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星云大师《佛教的前途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11-04 09:11:02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一)

时代的趋向,促使社会不断的更新,佛教须有新的观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务。换句话说,佛教的前途,必须要靠我们佛教徒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兹有下列意见,希望佛教界建立共同的体认--

一.融合尊重

佛教讲究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动静一如、悲智双运的融合德行。但因在弘传时有地域、风俗、民情、时间等的不同,还有个人修持的法门不一,致有所谓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禅宗净土等宗派之别,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却只是一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信仰自我设限,而使佛教的僧团分裂。

说到融合尊重,中国佛教不愧为大乘教区,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传的比丘到大乘的国度来,大乘的佛教界对他们都非常礼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传的国度,所受的待遇却如一般信徒。以圣印法师为例,他在中国佛教界是相当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国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国佛教界并不介意,反而是南传比丘来受中国大乘教法,他们不仅不肯认定,而且必定会非常计较。再论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对显教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显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顶为理所当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显教则不应该。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我们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合尊重,即南北传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显与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僧信间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男女众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传统与现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圣谛的教理,同一三皈依仪制之下,不应互相排斥、互较嫡庶,应该互相融合、互相尊重。

融合的方法,必须要彼此尊重;不互相尊重,则彼此无法融合。佛门讲究不轻后学,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大智文殊向她顶礼,世人不赞妙慧而美其文殊之德行;赵州八十高龄,到处云游行脚,向年轻的禅者问道,世人不夸青年僧伽的成就,反而尊重赵州谦虚。所以有志不在年高,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故在佛教今后融合时,必须彼此尊重各自的制度、各自的习惯、各自修行的方法。现在社会上的企业家,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到处都有跨国公司的设立;教育界的留学生交换、教授交换;学术界的出版品交换、知识交换;其它各行各业,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型态。

故此,佛教若不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彼此融合尊重,是不会有前途的。君不见《弥陀经》里的净土众生,每天清晨都;各以衣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不是互相融合尊重吗?

二.团结包容 

团结!团结!千百年来大家都高喊团结,但团结不是说要你来跟我团结,要你在我的领导之下,不能有异言异行,我才允许你跟我团结。这不叫团结,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虏;这是占领,不是团结。

团结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许相异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许有异,在异中容许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这才叫做团结!不能认为同行是冤家,不能认为同行应相轻,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更不会为获私欲而伤害别人。泰山因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团结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虽同在一体,但必须分工合作,才能成为健全之体。手指有长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显各密,可以各传其教,各为所为,不管再多的个体,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诚团结,彼此包容,共为佛教兴隆而携手合作!

说到团结,这不是口号,要确实的实践;说到合作,不是虚应故事,要真正的宽大包容。所谓你我彼此要团结包容、大小上下要团结包容,连横合纵要团结包容,权能异见要团结包容,僧信男女要团结包容,寺院教会要团结包容,教育文化要团结包容。身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还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团结呢?

三.互赞互助 

普贤菩萨的行愿品中,;赞歎功德是学道行门之一,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同时修行,但佛陀能提早成就佛道是因多修赞歎法门,故寺院中朝暮课诵时都在唱赞颂偈。一个对真善美不懂得赞歎的人,不随喜说好话的人,是不会领导人,不会和人相处的。学佛,要不时的给人爱语和布施,适当的赞美是度众最好的方法。今日佛教界到处毁谤,到处是非,信徒帮助自己的师父批评他寺的长老,青年学者轻视年老者顽固乡愿。在党同伐异的情形下,这个不好,那个不是,造成佛教界一片乌烟瘴气,哪里里有青天?哪里里有好人呢?

在佛教界,你有学问,他说你只有学问,没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说你只有口才,没有修行;你有修行,他说你只有修行,没有慈悲;你有慈悲,他说你只有慈悲,不会办事;你会办事,他说你只会办事,不会英文;你会英文,他说你只会英文没有佛法到处摧残,到处打击,难道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爱语布施?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口头功德?

目前的社会,尤其佛教界,亟需要有一次提倡;说好话的运动!让;欲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圣言,真正能实践在僧信之间!

互赞不够,还应该互助,四摄法中的利行,就是现在人的服务精神。能服务助人必属富有,自己富有必愿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贫穷,无力助人之故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互赞互助最好的明证,我们呼吁大家都该建立互赞互荣的观念,我以一句话赞你,我以一举手助你,常作;不请之友,中国几千年来那种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早就不应存在了,我们现在要的是和谐服务的社会,和乐清净的僧团。

四.乐观进取

佛门讲究庄严、肃穆,但非槁木死灰,或悲观冷淡,诸佛菩萨的慈祥姿态,是由内在的法喜禅悦引伸出来的,故身为佛教徒要将乐观欢喜的性格常驻心头,要将积极进取的精神,注入生活。佛教现在为人所垢病的,是太过冷淡,是太无表情,所以一个喜悦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不仅在求己乐,而是要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弥勒菩萨的欢笑,是多么可爱的姿态;观音菩萨的慈祥,是多么可敬的丰采。现在举世大众,不喜欢悲惨世界,不喜欢冷酷无情。哪里里能洋溢着庄严与欢乐,哪里里就拥有最多的众生。

乐观不是消极的享受,是积极进取的利人。;牺牲享受,享受牺牲,这是现代人的精神;;欢喜地菩萨、;禅悦藏菩萨,也都秉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服务众生。富楼那到输卢那国去弘法,甘愿把生命布施众生;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就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为教为人!

所以,我们要将大乘乐观进取的精神普皆回向,要让众生欢喜,先从我们有喜悦的心性和微笑容貌做起。

目前的佛教,如能融合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必定能树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前途必定大有可为!  

(二)

一.创办教育事业 

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就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教育家。佛教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超凡入圣、解脱苦恼的教育。三藏十二部经中,长行、重颂、譬喻、本事,都是教化众生的上等教材。佛陀每次对弟子说法,观机逗教,举喻说事,都是深入浅出的教育例证。

举世各地,教育发达的必然是强大国家,文盲多的地方必然是落后地区。尤其宗教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如果不重视教育,没有施教的人才,怎能改善社会风气?怎能净化人心?

我国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所谓;饱参诸方丛林客,不知此中有悟无?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诸老,创设僧伽学校、师范学堂,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尤以今日台湾,儿童有星期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社团;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徒觉醒了,佛教徒知道教育重要了。

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进步:

1.为佛学院订定高、中、初各级层次。

2.为各级佛学院考试评定合格教师。

3.为佛学院订定各级标准教材。

4.订定佛学院设备标准。

5.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给予认定。

6.佛教教育应共同组织一领导中心。

7.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各佛教学院学生应有院际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讲演、梵呗、书法等各种竞赛。

9.规定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佛学院毕业学生充任。

10.呼吁所有佛教徒支持佛教主办的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慈济护专、西来大学。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支援;社会大学,使其更扩大,都会功不唐捐。

11.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12.鼓励佛教界多设立奖学金会、贷学金会。当初如无安道诚奖助惠能大师十两白银,何有这位一代宗师?

这以上的十二点意见,盼佛教界能有共识,各发心为教育的长老们,能够注意,佛教教育必更有进步和成就。

二.加强文化传播

说到文化,佛教非常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金刚经》中有四句偈的布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更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若非鸠摩罗什、玄奘三藏等翻译经典,何有东土佛法?日本佛教为人称道,除佛教教育普及外,即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明治维新时,鼓励大家撰写佛传,目前日本的佛传,不下百种之多。台湾目前佛教的文化出版,五色缤纷、百花争艳、万家争鸣,此中不乏佼佼多士,只是多数精致不足,曲调不高,例如,一再翻版影印,不能更新;一再互相转载,少有创作;一再分人分我,不够默契;一再过份保守,空乏无力,故特建议如下:

1.将目前所有佛教杂志,依读者和性质分类,分别改为<佛教青年>、<佛教儿童>、<佛教妇女>、<佛教史学>、<佛教生活>,以便读者选读他的需要。

2.成立资料中心,让有心的人研究佛教时,非常容易找到他的需要。

3.佛光山筹备的电脑大藏经、电脑大辞典,能早日问世。

4.佛教需一份报纸,<福报日报>停刊,非常可惜,希望有心人再接再励。甚至设立电台、电视台。

5.联合佛教各方人才,出版一份够水平的学报。

6.奖助佛教学者,鼓励撰写佛学论文、佛教文艺、音乐诗歌等。

7.奖励佛教藏经、古典著作,分别标点、分段、注释,增加索引,便于阅读。佛教所有出版品,要通俗化、文艺化、生活化、美术化、音声化、图表化。

8.各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学会,甚至国际会议。

9.每一寺院,每周应定期举办一次;佛学讲座,或各种座谈会。

10.寺院设立的条件,除佛殿外,起码要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小型的讲堂。

11.奖励优良的出版品,如此次行政院新闻局颁给佛光大辞典、文殊杂志及普音的金鼎奖。佛教团体应给佛教文化人的奖助,例如印顺长老,就应得到佛教文化人奖。

12.有系列地出版专书,如佛史专书、唯识专书、禅学专书等。因为专书,才便于学者的研究。

关于佛教文化的问题很多,如稿费的问题、版权的问题、赠阅的问题、流通的问题,甚至佛教徒应养成读书求解的习惯问题等等。

这些建议,如获佛教界重视采纳,获得解决和共识,则佛教文化更能发挥辉煌的效果!

三.提倡悲智行愿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行愿成就道业。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行愿;佛教所以衰微,也是因为佛教徒没有悲智行愿!

如何考察吾人的悲智行愿?例如你每年度多少众生?每年读多少经论?每年为人服务多少?你发了什么大心?你立了什么大愿?你实践了什么行门?你完成了什么修行?

我们可以回顾古圣先贤: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为实践行门。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沙漠失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法,六次遇难,大海漂流,发誓;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个大乘行者所应奉行,兹对现代佛教徒所应奉行的悲智行愿的行门,建议如下:

1.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人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2.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一些社会有疑难的人,因佛法给予心理辅导,解决其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3.参加病患者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的到医院,或到家庭里慰问病患者,诵经祝福,佛书赠送,都能助其健康。

4.送医药到偏远地区,如慈济功德会、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5.举办妇女求职中心,现代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往往遭坏人所骗,若能在求职前为其解决食住问题,有一个求职的缓冲时间,免为坏人所害。

6.组织急难扶持会,一般人常说救急不救穷,正此之谓也。

7.成立养老基金会,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上许多孤苦老人,若由某一社团或基金会,代其雇人照顾,免其孤单无依之苦。

8.创办收容之家,因故一时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急待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9.日行一善,日发一愿。

10.说好话,动好念,不断的忏悔,不断的精进。

11.薪水所得十分之一作为布施。

12.安排每一周之内有数小时为信仰或慈善服务。

佛教所有人等,不论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幼,如果能拥有悲智行愿,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指日可待。

四.组织信徒共修

佛教徒重自修,不太重共修,不少佛教徒在家烧香礼佛,甚少到寺院共修。就是出家二众,也喜欢独居,不乐共处,此处一精舍,彼处一佛堂,分散了佛教的力量。

尤有甚者,佛教徒不了解佛教,平时不要佛教,直至临终的时候才想到佛教,这都因佛教没有创造共修的环境。寺院是共修的道场,但那是出家人的,在家信徒则不易有份。

现在已有不少寺院道场为信徒举办一些共修活动,如念佛会、禅座会、报恩会、讲经会等,但大都不能满足信徒的要求,兹为扩大信徒共修的范围,贡献意见如下:

1.成立老人俱乐部,现在许多退休的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近于等死,若能利用寺院房舍,供给老人活动,如下棋、品茗、抄经、论道等,老人的经验、时间、财富,必定对寺院也有莫大的帮助。

2.成立职业训练辅导中心,有些佛教徒,因无专长,在社会不易求到职业,各寺道场若能视如自己子弟,助其职业的训练,如电脑、打字、插花、烹饪、驾驶等都可。

3.成立佛书交换研读会,因为可读性的佛书,都要购买,若能十人或百人,购佛书数种,交换研读,甚至交换心得,实进德修业之良方。

4.成立社区布教所、村里念佛会,方便共修。

5.举办两地信徒相谈会,互相切磋解决疑难。

6.组织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打扫环境,种植花树,广结善缘,佛教自然予人好感。

7.举办家庭普照,度其亲友参加佛教活动。

8.组织参访团、朝山团,学法显之西游,效善财之南询。

9.成立儿童星期学佛班,让儿童接受佛法的薰陶,敬上慈下,完成佛化家庭的理想。

10.组织佛教慈爱团,定期为慈善机构义务服务。

11.参加八关斋戒会,学习僧伽的生活。

12.举办研讨共修会,以家为主,互相轮流主持。

佛说:;佛道在众生身上求,国家不能没有人民,宗教不能没有信徒,寺院团体和信徒合作,共同运用各种方便,则佛教人口必定能大量增加!

未来的佛教,如能

一、创办佛教事业,

二、加强文化传播,

三、提倡悲智行愿,

四、组织信徒共修,

必能促进佛教的发展,则佛教之前途,必兴隆无疑。

(三)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生在人间。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说明了佛法除人间以外,别无菩提可求。

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说明学佛;要从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遗憾的是:佛教里一直重视出世思想,忽视人间事业。假如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出家,从出家的第一天开始,师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脱死,好像人一出生,就应该忙死。生的问题尚未解决,怎能忙死?就是《弥陀经》鼓励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哪里说有不先福利人间,就能了生脱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间;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间事业未能建成,人间佛教未能庄严,不服务社会,不福利人间,只想自己一个人了生脱死,这岂不太过自私?这岂不给人讥为自利?

更有甚者,除自己忙死以外,还为别人忙死超度,只要某一人家死了一个人,除念倒头经外,还要入殓、殡葬、头七、二七、直至七七,甚至百日、周年,真是人死时,才想到要僧侣念经。人死的佛教,或寄望死后的世界好一些的佛教,完全与人间脱节,佛教哪里有生气?僧侣哪里有活力?

佛教除常为死者服务外,对生者也要他排除世俗的喜悦。如说发财是贪心,黄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相爱是罪恶;儿女是讨债鬼,亲人是魔眷;欢乐是放荡,享受是罪业。所以,世间上的黄金宝物、眷属亲人、福乐享受、功名富贵,都该放弃。过去传教徒鼓励信者舍弃人间,抛妻弃子,入山修道,埋没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是功?是罪?明眼人当可察知。

即使不闭关不入山者,居于道场,也是灰色人生。看那些面无表情,心无热力,当说不敢说,当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为人间增添欢愉喜乐?如何为社会带来幸福祥和?

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间化的主张。佛教如何人间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思想言行人间化

在思想上先为自己建立人间佛教的思想,《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必然会产生人间佛教的言行,歌颂人间的善美,赞歎人间的和乐,推动利他的工作,发起助人的服务。对贤能者不嫉妒而尊敬,对守份者不暴戾而友爱;感恩知足,喜舍为善,创造美好的人间。

(二)发心发愿人间化

《劝发菩提心文》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我们每一发心,必为人间的利益着想;我们每一发愿,必为人间的庄严用心。发向道心,健全自我;发慈悲心,普利群生;发头陀愿,努力作务;发菩提愿,完成佛道。对人间有心,对众生有愿,必能有益于未来的人间。

(三)净土极乐人间化

我们一提到净土,就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其实净土不只西方,离我们最近的弥勒净土,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往生。还有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也可转为人间净土,只要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恶人的侵扰,没有经济的缺陷,没有情爱的纠纷,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环保的污染。有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爱。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何必一定另求净土?

(四)福乐财富人间化

我们有一个不解的疑惑,就是有些人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世界,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要将来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其实人间化的佛教,你可以拥有无限的福乐财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钱财,不可享乐;佛教叫我们获得净财越多越好,享受禅悦越妙越好。即使世间上的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可以体会佛法里的法喜,探索信仰里的财富,享受心里的世界,拥有全面的人间。那才是建设真正福乐财富的人间。

(五)修行实践人间化

现在的人,一说到修行,好像即刻就要离开人间,火速往生到其它世界。念佛的人跪在佛堂,祈求弥陀的接引,假如阿弥陀佛真的现身在他面前,要带他离开人间,不知他是否真能够非常欢喜放下他的家产妻儿?否则,这不是互相矛盾?一面求生西方,一面留恋世间。禅宗历代祖师,只求人间开悟,只求人间作佛,不求往生他方。所以人间化的修行实践法门,是五戒十善,是四无量心,是四弘誓愿,是六波罗蜜,是人成即佛成。

(六)戒律规范人间化

佛教中的僧众,有僧众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有信众优婆塞、优婆夷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极的止恶,缺乏积极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我们应该认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饶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面应更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那才是未来佛光普照的人间。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法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如何除弊更新,中兴佛教。佛教应该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佛教现代化的阻碍,是一些保守的大德没有衡量未来,没有评估时势,甚至捧出圣言量来:;我所说者,不可更改;我所未说,不可增加。因此对一些创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弘法方法,难以认同,牵绊扯腿,阻挡了佛教的发展。

南传佛教,一直重视圣言量,自高自大,故步自封,信众除了供养以外,别无他途为佛教奉献力量,比丘尼教团一直不能成立,其它文教慈济事业不见增长。好比从事政党者,于既获利益后,再不肯分享他人,如此怎能进步?怎有发展?怎能扩大?

其实南北传佛教共遵的四依止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就已经为我们佛教现代化做了原则性的指导。当初佛陀住世时,并未用钢筋水泥建屋,现代寺院庄严堂皇,大都钢筋水泥所建;过去并未有电器设备,今日道场都早已电器化。请问依圣言量的大德们,您们有打电话吗?您们有乘飞机吗?现在时代不同了,科技、环保、高楼、信息、把时代整个都变动了。契理契机的佛陀,如果从常寂光中再现人间,他也一定要指示您和我们大家都要现代化!

佛教如何现代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弘法布教现代化

过去弘法布教,只是大座讲经,近代太虚大师讲经用黑板辅助讲说,竟给人讥为妖僧。现在讲经,黑板已进步为白板,已进步为投影机,已进步为幻灯机,已进步为电视机,这不知该怎么说了。

佛陀当初说法,观机逗教,有时举例,有时说喻,本事本生,神通无碍,这就是现在讲究的实物例证。古代大德,讲经时分科列表,复讲小座,这也无非权宜要听者能够听懂,故弘法布教的方法,不怕更新,不怕现代化。现代的弘法方法,现在有人在电台讲经,有人在电视说法,有人发行杂志,有人印赠佛书,有人监狱念佛,有人到军中举行皈依,有人学校登台授课,有人在工厂随缘讲道,有在街头讲演,有在会堂说法,体育馆中法音宣流,中山堂里出和雅音,有的用歌舞,有的用献供,佛像供在国家会堂,钟鼓响于都市民间,有的用麦克风作狮子吼,有的用无尽灯作光明藏,猗欤盛哉!佛教弘法布教的现代化,希望大德们再接再励,因为有您们的辛苦,才有今日蓬勃的人间佛教;有您们的智能,才有今日现代化的弘法布教。

(二)文教信息现代化

常有人说:佛教的慧命在文教上面。现在应更进一步说,佛教的发展,应该重视信息的运用。唯有文教信息普遍现代化,则佛教的传播,深入社会大众中,将指日可待,不为难也。

在文化方面,从四十年前的琉璃经舍、台湾印经处,到现在多家的佛教出版社,多家的佛教书店;有佛教文化公司,有佛教百货公司;有办佛教福报,有出新闻周刊;赠送的经书到处皆是,定期的刊物各地皆有。学术性会议经常举行,图书馆设立林林总总,尤以《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获得教育部金鼎奖,更为佛教文化写下新的里程碑!

在教育方面,从四十年前日治时代的佛教练成所,光复初期的佛教讲习会,到现在的幼稚园、托儿所、慈济护专、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西来大学、佛学研究所,以及各寺院所经办的中学、佛学院,总算起来不下百数十家之多。

在信息方面,现在各寺院各佛教会,都在采用电脑作业,把信徒资料用电脑归档;传真机、复印机,在各寺院已不算希有;佛光山更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等校合作,把大藏经输入电脑。

不过,我们希望文教信息现代化,这还不够。因为文化方面的古本影印,盗版流通,滥写滥印,精美不足,实有损佛教文化形象。我们希望佛教所有出版物,都能标点、分段、注释、索引、题解;都能重新打字、照排、美工、精印、发行。

教育方面更应先从培养人才着手,办中学没有师资人才,办大学没有师资人才,办佛学院没有师资人才,未来就是行政人员也不容易一时储备。尤以佛学院教材课本的编印,学生程度的分等,技能训练的加强,信心教性的培养。信息方面更应该注意、加强、普及,最好有一佛教信息训练班,训练专门的信息人才。因为唯有佛教文教信息的提升,才能将佛教文教信息带上更现代化的目标。

(三)事业经济现代化

\

佛教过去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在宗教中重视事业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可以说全世界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医院、学校、服务等机构;日本佛教比较提倡佛化事业,大学、中学、百货公司、大饭店,可以说各宗派竞相设立。可怜的中国佛教,由于过去不重视入世事业的现代化,佛教经济靠田产收租,共党把田共产瓜分了,国民党把田三七五也分了,没有事业经济来源的佛教,今后怎能服务社会?怎能福利群生?

近年来,台湾佛教由于信徒人口的增加、福田供养的普遍、法会油香的收入、经忏佛事的增加,共修集会的补助,虽然佛教经济不成问题,但是何若有事业更能为佛教经济打好基础。

台中菩提医院是佛教医院,但办理得不见起色;花莲慈济医院,为佛教争取莫大光彩;佛光山云水医院送医疗到偏远山区,成绩也有可观;全省佛教办有很多幼稚园、托儿所,可以说有声有色。

我们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业、文教事业而已,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佛教经济的发展,为佛教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

(四)建筑设备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寺院道场不断翻新、扩建、增设,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想到三四十年前,大陆的名山古刹不谈,在台湾,教堂都建在十字路口,但你如到某一个寺院访问,只要你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那寺院道场就到了。可是近年来,观光胜地,大路高楼,都有寺院的建设,建材也采用现代产品,遗憾的是除正殿为佛座以外,其它的厅堂,大都用来供奉禄位,安座佛像,甚少注意到现代化讲堂、简报室、图书馆、会议厅、禅堂等的设立。因此,寺院道场再多,不足为佛教担当现代化的任务。尤其寺院的设备显得不够高雅,不很实用,例如一个大型客厅,皆不多见。现在社会上的信徒,集合一部或两部以上的游览车到处访问朝山,比比皆是,各寺不是以大殿待客,就是斋堂茶点。其它庭院空间、活动场所、停车位置、卫生设备,在在都应注意。因为建筑设备现代化了,才能接引现代化的信徒。

(五)组织行政现代化

过去的丛林寺院,非常重视组织。所谓四大堂口,四十八单职事,堂主书记,分有列职、序职,真是井然有序,上下互尊。遗憾的是政府法令破坏了佛门清规,监督寺庙条例,多不合理;只认管理人不认住持,住持沦为雇员,破坏传统,一个寺庙两个头,僧俗争端,纠纷时起,恶法恶行,莫此为甚!

当然,现在四十八单职事,在寺院中已不够应用,例如现在寺院,多办有养老育幼事业、心理辅导、护理医疗、水电总机、社教说法等,应有新的职事名称安立,尤以现在社会变迁过大,设若没有适应现代的组织,吃亏损失的仍然是自己。

现在寺院组织行政最大的缺点,就是住持没有任期,一任住持,至死方休。职事没有进修的机会,彼此没有轮调的制度;滥收徒众,滥受戒法,师道没有尊严,伦理不受重视。更有甚者,经济财物全凭个人处理,致使问题重重。寺院住众,大都只凭道德良心,不重法制规章,行政经验固然缺乏,公门常识又差,若不建立现代化的组织行政,混乱一团,可以想见!

(六)会议礼仪现代化

过去丛林寺院,只有上座开示,初学闭眼聆听,很少开会议决。戒律中虽有三番羯摩、诵戒布萨,但已少人奉行;民权初步、会议常识更少人注意。现在时代进步,到处有里民大会,各种座谈会、协调会,尤以寺院有信徒大会、佛教会有理监事会,如果不重视会议法规,不重视众议公论,不守时守分,不敬你赞他,必然不能适应时代。

现代人的生活里多了一项会议,另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例如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如果没有活动集会的认知,如果不明白这现代化的常识,不是现代人,怎能弘传现代佛法?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佛法往哪里求?佛法在大众中求。《维摩经》云:;众生即佛国净土,佛陀经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所以佛教非常大众化的。

《华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可见佛陀说法大众化的程度。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舍弃一个众生,可见佛陀对大众的重视。

非常遗憾的是有人总想把佛法学术化起来,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古董。谈玄说妙,自得其乐,怎奈违背了佛陀的本怀,忽视了佛教根本以大众为基础的精神。佛法僧三宝,僧团即众义,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以众为我,以我为众。《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大众化的佛教,不是与众生有关的佛教,就已经不是佛教了。

常有人说,从政的妙诀,;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佛教传教者也应有此契机的方便。当然,我们要化导社会,不应为社会所化。但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眷属、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的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因为世间金钱爱情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好比金钱可以救人,但也可以害人;爱情可以给人幸福,但也可以给人烦恼。所以大众化的佛教,当肯定的肯定,当否定的否定,不可把大众所依靠的世间全部否定了他的价值。

佛教要如何大众化呢?也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生活行为大众化

佛门僧侣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乐于山林宁静,有的喜好都市人多;有的性好禅坐独修,有的钟爱持名念佛,有的苦行发心,有的乐观进取,有的弘法传教,有的广结善缘。不管怎样,僧侣应有大众化的性格,应有为大众发心服务的愿力。

我们见过不少的禅和子,人虽在深山古寺潜修,但当百年过后,仍把一生仅有的些许积蓄,拿出来请客堂为他布施;供众结缘,所以即使孤僧头陀,最后仍不忘大众的重要。

过去的禅者,;饥来吃饭,倦来就寝,就是大众化最标准的生活行为,一个初学者乍到丛林,禅师总是叫你;吃茶去,;洗钵盂去,;扫地去,;锄地去,这都是要你不可忘记生活行为,不可忘记生活行为大众化!

大众化的生活行为,就是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不要古怪,不要偏激,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靠近大众。随缘随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

(二)深入社会大众化

要入深山容易,要入社会很难。入社会,化社会,有时没有能化社会,反被社会化了。千百年来的佛教,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社会,和社会脱了节,致使佛教和社会大众疏离,不能在群众中植根。

佛陀成立教团,最初用托钵乞食维持生活,这就是要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在僧信之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维摩大士是一个深入社会的大乘行者,《维摩经》中介绍维摩大士说:;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佛陀到娑婆浊世度众,观音在各趣现身说法,地藏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语,维摩有随缘度生的方便,所以我们提倡大众化的佛教,要能深入社会。佛教僧侣不一定只在寺内清修,可以到军营作军中布教师,可以到监狱作监狱教诲师;可以担任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可以在各地医院负责心理医师;可以问政而不干治,可以参影而不演;可以协助劳工运动,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唯有深入社会,佛教才能大众化!

(三)文宣传播大众化

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靠文宣,公司行号开幕要文宣,选举公职人员要文宣,图书杂志流通要文宣,各级学校招生要文宣;文宣文宣,一切都靠文宣。宗教的传播,更要借重文宣。天主教、基督教,是最重视文宣的宗教,近来,连妈祖宫、一贯道都在注重文宣。其实佛陀最重视文宣的价值。例如对一切经义,一再鼓励大家读诵,可惜目前佛教界,自命清高,披说、书写、辗转流通。以为行善不欲人知,功德才大;其实为了影响力,为了广度众生,不可忽视文宣的大众化。

中国佛教会支持的电视;光明世界,慈明寺支持的电视;大*轮,佛光山支持的电视;甘露、;信心门、;佛学讲座、;禅话等,十多年来,台湾佛教日渐兴隆,这不能不归功电视的文宣传播,和诸大德的讲演弘法,以及书刊出版发行。

当然,我们佛教界的文宣仍然不够,例如: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不多,文艺化的大众读物不多,妇女、青年、儿童等的专刊不多,布教学的专书不多,警世的标语不多,可读的佛法手册不多,深入社会的佛法文宣更是不多。

多少年来,台湾有一位陈居士,在各地电灯杆上钉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铅皮牌,影响社会人心至深,假如能再多一些警世善语,文宣的意义就更大了。

(四)梵呗歌偈现代化

佛教的梵呗歌偈,本来是因为弘法传教的,但不知怎样的,现在都在作为赞礼修持。佛教的音乐不出山门,山门外怎有佛法呢?

佛教的梵呗歌偈庄严耐听,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甚至有少数人不望改进,以为信徒难学,才成其专家可贵。基督教的圣诗,信徒儿童人人都会,青年们以参加圣诗班唱圣诗为乐,所以我们佛教的梵呗歌偈,不但要大众化,更要通俗化、简易化、普遍化!

六十年前,佛教两位大师太虚和弘一,合作;三宝歌,为佛教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三宝歌的歌词仍然嫌深嫌长,弘一大师有不少的清凉歌选,属于艺术歌曲那一类的,不易普遍流传。佛光山的;三宝颂,自前年问世以来,短短两三年内,录音带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就已经流通了五十万卷以上,可见通俗大众化的音乐为人所需要了。

台大教授李中和、萧沪音,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中学杨勇溥等都为现代佛教歌曲作了不少曲谱,星云、煮云、成一、晓云、圣印、李炳南等法师和居士,都创作了一些歌词,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以音声作佛事,近年来,慈惠、慈容、心定、慧明、依空、依照等法师以诗偈弘法,效果辉煌,所谓;歌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我们呼吁寺院道场、十方大德,您们应奖励佛教音乐的创作,您们应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那么艰深难学;您们应该加强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里才能听到;您们应该要发展佛教音乐不只是修行唱的,是随时随地可唱的,是大众化的!

(五)经文说法大众化

佛经难懂,这是一般社会人士的看法,所以经常听到有人建议,应将佛经经文译成白话文,其实佛经经文不难懂,只是义理不易明白罢了。如果将佛经译成白话文,义理仍然不懂,因为像鸠摩罗什的译经,《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等,都是上等的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经文说法大众化,是希望将经文中对人生有关系的、对生活有关系的、对做人处世有关系的、对修身安心有关系的,将这些经文节录出来,供大众信徒读诵。如果经文需要解释,也要给大众能接受的,能应用的。

在目前有一种现象:经文读来,似乎还有一些明白,但经过讲解反而不明白了,因为讲者卖弄他的研究学问,原本浅显的佛法,他谈玄说妙,硬是把经文讲得离生活很远,离现实很远。所以我们经常有个看法,讲经说法,给人不懂,是很容易的;给人懂得,那是千难万难啊!;事要理显,理要事明,这是讲经说法大众化的不二法门。

经文说法大众化,佛陀早有指示,所谓;契理以外还要;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我们为了契机,今后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运用的教材,不光是正本经文,我们应该为经文列表、分析、综合、引证;我们将经文说明大意,解释名相、意译经义、列出习题;如果这还不足,我们运用实物教具,幻灯影相,电视实景,资料介绍。其实这一切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让听者听了以后,得到实用,让佛法与他的生活有关,与他的身心有关,在他接触佛法以后,不断的要让他感觉到我明白了,我懂了,我觉悟了,这才是大众化的经文说法。

(六)慈悲处世大众化

说到慈悲处世,这是欲令佛法普及世间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就是因为大慈大悲,所以能够供奉在每一个人家的正厅。慈悲,人人需要,佛教徒只要有慈悲的形象给人,弘法利生,必定事半功倍。

令人难以理解的,一般人学佛以后,自我发心,勤劳修道,都有进步,只是对人的慈悲处世,不易进步。在性格上的气势、恶口、争执、计较、冷漠、无情等,给予别人对佛教产生了最不良的印象。

当然,佛教弘传者,多是慈悲有德之人,这些人大都在深山古寺中安居,甚少在社会上活动。我们希望要能把慈悲带给各层社会,要能把慈悲给予一切大众。明白说,就是将消极的慈悲,转为积极的慈悲;将有缘的慈悲,转为无缘的慈悲。

大众化的慈悲处世,只要我们面孔有表情,有微笑;眼睛有眼神,有关怀;口中有好话,有赞美;手脚肯服务,肯助人;心里有祝福,有尊重;当然继之同事、利行、布施、爱语。把法喜给人,把禅悦给人,把信心给人,把方便给人,能够如此,谁不接受佛法呢?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佛教应该生活化,这是不争的需要。因为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没有生活,何成人生?佛教为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不重视人间的生活,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拥有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情爱的生活,美满的生活等。可惜出世思想浓厚的佛教,不重视人间丰富喜乐的生活。弘扬传播的都是所谓清修、淡泊、苦行、绝情、止欲、观死等的教义,人间已经是苦海,加之这些想法,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惨雾。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其实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二而一,一而为二,不宜分开,不宜偏废。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

所谓佛教的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质并观的生活,就是法乐世乐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还有:感情是用般若智能净化的感情,财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财富,事业是用道德精勤创造的事业,信仰是用正知正见体验的信仰。

末法时代的佛教,有的重视生死,但不重视生活;有的重视生活,但生活里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生活,自私、贪婪、瞋恚、怨恨、邪见、愚痴、嫉妒、陷害、无所不有的罪恶,无所不有的业障,所以我们提倡生活的佛教,希望每个人从生活,从身心,都能做到从占有到奉献,从怨毒到慈悲,从邪见到正思,从破坏到成全。因为生活化的佛教,才是正正当当的人间生活。佛教如何生活化?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每日课诵生活化

做一个佛教徒,在每日生活上总应该有些佛法,有些修持。经说:;二六时中,不忘佛法,这是不易奉行,但早晚到佛堂上香礼拜,总是需要的。

出家的僧侣、朝暮课诵生活化,确已做到,但在家信徒,常有人一提到修持,都推托说没有时间,其实修行也不一定要多少时间,即使一个最忙碌的在家信徒,早晨持诵十念法、晚间禅坐五分钟,这是很容易实践的修行。

兹提供一份在家修行的时间表:

\

一分钟的修行:早晨起床盥洗后,先到佛前点燃一炷香,顶礼三叩首。

五分钟的修行:或早或晚,佛前三拜,《般若心经》一卷,四句回向文。十口气念佛名号(十念法)。静坐观心(观佛像亦可)五分钟。

十分钟的修行:早晨一卷《普门品》,晚间一卷《弥陀经》,不定时的大悲咒三遍。

十五分钟的修行:礼佛十二拜,《金刚经》一卷。

三十分钟的修行:礼佛二十四拜,《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任何经典一卷。

一小时的修行:总合前面的或增或减,可互为运用。

(二)供养斋戒生活化

宗教徒在就食前对所信的宗教教主做一个祈祷或供养,这是非常应该的。回教、耶教都非常重视食前的祈祷,佛教在家信徒则少奉行食前的信仰,出家僧徒在食前的供养咒,唱诵时间又嫌长了些。我们建议无论僧信二众,在食前应正正派派、恭恭敬敬的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或;供养佛,愿修一切善行;供养法,愿断一切恶事;供养僧,愿度一切众生,佛教食前的供养,比耶、回教食前祈祷要好得多。祈祷感谢上帝的赐给,这是贪心;供养三宝和十方众生,这是舍心、敬心,每天实践舍敬之心,对于每日生活有安定美好的帮助。

每天食前的供养以外,每月六斋日的斋戒更应热心参加,现在各寺每周共修唸佛会,每周金刚禅座会,有相似六斋日的意味,但八关斋戒,有完整的一日一夜的修行程序,对于贪瞋的世俗生活,能在每月有六天在寺院学习出家生活,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升精神性灵世界,净化身心安祥体验,有非常大的效益。希望各寺院道场推行生活化的佛教时,能够注意及此。因为做一个佛教徒,他生活里没有修行,没有斋戒,他体会不出佛法的利益!

(三)量力捐献生活化

佛法弘传利生的事业,必然要仰赖信徒的捐献供养,福田思想的价值很高,但信徒的捐献布施,必须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发心。不自苦,就是自己捐出后不感到受苦为难;不自恼就是指捐出后不悔恨懊恼。信徒捐献善款,这不只是功德,而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信徒有长期捐献的习惯,他就不会自私、贪污,深切明白钱多并不表示富有,乐善好施才是富者。信徒捐献应以收入的十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为限,细水长流,才是合法的布施。但受者接受了捐献,不可有聚集财富的观念,应该依照施者的意愿,把善款用在应用的地方,要知因果法则,施受之间,丝毫不能错乱的。

佛教徒今日捐献观念已有进步,过去只知建寺、印经、放生、装佛像等有功德,但现已知道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的重要。

福田,福田,你这块福田,究竟能种些什么?长些什么呀!

(四)日行善事生活化

童子军尚且日行一善,佛教徒更应该日行善事,越多越好,但什么才是善事呢?

我们认为谦逊是善事,尊敬是善事,爱语是善事,微笑是善事,感恩是善事,报德是善事,助人是善事,服务是善事,憎恶(与人无关的私事)是善事,扬善是善事,惜福是善事,结缘是善事,节用是善事,喜舍是善事,随心祝福是善事,随心欢喜是善事,总之,对人有益而无害的都是善事,做善事为什么怕多呢?

佛教徒在生活里行善成为习惯,自己每天举心动念皆是善意,自己每天一言一行皆是善事,自然而然的自己是一个善人,起善心,做好事,还有什么困难呢?

当然,善门难开,好人难做,这也是事实;所以有些人为善遇到挫折,就悔心退意,不能坚持下去,这不算真正的善事好人。真正的善心好事,是不怕魔难,不惧困危,因为世事颠倒,人心险恶,更是需要我们积极行善不能后退啊!

(五)道场效劳生活化

一般人以为信佛就要出钱做功德,其实到道场效劳出力更有功德。

在道场里效劳出力时,就要说好话,就要生好心,所以效劳的意义就更大了。

怎样到寺院道场里效劳呢?

寺院的佛殿把它打扫得整齐清洁,庭园里的花草树木把它修剪得美观幽雅,阅览室的书报把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厨房里的菜饭帮助烧得可口,客堂里预备一桶香美的热茶。寺院就是我们信徒法身慧命的家庭,和我们色身肉体寄住的家庭并无二致,所以到寺院效劳,是信徒的份内之事,寺院僧众不但应该接受信众效劳,更要鼓励欢迎信徒的效劳,因为四众弟子共同护持道场,道场才会发出更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

;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佛教兴亡,僧信有责,佛教的前途,我们僧信四众都应该关心留意,都应该分担责任。道场效劳生活化,就是要我们把佛教、寺院、弘法、度人的发心都能实践在生活里,则佛教的前途还没有希望吗?

(六)忏悔忍耐生活化

我们佛教的行者,在修道的生活,应该要日日忏悔,事事忍耐。

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我们每天不知要多少次忏悔才好,富兰克林说:;犯过的是人,悔过的是神,过而不改的是魔。忏悔是进德修业的必备条件,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必要过程:;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每天都应该对佛陀、对师长、对父母、对朋友说:;我错了、;我很惭愧、;我不该说、;我不该做、;我不该自然就会悔过灭罪!

说到忍耐,这是大家所应具备的力量,佛陀说:;布施、持戒,都不及忍耐的功德。忍耐,不是消极的退让,是更积极的担当!

所以我们要忍耐自己的主观执着,委屈自己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成见私利,委屈自己重视多数人的所需;我们忍耐自己私怨情仇,委屈自己顾念佛教和大众的利益,不要斗争;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意气和情绪,委屈自己放弃私心私见,为教要团结合作。

在生活里有忏悔忍耐,就有力量改过迁善,就有力量担当责任,全佛教徒人人如此,佛教还怕没有前途吗?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在这一篇论文里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我们希望这四点意见,全佛教僧信四众都能接受,则定然会有助于佛教的前途发展!

(四)

一.重新结集三藏 

佛法的流传,完全靠三藏经律论的结集。

佛法不容有太大的争议,因为有圣言量三藏可依。

尽管南北传的佛教不一,大小乘的佛教不一,显密宗的佛教不一,但大家仍依当初的结集,仍尊重结集的三藏。

佛陀涅槃不久,有一些恶性的不肖弟子就欢喜的说:;佛陀住世时,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从今,脱离此苦,从此任意所为,无复拘碍。」大迦叶尊者等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因而发心结集佛陀遗教,以免他日异说纷纭,而来树立教法的权威。兹将有史可稽的结集,略举如下:

第一次结集:在佛陀涅槃三个月之后,由阿阇世王护持,五百罗汉齐聚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中,以大迦叶为上首,诵经诵律,又名五百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一百年左右,跋耆族比丘对戒律提出异议,因此有七百比丘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又名七百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年后,在阿育王护持下,由一千位比丘会于摩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他并自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种种邪见异说。

第四次结集:即大乘的结集。一为佛灭五百年后,迦旃延子在罽宾国召集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由马鸣菩萨笔录,撰阿毗达摩毗婆沙论百万颂;二为佛灭四百年后,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下,以胁尊者和世友为上首,聚集于迦湿弥罗国(罽宾),所集论文偈颂近千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钢,续写论文,刻石缄封,建塔收藏。

锡兰佛教史记载第四次结集,应为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在阿卢迦洞,由罗希多大上座和五百比丘参加。

第五次结集:缅甸佛教史记载,公元一八七一年,缅甸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历经五月,将结集文字刻于七二九块大理石上。

第六次结集:在公元一九五四年,即今三十六年前,于仰光费时二年完成。

另泰国佛教认为他们也有两次结集。

总结上述,佛法流传于各地区、各时代、各种族、各国家中,不断因其变迁,而加以重新结集,其目的无非是要让亘古今而不变的真理佛法,能够历万劫而长新罢了。

目前,中国佛教的藏经,已经面临了一个困难:一因经文种类过多,读诵研究不易选择;二因古体文言太深,不易看懂;三因段落标点不清,不易明白。因其过多、太深、不清,而谓因看不懂而不看,则藏经美其名曰供于藏经楼上,实则已形同废纸,藏经不用来读诵而用来摆设,则与古董何异?

故 吾人为挽救佛法,重兴圣教,不得不发出重新结集三藏的呼吁!

历史上多少朝代、多少国家、多少大德,他们都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

重新结集三藏,并不同于现在大量的影印,既不重视版权,也不尊重前人的辛苦,甚至编纂人、发行者一概取消,所得利益,又不回馈佛教文化,我们对此并不赞同!甚至佛光山重新编印的《佛光大藏经》,虽然重新标点、分段、注释、题解、索引等,但我们仍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的理想是把原有的三藏圣典,照佛光版的体例保存发扬以外,我们希望重新结集的三藏,要有更多的突破:

1.现在汉文三藏经典中,内容重复的很多,伪造的经论也有,我们希望能有一次重整和简化。

2.密教语系的经典、南传巴利语系的经典,有些汉文藏经里所无,我们应该译出加入。

3.自译经事业开始以后,译经者的不同、木刻版的差误、排印的误植,致使与原意大有出入的经典,亟须修正。

4.有关佛教新发现的古人资料,现代人的作品,也可审查补入。

5.今人佛教文学的作品、漫画,摄影的图片,雕刻、建筑的式样,音乐、梵呗的曲谱,甚至视听觉的声音、电脑储藏的信息、护教辩难的论文、法会章程的专案,都应该重新结集加入。

6.重新结集好的三藏必须重新分类,最好像现代书籍分类,从义理上归纳,让阅读者容易查看。

甚至重新结集的三藏,将各种语文的藏经,如巴利文、日文、藏文、英文、华文等总汇成一部总藏经,成为国际共遵的三藏!

我们所以提倡重新结集三藏,除上述原因之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法从山林寺院走上社会学校,从经楼殿堂走进书店机构,从出家僧众到达在家人士,从排字印刷到达电脑信息!

重新结集三藏,重新树立佛法的权威,让现代结集的三藏,为现代人所依,则对佛教前途之贡献自不待言了。

二.普建八宗丛林 

有人诟病佛教的宗派分立,致使佛门多歧,不易团结。在印度有所谓部派佛教,在中国有所谓大乘八宗,南传北传喋喋不休,显教密教议论不已。其实这些意见争论,并无关紧要,因为同为文学,内中体例还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同为哲学,内中发扬还分东西论证,各家各说。因为法有多种,路有多条,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是极自然的现象。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人称道的为隋唐时期,而中国大乘八宗大都建立于此时,或倡盛于此时,其祖师如禅宗的惠能、临济,净土的善导、少康,律宗的道宣、鉴真,密教的不空、慧日,华严的贤首、清凉,天台的玄朗、湛然,三论的法朗、嘉祥,唯识的玄奘、窥基,都是这时代的伟大高僧。

隋唐佛教世称黄金时代,但并不因宗派林立而有所阻碍,反而各宗各派,竞相发展。禅门的一花五叶,净土的深入民间,律学为僧学必备条件,三论、唯识为空有建立了思想体系。这八大宗派蔚为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由于中国佛教花枝繁茂,因而传至韩国、日本、越南、星马等国,使我中国佛子,莫不以有中国佛教为荣!

现在时代潮流,也崇尚民主分流,思想信仰不同,只要互相尊重,你乘火车,他乘汽车;你乘轮船,他乘飞机;交通工具尽管不同,到达佛国的目的则一。有了铁路,为什么不可加建一条高速公路?众生根机不同,有人性好参禅,也有人性好念佛,有人喜欢谈空,也有人喜欢说有,随性分流,随派分歧,我们赞成佛教各家发挥所长,为自己所奉献之宗派,普建丛林,树立宗风,不必同一条路上拥挤。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路途虽殊,佛教空间将会更广大!对于普建八宗丛林,我们有下列意见供给教界大德参考:

1.净土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妙莲长老,就埔里的道场扩大规模,或煮云法师台中清凉山的弟子,发心启建,使精进佛七不致中断。

2.律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忏云法师,就现有的莲因寺,扩建为律宗丛林,其它如广化法师、白圣法师讲戒传戒多年,其弟子慧律、净心等,可以继其师志,中兴南山,当能获得教界赞美也。

3.密宗的丛林:现在台湾密宗喇嘛,很多在台弘法,若能集中力量,建一有规模的丛林,或田壁双喇嘛就其台中密藏院,扩大为密宗丛林。

4.天台宗的丛林:在台湾够资格兴建天台宗丛林的,首推斌宗长老的弟子印心法师,新竹的法源寺,台北县的道场,都可扩大为丛林。

5.华严宗的丛林:台北华严莲社是台湾弘扬华严有名的道场,其华严大德南亭长老的传人成一法师,可变卖济南路黄金土地及房舍,应有数亿元,至桃园侨爱讲堂附近,一山明水秀之地,建华严丛林。

6.三论宗的丛林:目前三论宗的泰斗当推印顺长老。印老的高徒极多,若是能以福严精舍为基础,建三论宗丛林,目前研究三论者极多,印老年高,可推演培法师主其事;或台中圣印法师素敬印老,若能以雾峰万佛寺为基础,树立三论宗风,诚相宜也。

7.唯识宗的丛林:目前对唯识有研究当推常觉法师、幻生法师,若是由其任何一位发心,号召建唯识宗丛林,当能引起有志者共鸣。或由悟明法师、了中法师,正在创建玄奘技术学院之时,可将唯识宗丛林与技术学院合而为一,亦能事半功倍也。

8.禅宗的丛林:圣严法师多年来弘扬禅学,近又发展创建法鼓山,可以禅林模式兴建。佛光山心平法师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九世,若佛光山扩大现有男众大觉寺禅堂,女众大慈庵禅堂,已具有丛林规模,不过开山时有言,佛光山继太虚大师理想,八宗兼弘,如超越八宗之外,建立另一宗风丛林,亦盛事也。

此外,我们希望以文化为主的寺院发心扩大为佛教文化丛林,以教育为主的扩大为佛教教育丛林,以慈善为主的寺院扩大为慈善丛林,以义学为主的寺院扩大为义学丛林,以国际关系为主的扩大为国际关系丛林。

我们所以提出建立佛教丛林的主张,实因目前寺院宗派不明,大都不重视传人,其顺利延续,实可忧虑。若是各宗各派都有丛林本山,则其派下弟子云集参学,培养宗门人才,使该宗法务不堕,则佛教法幢亦将不受动摇,则佛教前途必大有可为也。

三.普及佛教读物 

一个宗教团体,一种思想主义,要别人接受,甚至信仰,必须有适应各种根性的读物。佛陀一再强调阅读佛经,传播佛法的功德,但遗憾的是;佛学」已成为艰深难懂的代名词,已成为藏经楼上的古董。虽然也有人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可是,因其不够通俗,仍难普及社会,深入人心。

文字语言是表达思想主义的最佳武器,是宗教传播教义最直接的方法。基督教把他们的;圣经」陈列在各大旅馆的床头,神道教把他们的;善书」放在市场或公共场所,主要目的就是让广大民众接受他们的传教。他们的方法很好,可惜他们的教义前者不易为人接受,后者的内容曲调不高,假如佛教能有普及的读物,能有这些普及佛法的方法,则佛教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幸福指南,必然让佛法成为末世众生的光明!

佛教中目前印行的佛书,最多的是《金刚经》、《弥陀经》,或是课诵本,和一些不是佛法的善书,真正能让人读后了解佛法的读物,实在不易多见。尤其印刷业发达的当代,我们仍然把古老的木刻书拿出来一印再印,仍然把有句点没有标点,只有全文没有分段的经文影印又再影印,宋明时代印行佛经多采用流金印刷,现在一般书籍都是彩色版面,而佛教本应重视佛法的流通传播,为什么我们现在反不重视印刷的精美呢?

印刷精美以外,生动的文字更重要,当初鸠摩罗什大师译经,非常重视通顺畅达,甚至长行不足,补以重颂,总使你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文字障碍。多少历代大师将经文改编为变文体裁,用来歌唱,如八相成道变文,维摩诘变文,为了度生的方便,如此苦心的普及佛教读物,为什么古人能,我们今人就不能呢?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希望今后佛教界能从下列佛教读物用力:

1.编印佛化家庭丛书:佛教的重点,不一定要定于寺院,每一信者的家庭,应该就是一所道场,在家庭,拥有一部佛化家庭丛书。举凡家庭份子的需要,如修身篇、处事篇、职业篇、财务篇、伦理篇、素食篇、解疑篇、应用篇、仪礼篇、经论篇等,让家庭每一份子人人都觉得家中拥有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凡是他需要的佛法,在家庭丛书中,都能获得实用。

2.编印佛陀圣僧丛书:宗教给人启发信仰,除教理以外,主要就是教主和圣弟子的人格给人崇敬,所以教主佛陀传记,菩萨、罗汉、圣僧的事迹,能以流畅的文笔,亦事亦理的叙述,给学者有见贤思齐的想法,最能摄受各方面的信徒。甚至善男信女见闻的证道,士农工商学佛的心得,都应编印丛书,作为入门的基础。

3.编印敦品励志丛书:佛教给予人的,不止对来生的希望,尤其对现世人格道德的完成。社会上敦品励志的书籍很多,但都没有佛法的深入与圆融。比方说:发心篇、结缘篇、律己篇、利行篇、爱语篇、除习篇、达观篇、嘉言篇等,此书能编印完成,则家庭的父母教导子女,学校的老师教导学生,机关的上司告诫部下,相交的朋友互勉互励。如此实用的佛教,谁不接受?

4.编印禅净概论丛书:佛法的经论,浩瀚无涯,但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莫过于禅与净土,但此类书籍供人研究的多,供人实践的少。比方,参禅究竟有多少法门,悟道的过程究竟怎么样?九住心的阶第,七支禅的坐法,还有语录的范例,禅僧的行谊等,都可分类编纂。《净土十要》很好,《净土全书》搜罗也广,只是我们要求更精更简,更能通达易行。

5.编印分龄分性丛书:例如男士的有工商篇、经营篇、应酬篇、正行篇等,女士的有治家篇、育儿篇、衣食篇、健康篇等;分龄的应有少年丛书、青年丛书、女青年丛书、妇女丛书、中年人丛书、无量寿丛书等。我们所以主张分龄和分性别编印丛书,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今日三根普被的读物太难了,不如分开来,各取所需,各读己爱之书,比较给有心人容易契入。

6.编印文艺文学丛书:如果说到弘扬佛法的文学力量,当推文艺创作。有的人笔力如万钧之重,有的人笔如千军万马,文艺作品最能脍炙人口,最能深入人心。佛教应该鼓励文字界人士以佛经内容编写各种文艺作品,以便汇集成篇,如:小说篇、散文篇、寓言篇、诗歌篇、譬喻篇、戏剧篇等,因为佛法文学化,佛法才更容易宣扬。

现在,普及佛教文化,光靠文字丛书已经有嫌不足之感,我们更能重视所谓视听的效果,各种录音录像,能把各种佛学讲座、梵呗音乐、电视电影、连环漫画等,纳入有计划的推行之中,佛教读物果能如此普及,佛教还挂念没有前途吗?

四.增强信息运用 

过去我们把佛法关在山门里,把佛经放在藏经楼上,众生未能得益,实在可惜!何以致此?佛教不重视信息传播之故也!而佛陀并不如此,佛陀是一位最重视信息传播的大圣者。

佛陀说法,一说到国土,此界他方,十方无量世界,如果佛陀信息不够,何能跟十方世界来往?何能畅说东方琉璃世界、西方弥陀净土?佛陀说法,一说到众生,天上人间,五趣六道,设若佛陀没有他的信息,何能纵论法界众生?何能解脱众生苦恼?在佛经里,佛陀经常提到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电神、雷神、风神、雨神,其实那都是佛陀的神通无碍,信息运用。

佛陀上升忉利天探母,目犍连到东方佛国试探佛陀说法的音量,佛陀告诉弟子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甚至畅论华藏世界里种种情形。佛陀的神通就是信息,佛陀的心力就是信息。甚至佛陀托钵乞食、行脚云游,都是将信息落实于生活之中。佛陀对社会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都有他自己的信息管道,故佛教未来不能不重视信息!

假如今日全世界各国都有数份佛教日报,全世界各国都有一两家电视台,则佛教活跃于群众生活中,群众需要接受信息,他就需要接受佛教!

佛教在现代如不重视信息的价值,仍然关闭在深山丛林里,形成个人自我的圈圈,坐井观天,自我陶醉,不能和世界脉搏同时跳动,不能和大众人心同时共鸣,怎么能弘扬佛法?怎么能普渡众生?怎么能解除众生的忧悲苦恼?怎么能贡献于国家社会?现在寺院里装设电话,用电话连络法务多么方便;现在道场里安置传真、电脑,大家的心意交流多么迅速!所以为了佛教的前途,我们呼吁佛教界重视信息的运用,我们建议佛教界成立下列有关信息的机构:

1.佛教通讯社: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的通讯社,把各种信息供应世界各地,让社会大众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佛教亦应有一个传播善行善事的通讯社,把佛教每天的活动,每天的大事,对政经的看法,对 舆论的督促,甚至对一切生权(超过人权)的维护,对有关和平的倡导,让佛教能在天涯若比邻的现代社会,扮演一个和大众同在的角色!

2.佛教资料社:佛教需要各种资料社,因为佛学太过博大精深,光是要在万千卷的大藏经中,找寻一份自己需要的资料,谈何容易?现在社会上每一个机关,每一家报纸,他们都不惜一切的建立数据文件,临时需要,一查便知。现在有人研究佛学,要历史上的资料;弘法讲经,要讲说的根据资料;想探知世界各地的佛教,要国际间人事资料;想明白各种学说,各种考据,要研究考据的资料,总之,有了资料社。可以用收费的方法,维持资料社,给予大家的方便。

3.电脑询问中心:目前这个时代可以称为电脑信息的时代,现在一切学术、经济、教育、政事都已由电脑控制。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求助电脑。现在,电脑里有人事资料,有数据档案,有统计图表,有电脑藏经。可是电脑的发达,目前仍是政府机关,各级团体所用,一般民间大众仍无法人人拥有,假如佛教界先能注意及此,成立电脑询问中心,各种征信、各种资料,都可向电脑中心查知,佛教造福大众,大众自然成为信徒。

4.开设电台电视台:弘法最容易获得的效果,当推电台或电视台,一场讲经,三五百人听讲,就算不错,但电台广播,数十万人听;电视台弘法,可数百人观看,所以世界其它国家,基督教、天主教,都有自设的电台和电视台。目前台湾佛教,在各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节目,不是有很大的效果吗?假如佛教界能自设电台、电视台,可以在二六时中,不断的出和雅音,法音宣流,佛法每日在每个人家出现,佛法必能发扬广大!

5.信息人的联谊会:我们假定将佛教报刊杂志的主持者,定为信息人,则目前的信息人彼此间都没有联谊来往,所以由佛教报刊所报导的信息都挂一漏万,或门户偏颇。设若佛教各信息人互相合作,成立信息联谊会,彼此互相交换信息,让佛教徒只要订一份杂志,就能了解全佛教的动态。

6.道场相互观摩会:佛教道场即使宗派不同,但仍如一体之五官,一家之兄弟姐妹。佛教大众不是冤家仇敌,不必同行相轻,同中虽有异,但异中仍可求同。所以我们主张各寺院可组织相互观摩会,让寺众和信徒,经常互访、互谈、互相交换心得,互相交换信息。佛教道场必因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增加情谊,人我之间必因信息的沟通交流,消除误会隔阂,则佛教必然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何忧佛教没有前途!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里?

我们的主张是:

一、重新结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丛林

三、普及佛教读物

四、增加信息应用

佛教界若能有此共识,则佛教前途必光大无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