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日常法师:从善行实践事相中提升意乐

发布时间:2019-11-04 09:06:22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从事法人事业的同学,都应该了解修行不是单谈理论便足够,理论是一个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慢慢去实践,从实践当中体会,切磋琢磨,才能够提升。由于不断有实际参与法人事业的同学提出:“我们以什么心情来从事法人事业?”因此,我在这里特别谈一下:

我们虽然经过长时间研讨,已对广论有完整的认识,可是不大容易把其中的中心思想把握住,即使做了科判,仍然不大容易,所以还要经过净智营把最重要的结构纲领提出来,希望能在生活中产生提示作用。但是这么多事情等着要做,不仅法人工作的同学每天要从早忙到晚,世间人也是一样为了钱忙,下班还有其他的事情,弄到半夜三更。如此内心有无始的习气,而外面又有那么强大的境,心跟境对立的时候,都是逼着自己随顺着无明业习气的方向走,尽管懂得一点理论,乃至于已经有纲领提示我们,实在很难有机会去思惟这个纲领,并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所以要以智慧、正知见扭转为善净业很难。

\

我们人都有一个本性——趋向求快乐,而所以得不到快乐,是由于我们对事情的真相不清楚。清楚的就是佛(智慧),不清楚的就是众生(无明),由于智慧、无明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指导我们,而产生正确、不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我们称为善净业,不正确的我们称为染污的业或恶业。这两种不同的业感得的一个是苦的果报,一个是乐(净)的果报,而受果报同时马上又种下新的因。所以一切苦乐的根本在“业“。造业的时候,事、意乐、加行、究竟,其中以意乐最重要,其他的范围有限而且固定,只有意乐的内涵是无限的。现在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意乐“,怎么认得它呢?佛法是缘起之法,缘起之法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是对境的,也许境不在眼前,落谢影子(事情过去了,还是想着这件事情),可是意乐的生起一定离不开境来谈。事、意乐两者中,世间的人忘掉意乐而去忙事相,当我们的心面对外面的境时,总是忽视了重要的部分(意乐),而颠倒的去忙外面的部分(事相),这才是我们的错误。现在我们应该是在面对着事相或境界时,从内心上来认知、来提升改善,而不是离开了事相谈意乐,那是很荒唐的。

平常我们说:“事相不重要,意乐才重要”,如果能认知得清楚,这句话没错;可是很多人误以为“事相不重要,不要去管它,意乐才重要”,其实意乐内涵很深广,可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意乐局限为烦恼去谈,认为不要生烦恼就是把握住了意乐。没错,烦恼是意乐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依《广论》来说,意乐包含三样东西,第一个“等起”,就是我们的动机,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个“想”,第三个“烦恼”,所以实际上烦恼只占三分之一,就算做对了,只有三十三分。假定加上次第、本末的话,就还要加上“加权”指数,如此,这三十三分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二十,乃至不到十分。对这一点弄不清,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上头?实际上,对境的时候烦恼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刚开始在“下士”时,我们的重心并不放在烦恼上。现在我们回忆《广论》,是不是让我们在下士就要断烦恼?不是!到什么时候才断?最起码是中士,而且在中士就断了烦恼的话,只是二乘。广论的重心是在上士,是整个前面的基础都有了,最后再断烦恼。

这样说,难道烦恼不管了吗?不是!《广论》很明白地说业决定一切,我们初初开始,只要认识了十恶业不去做,行十善业就可以。但是如果要去行十善的话,认识烦恼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细的烦恼虽不要去管,粗的烦恼原则上我们应该克制。但是不是去对治就可以了呢?不是!它有方便的,如果从烦恼上面去对治,是一种方法,但是真正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而我们已经用过的用功方法,譬如精进共修提念力,并不是对治烦恼,而是一种取代的方法,当我们全部精神把皈依的念力提起来的时候,粗猛的烦恼会暂时降伏,所以是念跟定相应的心情,绝对不是烦恼的正对治,正对治是《智慧》,智慧是毘钵舍那,要《观》。

\

通常不但出家人,还有很多在家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怕,不敢做事情。没多久前,我听见有位在家居士,在教师营当义工,带老师带得好,可是带的时候,一碰到事情烦恼就来了,以为“一切都是业来决定,一做事烦恼就来,不做事情就没烦恼。”所以退后不敢做了,这样对不对呢?如果“事相没有关系,烦恼才重要,做事情烦恼就来了,所以事情做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乃至于做不做也没关系,我只要不烦恼就可以。”那你在家里睡觉,或者坐在那里,或者拜佛,当然不烦恼,但这样是学《广论》吗?这个并不是诸位的罪过,第一个,我是非常遗憾,注意不到,以致很多人以讹传讹,弄到后来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因为事情不重要嘛!一碰到事情就烦恼来了,所以讲《业》,以为意乐就是烦恼,实际上这是个误解。

《广论》上面怎么对治烦恼?如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本,能不能对治?不能!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是贪瞋痴,还是贪瞋痴以外的东西——我?不仅是《广论》,即使我们的辅助教材,例如《死亡.奇迹.预言》中,都告诉我们,造业时如果只是为自己,都是错的,如果为别人,就算不一定做得好,罪也是轻的。只要是为了自利,不管你说什么理由都不好,乃至于证二乘果,世尊也说这是焦芽败种!世尊真正的目的是要救一切人,如果能把自己救出来,当然很好,可是对整个佛法来说是焦芽败种,我们愿意这样吗?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在认知了根本问题在“我”以后,只管自己解脱!所以《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真正的烦恼在“我”,由于“我”,跟我相应的就贪,不相应的就瞋,以及不认识这个的“痴”,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在我们学的大乘佛法当中,并不允许我们一下就断掉“我”,那怎么办呢?〈三十八摄颂〉中的“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一开始就用得上,《广论》本来是要求无上菩提,只是现在我们走的是下面的共道,我们开始应该有这个概念。

以世间来说,你的行为是为公或为私?是不是处处代人着想?所以“意乐”有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动机——等起,你做这件事情动机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是为了佛法还是私情?《广论》上说做坏事(杀盗淫)的时候,有一个动机;现在我们修善,是不是也有动机?动机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真正主要的,要把握得住的是在动机上。学了《广论》对宗旨理念有个概念以后,眼前真正能够用的,是当我们皈依以后,正皈依的是法,而“业”是起始,业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意乐,意乐中最主要的是动机,想想我今天要做这件事,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可是我们都是为自己,不需要想,连做梦的时候也为自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自己的无明永远执着这个“我”。所以假定不刻意努力去想,可不可能真正产生“为人”的心?假定可能的话,那修学佛法就不用对治,烦恼也可以自然消失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一定要认清楚:要“为人”,要正对治“我”,平常必须认真思惟观察,并不是以为我懂得了,能讲得头头是道就是对了,如果不在生活实际事相上磨炼的话,这只是空洞的理论。以我来说,这个理论我早就会讲,可是平常却做不到,除非认真思惟,才有一点力量,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你们可以自己去体验。我们平常面对任何一件事,马上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而来做的?佛制定比丘早晨第一件事情摸摸头:“我头剃光了,头剃光表示我不是要世间的装饰,我是为了心灵的提升,所以挡掉世间。世间的根本在‘我’,把‘我’整个拿掉是二乘,所以要先转过来为别人。”早晨一起来策励的就是这件事情,诸位现在不是有善行记录吗?也是一样,早上起来自问:“我为什么要做善行?”先不必说是为了别人,至少我是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要“业”决定,业的真正重心在行,行的真正指导原则在知见,如果不以佛告诉我们的道理来做,一定随顺着无明,所以要刻意去对治。佛法告诉我们真正的对治是“无我”,“无我”的道理太深,但我们至少晓得先代别人想,所以儒家讲“仁”——推己及人,我不要的,不要给别人。我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很容易。能不能推己及人去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正从整体来想,去除自我中心的本位主义,心胸就扩大了。所以如果真正为别人的时候,烦恼自然会低,各位努力去想,就会知道。为什么真正为别人时,自己的烦恼自然会减轻?在意乐当中,动机跟烦恼有其次第,假定我们着重在烦恼上,已经颠倒了根本,所以即使做对了也是出纰漏的,如果把重心放在动机上面,那是顺的。这个原则很重要,实际上广论本来就讲这个道理。

有了动机还不够,还要“想”,“想”是我用种种方法去做,不管做坏事、做善事都要种种的方法。现在有了纯正的动机,接着便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正确的方法,所以得靠师法友,得学《广论》,把法真正用上,这才是正确的“想”。现在要做件善业,想说怎么样把它做好,所以一定离不开事相,而且单单事相还不够,还要做事情的动机、正确的方法,当有了这些以后,你不一定很认真去对治烦恼,但烦恼自然会大大地减低。想想: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依佛法利益广大的群众,是用佛法告诉我的正确方法去做,这样烦恼会炽盛吗?烦恼不能相对地降低吗?烦恼自然会减轻!

平常我们做所有事情都是一样,譬如:今天我去上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我有这个本事,加上老板需要,所以我提供这个本事,大家订契约,然后我尽心尽力去做,所以正做事情的时候,不会一天到晚想钱,而是全部精神把事情做好。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它不叫动机,叫“等起”,“等起”有个说明,经论上面讲,譬如牛奶当中加了有毒的东西,牛奶就有毒,吃了毒牛奶就会中毒;吃了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前面有什么因,下面就引发什么果。所以有了动机,正做的时候,有两方面;第一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二要照着正确的方法全部精神贯注去做。所以正做的时候,不必再去想别的,偶然想:“我为什么来?可以马虎吗?”倒是真正重要的。实际上,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积聚资粮,所以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动机好,做出来是善业;动机坏,做出来就是恶业。

有的人一做事情,全部精神就起来了,做得很好;有的人做事情一片涣散,提不起劲来,为什么?假定这个人因地当中做事情很认真,他这一世的等流果,碰到事情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集中;假定因地当中懈怠懒散养成习惯,这一世做事情就不能集中。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做事时就不会说“这件事情无关紧要”,而会很认真地去做。有正确的方法,接着以全部精神去做,这都是积聚资粮必不可少的原则。如果眼前马马虎虎做,实际上是害自己,养成习惯的话,将来的等流习气就是这样,真正想要集中精力就不行了,做事时这种不扎实的心理就会冒出来。“想”牵涉到广论整本的内涵,这个道理广论都讲过,可惜我们不能善巧把学过的东西在生活当中思惟观察。《广论》真正修行从“甲三——如何说闻二种相应正法”开始。第一个是“思惟闻法胜利”:假定我们动机是为了使佛法留在世间,是为了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那要不要正确的方法?要!要不要听闻?要!这不就是思惟闻法胜利的应用吗?能真正这样去想的话,进一步是“断器三过”的运用。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难沟通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覆器,因为我是我,要接受人家意见是非常难的。现在我们如果肯代人着想,那么接受人家的意见,会不会比较容易一点?各位不妨试试看。第二个,污器,虽没有覆起来,可是里面是杂染的,杂染的根本原因是为自己,如果你肯为别人的话,这个杂染会不会减轻?会!接下来,如果真的很积极去做,你学的东西自然不会忘记,就像世间学到可以赚大钱的本事,会很勤练,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所以即使我现在记性不好,但我很认真,这就渐渐除掉漏器之弊。

“甲三”告诉我们怎么去听、怎么去讲,讲、听以后要回向,我们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成了善行班很重要的事情。早晨起来,先皈依,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我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要造业,造业要把自私改为利人,这是不是跟我们善行班完全相应?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正确的方法,因为要照正确的方法,紧跟着“亲近善知识”自然而然就出现。如果你细想下去,这个动机是带头的,动机对了以后,需要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法的内涵,《广论》整个内涵都包括在里头。这是从道次第向前面推;然后不妨向后推,中士、上士。我自己在这件事的过程中,体验到非常高兴的、跟理论相应的一件事情:《广论》说我们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为利他,现在我虽然没有发菩提心,可是我平常想到“这件事情要代别人想”,所以虽然没有马上转过来,事实上是不是已经从自私慢慢开始改变了?如果是这样的改变,岂不是我们渐次应该走的?

发心代人着想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我自己有一种很实在的经验:以前有人来找我谈事情或问问题,除非我有所需求,才会高兴他跟我讲;再不然,他是大老板,有钱、有地位,他来找我,我很乐意;除了这个以外,人家来求我,我心里总是不大乐意,尤其是有人特别啰嗦,不管表面装得怎么好看,内心不能骗自己。自从我学了佛以后,渐渐心里就不太一样,“为什么老是只配自己胃口呢?我不是要为别人吗?他今天有所需要来找我,我能不能帮助他?”坦白说,我根本没办法帮人家,但至少有一点,他倒帮了我忙,因为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心里会烦,现在碰到,我觉得这不就是“持戒”吗?“戒”不在行相上做得好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前碰到这种境界,火气就来;今天他来,我心平气和,不但瞋心不见,而且很耐心地听,除了持戒,以前那种不耐烦的心情大大降低,“忍辱”已生。还有“布施”,布施并不一定是把东西给他,外面舍物,里面舍心,我这样去做,觉得“为他”的舍心提升,这些是不是在我们积聚资粮当中“精进”所需要的?所以同样这个道理,向前推可以推到“断器三过”,向后则是积聚资粮当中的

“发心”,以及发心后的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慢慢地做,福资粮有了之后,才谈得到定慧的资粮,定、慧本身还是去掉“我”,为别人。现在“我”这个根本虽然没有去掉,但习惯上面慢慢转过来了,当真的能够很认真地听他的时候,心里面很专注。所以仔细去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样东西具体而微,每样都在做,这些是不是都是《广论》上面讲的东西?《广论》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这样用的,它的确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我们必须认识。

没有人例外,潜在的力量推动我们要求快乐,而快乐、痛苦的根本,在正确的认知——智慧,或者是错误的无明,今天《广论》明白地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怎么把正确的认知取代以前的无明,做为行为指导的原则呢?法人事业的殊胜就在这上头,借着做这件事情,处处让我们提升。

在法人事业中,如果完全不知道理论,但信得过,做我这一部分,它就有功德;但假定我了解了,能从整体去考虑那又更好。所以中间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信,一个智。假定不了解,但是有信——我信得过佛,信得过师友,其他的眼前暂时不管,一心一意去做,由于信得过,我在这里努力做、积资粮,福资粮累积了,智慧慢慢地就提升。进一步,照我刚才讲的,第一件事情,要把动机扭转过来,早晨先想一想:“我为什么而来?”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即使是出家二众,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太强,不下真正的死功夫,不大容易做得到。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呢?暂时不管,至少现在我信得过,尽心尽力地希望我在法人事业当中能够利益更多的人,那时候,不要太执着自己的见解,多少放宽一些,就能做得好。

我们往往不能主动代别人想,陷在“我”的立场去做,即使为公家的事情,也是拿我们世俗的概念做,以至于会执持己见。眼前我们在善行班,或在法人事业中,有机会应该常常检点自己,然后去忏悔。虽然忏悔并不能很快拿得掉,可是这样经过长期观察以后,认知的力量会大大提升。当我们认识了以后,跟不认识之间的差别会很大很大,所以我们可以把恶的抑止,把善的提升,这个或者说净罪,或者说集资,都是功德,然后好好去回向,必能步步提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