子,永远不会失掉和变质,它们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果报,这个果报你决定要受。(“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华严经》)。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思考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这个动向,寻找当前文明困境的出路。

---转自 怀恩书社 公众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