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君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过去有一个人,非常愚痴,毫无智慧,特别口渴的时候很需要喝水,看到了天气炎热时的阳焰就说是水,于是就朝他以为是水的方向追逐而去了,直到了辛河。但当他到达了河边,却看着河流而不知道喝水。旁边有人跟他说:;你就是因为口渴才追逐水源,现在到了水边,为什么又不喝水了呢?那个愚痴的人回答说:;你如果可以做到一饮而尽,那么我就可以跟你一样也喝下这个水。但因为这水非常之多,两个人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也就不用喝了。
在场的大众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就都大声笑起来。譬如有些外道很片面地执着自己所认识的宇宙人生之理,因为自己不能完整受持佛陀教导的戒律,于是就连任何一条戒律都不受了,以至于他将来也无法得到清净解脱的涅槃之道,继续流转在三界之内的生死苦海之中。就好像那个愚痴的人看到了水却因不能全部喝完而一点也不喝,被当时的人所耻笑,道理相同。
这个故事说明了愚人固执于自己错误的看法,并且以这种错误的看法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对自己对他人都毫无利益,甚至大有损害。但愚人却坚持执着到底而不知道悔改,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看上去这个故事的情况是极其荒谬的,但类似固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比如小孩子常常不吃饭,需要跟大人比赛才会有动力吃下去,如果大人们不吃的话,他也不吃。古人读书就有陪读之说,也就是如果没有人一起读书,小孩子就会没有毅力读下去;有了陪读一起念书,他才会安心把书读下去。
这是人类共同的孤独症所在,怕自己一个人做事情没有意义、没有安全、没有人认同,所以做好事和做正确的事,也需要有榜样、有楷模,甚至有人跟你比较、比赛才会更好更快地完成,才会有更大的冲劲儿。
当然,故事中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要对方;饮尽,自己才;饮之,因为大家都喝不完,所以自己就不喝了。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人也是不少的,因为不能完全达到目的,所以就连起步都否定了。尤其是善事和修行,因为怕自己达不到圣贤的要求和境界,所以放弃了最基础的行善和修道。
佛陀教导我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一切善行都有相应的结果,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去,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不必一开始就要呈现最终的结局,更不必看着别人的行为才去行善修道。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