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
记得在今年春夏之间,佛光山传授三坛罗汉期戒法时,我和他们讲了;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讲;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十无与;十有,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其实,;色即空,空即是色,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无和有只是一物的两面。
你们各位既然有心来参加;短期出家,就算结下出家的因缘,播下出家的种子,将来,身虽然没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应建立;十有的思想,作为修道、做人、处世、精进的目标。
佛教信众,是过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间为主,生活上是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穷尽,而欲望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如何让我们这颗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宽广,有的净化,有的满足?兹提出十点意见,说明如下: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王阳明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为吾人的真心,实在不易相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为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个人忙忙碌碌几十年,为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为了亲人眷属百般辛苦,为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为了功名利禄百般辛苦,却很少人为了自己的心去探个究竟,终于迷失在世间。
人,如果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应该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从变幻灵动的心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颗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们自己。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
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
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每个人的心,也各有好坏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无染,远离妄缘,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饱能饿、能苦能乐、能荣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尘埃,心随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识有无、不知进退、不能饱饿、不辨苦乐、不明荣辱,这个心就不好了。
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广,潜力无限,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觉得自己拥有这宇宙之心呢?
(一)包容是宇宙之心
佛,在我们的信仰心中;光,在我们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罗万象,在我们的包容心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佛光山在我们心中吗?过去,有人要上山出家,问我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出家不是交易,没有什么条件。但要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有僧伽的资格,我问他:
‘佛光山是谁的?’
有些人会说:‘佛光山是你星云的。’
这种分别你我的心识,是修行的阻碍。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远安住吗?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会厌离,;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你没有共识,没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吗?
佛光山是谁的?;佛光山是我们自己的!佛光山是我们佛光人的!佛陀教义在佛光山发扬,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传,诸佛菩萨在佛光山示现,十方善信在佛光山云集,你住在这里,出家修行在这里,你就会很欢喜。只要你心里有佛菩萨,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会觉得佛光山很可爱。家是你的,你觉得家很可爱;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心,你和他们没有隔阂;亲戚朋友与你同道,你们亲密和谐;国家社会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同参道友、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法侣,我能够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会去珍惜它、爱护它。
现在的人不好相处,常常糟蹋朋友、轻视伦理、浪费物质,就是他们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宽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人间纷纷扰扰由此生起。所以,我们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这个世界就会在人人包容、处处融合里变成净土。
(二)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现代社会讲究有爱心,爱心是有对待,有人我的分别。慈悲,是没有人我对待,没有亲疏分别的,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一样,给予慈悲。对亲爱的人有慈悲,对不相识的人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心,这就是;宇宙之心。
佛教里修行的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处处为人着想,时时包容一切众生,这就是宇宙的大心。
(三)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受辛苦劬劳,才使我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惭愧。今日有缘学佛,更应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脱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无忝所生。
世间若无师长,何能知礼达义?又怎能参学佛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中国有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法,等他学会了大乘法的真实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报众生恩,是更大的心: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营造、泥水匠砌筑,才有避风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了我们的身家,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
国家,是我们生存的依附,是我们子孙的保障,我们有力量要帮助生产,我们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设,我们有智能要贡献服务,我们有财力要尽义务,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报国家恩。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才会像失根的兰花一样,到处飘泊,受尽欺侮。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就要肥沃这一片土地。
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感恩的人生充满快乐,感恩的人是心怀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
(四)菩提是宇宙之心
对出家人来说,发心是很重要的。有心,无事不办,像时钟上了发条,船依舵而前进。;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无心,任何事都难以成就。
印度时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头顶一碗油,绕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洒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奇花异草,又安排了乐师吹奏美妙的音乐,美女翩翩轻歌曼舞,来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强猛,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目不斜视的顶着满满一碗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洒下一滴油。阿育王问他:
‘你在路上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艳丽的美女吗?’
‘禀大王,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生死一念,能够使人心无旁骛到这种地步,可见发菩提心的潜力有多大。
经上说:;菩提心如佛种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间;如净水,能洗濯一切的烦恼;如大地,能载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莲花,不染世间一切诸法;如良药,能医治一切烦恼,我们如果发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稳不动摇,乃至灭除一切火焰,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
人在世间,种种的忙碌,种种的应酬,到最后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调治好,没有认识清楚,还谈什么宇宙万有?谈什么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里,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张载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宽广无限的宇宙之心。
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
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
(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你能念众生苦,想到众生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的铁眼禅师到日本印的藏经。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铁眼藏经图书馆送的。铁眼禅师为了刻行《大藏经》,在中国化缘了十二年,走遍城乡,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募化得差不多了,刚刚预备刻印《大藏经》,中国却爆发了洪汛水灾,他立刻把辛苦募化十二年的钱捐献救灾,半生的理想和希望刹那成空。没有关系,众生苦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诸佛菩萨的头颅性命都能布施给众生,我们这一点点度众的心力算什么?
最近大陆发生洪涝,造成十几省千万同胞的水灾祸害,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流离饥饿,眼看他们挣扎在生死一发间,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忍心不救度呻吟苦难的同胞吗?中华佛光协会立刻发动赈灾,从台湾到澳洲、纽西兰,从美国、加拿大到香港,佛光人纷纷解囊救济,迅速募捐了五十余万美金分送灾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捐钱?因为:众生有苦!
过去,印光大师为了建道场,四处募化筹钱,每次筹到的钱都来不及用,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没有寺庙住,没有关系,他心中有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
(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之恩。
我为什么要办教育呢?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为什么老是苦苦的办教育?因为:过去人家办教育成就我,过去的老师教育了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应回报啊!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我才有因缘学佛得度,现在我怎么报师父的恩呢?我就多收徒弟,多多以众生慧命来报恩吧!
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很多人待我好啊!我穿的、吃的、用的,种种方便都是受惠于人。我在世间上处处享受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些我如何报答呢?对了!我只有;发心度众生。所以,你们大家想到父母有恩于你,师长有恩于你,你就发心度众吧!只要你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就有慈悲心去度众生。
(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人仰赖各种因缘结合,互相依赖而生存。多少人煮饭、行堂,我才有饭吃;多少人净堂、打扫,我才能享受清净的环境;多少人成就我参加短期出家,我才有机会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多少人栉风沐雨奔波筹备,才有今晚你我师徒的接心。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缘。各位要有虚心求道的心,要感念因缘和合,不要嫌这个师父不好,怨那个不高明,他们是可以不做的,但是,谁来引导我们?
在佛教里,常听人说:这个师父不好!那个师父不好!伟大的高僧大德们,难道统统是好师父调教出来的吗?他们的师父大多也是凡夫僧啊!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拿这次短期出家来说,一个修行讯息把大家引进佛光山,善根人修菩萨,利根人修福慧,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事了。天堂地狱,都是你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的真理──因缘。假如我们懂得因缘,就应当广结善缘。怎么样广结善缘呢?要广度众生!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要出家,要学道,要到深山里闭关,要一个清净地方坐禅,除了自己,不要有别人,不要烦扰,不要复杂,只要清修。这种方式,我深深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为了你要出家修道,常住大众多少的奔忙,父母师长多少的辛苦,十方信徒多少的供养,才满足你的欲望,成就你的清修。好了!你得道了,你了生脱死,你逍遥自在的清净安住,把我们留在烦恼红尘里挣扎、受苦,你何其残忍?这样的人是不会得道的,佛经上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净土,孤因孤缘,怎么能成佛道?
度生的因缘没有培养,就妄想成道,妄想了生死,这是没有因果观念。因果,要结缘啊!
(四)念无我是度众之慈
世间多少因缘成就你、帮助你,你才有;我的存在。我们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苦求、强求,应想到大众:我是大众中的一个,没有大众就没有我的存在;要从;无我之中,想到别人,想到大众。你如果能;无我,就能生起人我一体的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生不起来?因为你有分别识作祟。把你我的立场融合、消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换你心为我心,你会不会慈悲?你会不会逼害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苦。佛教基本教理;四圣谛--苦、集、灭、道,可以说是一部藏经的精神。我们现实的人生,是苦集相成相残。苦从 哪里来?从因,从集,从苦集的因果关系来。你要超脱这种苦集关系,必需修学出世法,也就是出家修道,证集灭,这是出世的因果。修道为因,证涅槃集灭为果,是小乘原始佛教思想。
过去,有一个沙弥跟着师父赶路,这个师父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沙弥揹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得气喘吁吁的,想到众生沉沦苦海,心里非常哀悯,不觉发了广度众生的心。阿罗汉师父感应到了,立刻停步,回过头来亲切的说:
‘徒弟,我替你背包袱,你走前面吧!’
小沙弥吃了一惊,不敢僭越,问:
‘师父,为什么要这样?’
阿罗汉师父拍拍沙弥,笑着赞许他:
‘你刚才广度众生的慈悲心很强,师父惭愧不如你呀!’
沙弥拗不过师父,只好交卸了包袱,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个水塘的时候,发现很多蚂蚁被冲到水里,浮浮沉沉的挣扎,沙弥忍不住想:哎呀!这么多蚂蚁,要一一救起多么困难!世间众生千千万,哪里有办法一一救度?太难了!太难了。他正在怀想时,冷不防阿罗汉师父把包袱朝他肩上一挂,手一挥:
‘呔!你这假慈悲人,到后面去!’
人,要有度生的慈悲和愿心,才真正受人尊敬。大家应该培养广大的慈心愿力,无我相,无人相,无分别相,不断的以;念众生苦,念众生恩,念因缘,念无我来激发自己度众的佛心。
三.有弘法之勇
弘法要勇敢。出家人宣扬佛法,要无所畏惧退缩。
什么是弘法?佛经上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为人解说,即大功德,做好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就是弘法,就是功德。
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我们可以用口宣讲佛法,用文字传布佛法,用种种活动表现佛法,透过印经、建寺、办事业来弘扬佛法。
弘法,没有四大皆空的勇敢,是行不通的。比方说:到监狱弘法,有的人不敢走进黑漆漆的监狱,害怕恶形恶状的囚犯,没有勇气,怎么走进监狱?到军中布教,有的人一见枪械武器就发抖,害怕全副武装的军士,怎么弘法?到穷乡僻壤弘法,需不需要无惧蛇蚁蚊兽的勇气?到异国边陲弘法,需不需要忍苦耐寒的勇气?
过去,我是用文字弘法,写了几本书,有人说我:
‘一整天到晚耍笔杆子,不做事,真会偷懒。’
我就办佛学院,上课教书来弘扬佛法。有人看我终日与粉笔灰为伍,又说我:
‘这个大和尚只会耍嘴皮子,改作业,真会享受。’
哎啊!教书也不行?好!我就巡回讲经、开山建寺:演讲、砌墙、糊水泥、煮菜、搬石砍柴日夜奔波,废寝忘食,艰艰苦苦把一双手掌折磨得粗皮厚茧了,他又说:
‘只会讲经、建寺,有什么了不起?英文都不会说!’
我不会英文,可是三十年来我走遍了世界多少国家?宣讲了多少经典?兴办了多少法会?我有没有把佛法带到世界各地,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弘法要勇敢,要能行能忍,肯冒险犯难。
如何具备弘法之勇呢?
(一)不怕艰难是弘法之勇
要弘法,就不能怕艰难;越艰难的困境,越能显出法的可贵。历史上的佛教盛世,若无高僧们的克难精神,佛法何能得以弘扬?最初《涅槃经》未传至中国时,道生大师倡导;一阐提能成佛,就被当时的人激烈抨击,将他逐出建业。他由北方被驱赶到南方的虎丘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相传他对石头说法,使石头为之点头。后来,《涅槃经》传入南京,才证明了道生的见解正确。;一阐提成佛之说,经过道生大师的艰难力争,才得以水落石出。
中国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从龟兹来到中国,本是为弘扬圣教而来,却被逼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引起当时很多的谣言与批评。罗什为了译经弘法,不辞耻辱,后以;吞针示众人,取莲花而不取污泥。圆寂之时,舌头焚烧不坏,证实他的说法无误。他所译的经典,对大乘佛教贡献很大,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发展,他忍辱负重的弘法精神,真是令人称叹!
(二)不畏迫害是弘法之勇
佛教的兴衰,总是依随着帝王及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的四次大法难,有多少的祖师大德殉道,又经过多少祖师的弘扬才得以复兴。像日本的亲鸾上人、日莲上人,为了宣传本宗教义,不断为异教徒追杀、迫害、毁谤。今天净土真宗、日莲宗绵衍为独立的正式宗派,实在是这两位上人的功劳。
东晋时,太尉桓玄压迫佛教,认为佛教应隶属于国王权力之下。慧远大师本着佛教徒的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力争佛法之尊严,丝毫不让步。这种引颈待戮的勇气,终使僧众免于礼拜帝王之危机。
民国三十九年的台湾,是基督教的天下,一般人都不敢自称佛教徒。伟大的煮云法师,竟然公开在公共场所、公园、台南体育场讲说<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甘冒最高当局的忌讳。有人忧心忡忡的劝告他:
‘煮云法师,你不怕蒋夫人逮捕你,杀你的头呀?’
煮云法师手捻念珠,平平静静的说:
‘断头是以后的事,现在先让我把佛法讲完!’
勇敢啊!现代僧伽谁有他这种不畏权势、不惧迫害的大无畏精神呢?
(三)不拒繁忙是弘法之勇
有人出家修行,就是要清修、闭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清净。他怕忙,怕信徒多,怕烦恼事。有人说:佛光山太忙了,没有修行。我不知道他们的修行定义是什么?如果只有打坐、念佛、闭关才是修行,那么,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间,讲经三百余会,他日夜奔忙,他也没有修行罗?
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会忘掉烦恼啦!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我发现玄奘大师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译经,要润稿,要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还要为王宫贵族讲经、消灾、诵念,他也很忙呀!他身为国师,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又如何护持佛教,如何能以国家力量支持佛教译经事业呢?
年轻的学佛人哪里!你们不要怕忙。你们要在忙碌中去奉献,在忙碌中普渡众生,从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无限法乐;忙,有多少的成长;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实。希望大家要为教忙,为众生忙,为自己忙,为千秋万世的昌隆佛法去忙!
(四)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
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我个人弘法三、四十年,获得名声不少,名气大的烦恼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献佛光山的善财虽然多,佛光山为兴教利生而揹负的债务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几位长老到处弘法,以恭敬心对待十方大德,却还有人嫌我们不恭敬他。虽然不能让天下人尽满意,但我敢说:
‘名关、利关、恭敬关,通通与我无关!’
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众生,出家人的义务本来就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无人问津也要弘法,我们要继承如来家业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
‘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师大声说:
‘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
四.有修道之恒
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你发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发忽失,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真正发心修道,;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励不变心,这才是修道的恒心。
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厌倦。六祖慧能大师,为了等待佛法因缘,隐身猎人队伍十六年,日日面对猎杀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长。南阳慧忠国师三十年不离寮房,南泉普愿禅师四十年不出寺院,他们的心胸充满菩提,脑海只有般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三、四十年如一日,这种恒心了不起啊!
有些年轻人一入佛门,就希望证悟涅槃、了生脱死,佛法又不是变魔术,哪里能拉丝巾、飞鸽子的唬人?学电脑,学驾驶,几个月就学会了。学佛,是学心地法门,学生命意义,是找心,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何能轻易找到呢?一年生树木,可以当柴火烧;三年的树木,可以做棍棒使用;十年挺立的树木,可以做桌椅、板凳的材质;百年大树,才能做不朽的栋梁。我们在人间修道,要养深积厚,要为千古性命深深扎根,做佛教的栋梁!
我们如何有修道之恒呢?
(一)对三宝有信心,是修道之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们进入佛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要相信:;佛是生命的智者,能导引我们离垢断苦,提升自性中的佛性,谛观人生真理。我们要相信;法,通透人生的真理,可以度脱无明烦恼,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要相信;僧,是我们的亲教师,是我们人生的导航。
我们修道,要相信三宝的慈悲和智能,从信仰中学佛的行仪,来健全自己;从信仰中学佛的心力,去度脱自己。净土法门的弥陀愿力,就是要我们相信念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相信弥陀的发愿真实不虚。大家来到佛光山,不知道有没有从短期出家的生活中,闻到佛的讯息,体会到法的智能,感受到僧的慈悲?信心如手,能使我们获得无限智能;没有信心,如同无手之人,入宝山也徒然空手而回了。
(二)对修持有道心,是修道之恒
佛门中真正的修行,是要发大心,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要对自己的修持有道心,才能成就法身。《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等正觉,我最初入门所发的道心,能够持之以恒,便能成就正等正觉。常不轻菩萨所修法门:;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能成佛,虽然被路人投石、鞭打、厉骂,也不变初心,终于成就忍辱菩提。东晋的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修持般舟三昧,三十年不出庐山一步,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也是靠坚忍不移的心力。
藏传密教里,要当;格西,也要三十年的时间,就是DL喇嘛,也不容易完成这个学位啊!要学密法,没有十年显教基础修;四加行(十万次供养,持咒十万遍,观想十万个,五体投地大礼拜十万拜),又如何能得法呢?饭没有煮熟,不要妄自掀开;蛋没有孵够,不要随便一啄。学打坐也好,学讲经也好,持咒修持也好,苦行服务也好,只要你有道心,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急于想出头,也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专心修持,只要有精进的道心,;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念兹在兹,必有成就。
(三)对众生有悲心,是修道之恒
我们学佛,不是为名利而来,也不是逃避社会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为解除烦恼,为求快乐,为求解脱而来。自己要解脱痛苦,众生也希望消除灾难。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贪瞋痴心病;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大家来学佛,要为广度众生而来。
学佛的心态,不能像一般的哲学家,只在文字、理论上分析,空口夸谈;或像一般历史学者,只在典籍史料上考据求证,大作统计文章。这些都脱离了佛法的本义。佛法重视众生的实际生活,重视解除众生的痛苦,并非一般的谈玄说妙。所以,学佛的人,对众生痛苦要有悲心去救度,要有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他为了救度地狱众生,何尝休息、厌倦过?常常帮助大家消灾延寿的药师如来,不也为度众生而广发十二大愿吗?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弥陀的四十八大愿,又何曾中止过?他们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不忍众生苦,才在娑婆世间不停地奔波呀!你发了广度众生的悲心,在佛道上就不会轻易退却,因为你不忍心众生六道轮回的痛苦啊!
(四)对佛教有热心,是修道之恒
要佛教复兴,要弘法利生,要净化社会,必须佛教徒对佛教事业热心参与。目前政府一再提倡寺院兴办公益事业,就是因为从宗教的立场提升社会道德,效益很大。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济世,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建立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福利事业。
一个佛教信徒,不管是拓展学术、护持文教、宣讲经义、社会服务,佛光人都要以四句偈语,作为日常修持的目标: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我们要热心佛教事业,多多结缘,多多奉献,从结缘中获得快乐,从奉献中获得满足,这是悟觉的修持,这是成佛的资粮,我们能够安住在佛心佛境里,还怕不能修成佛道吗?
五.有正觉之慧
智能,每个人都有一些。如果智能不正派,就会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是一般的世俗之见,世智辩聪;有时甚至堕入邪魔外道,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智能,而是没有正觉的智能。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为;佛陀?因为他是;觉者啊!觉,觉悟了;觉,要大觉。佛陀就是;大觉世尊。我们凡夫是;不觉;二乘的声闻有;正觉,但不能;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但不能;无上正等正觉;唯有佛才能;无上正等正觉,才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属于;净觉,清净的觉悟;属于;满觉,大圆满觉。这是指佛陀的福德、智能圆满,自觉觉他,都是般若的慧觉。
什么是正觉之慧呢?
(一)四依止是正觉之慧
所谓;四依止,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止是佛陀临涅槃时,交代佛弟子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要依佛所说的正法而行事,不要依靠他人。凡人有生老病死,有祸福无常,所以不应随人。
依义不依语:要依佛法的意义,不依赖空洞的语言;要了解义理,不要执着语言。好像人以手指头指月,手指不等于明月;以文字解说真理佛法,文字并不等于真理本身。
依智不依识:智,能筹量、分别善恶,即理性。识:常求欢乐,是对世间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依般若智能作人生行为的模范,而不依顺一般世俗的知见看法。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方便假说,好像世间的一般道理。了义是真实说,是诸法实相的般若智能,第一义谛的真理。我们要依持究竟宇宙的真理,不盲从方便之邪说。
如果我们能以;四依止作学佛之方针,就能拥有正觉之慧。
(二)四念住是正觉之慧
四念住,又称为四念处,是把我们的心系念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个法门上,从不净、苦、无常、无我中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常会为肉身而计较,要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不断为苦空无常的肉躯打扮、劳苦。观身不净,就是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种种不净,种种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永恒的慧命。
观受是苦,让我们了解世间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不明事理)造作,是自作孽的痛苦。苦海无边,我们要自求多福利益他人。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如猿猴跳跃,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初生善意,后念又起傲慢,不知小心庇护,任由心念在烦恼的五欲爱河中翻滚浮沉,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
我们的思想观念常常执持;有我:我的东西,我的朋友,我的看法因为有我执,痛苦就接踵而至。世间万法变化无常,人也有生命、青春的囿限,如果不能放下;我,就不能脱离;束缚而自在。所以,要观;诸法无我。
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看透人生,我们的身心就能获得正觉之慧而清净自在。
(三)三法印是正觉之慧
三法印,是佛陀从生老病死诸苦的逼迫中,为追求安身立命的清净境界,而体悟出来的真理。法印,是印信、印可、证明的意思。;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句真理,凡符合三法印的原则,便是佛的正法。
从时间上看,一切现象界中任何物质,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中,不停地变化着,不停地成、住、坏、空。人有生必有死,有少年必终有老年,有盛必有衰,有功名必有烦恼,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世上哪里有永远青春的人?哪里有永远不死的生命?哪里有永远不毁坏的事物?哪里儿有不凋的青山绿水,这就是;诸行无常。
从空间上看,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有所造作)、无为法(永恒不变而存在),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无我,是没有主宰、无从操控的意思。由五蕴和合的身体,因为无我,所以无法主宰身体不病、不老、不死。东西没有自主权,随时会变坏。一切财富、名利、感情,都不能永恒存在。万法包括人、事物、有情、无情,由因缘聚而生,由因缘灭而散。能了解世间诸法无我的道理,而将身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出世间法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就是;诸法无我。
涅槃,就是解脱,没有烦恼,是身心自在的境界。它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是证悟者所达到的境界。涅槃寂静,并非死后才证涅槃。佛陀成道时,就已证得涅槃解脱的境界;祖师大德们,在生前就已涅槃,以证得的智能去弘法度众。如:六祖惠能、马祖道一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是无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由于菩萨们的悲智双运,恒以无住涅槃的智能,常化众生永不休息。
(四)四圣谛是正觉之慧
四圣谛,乃佛陀住世时,对弟子所说的基本教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清净关系。
苦谛: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生、老、病、死,都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父母生养我的肉体,何来人生?何来苦痛?所以,生苦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表现。有生必有老,必有病,必有死,种种五蕴炽盛苦相续而生。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都点出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真相,真是充满苦恼不安。
集谛,说明苦的原因,引起烦恼的根源,及渴爱的真相,就是贪、瞋、痴的烦恼。人们常常贪恋某人某物,瞋恼他人的得意成功,痴迷于人或诸法的真相。这也是人与人间,依他缘所起的现相。
道谛,提出了制止贪、瞋、痴的种种方法。一般是指八正道:
正见:正确知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如:相信有业有报,有因有果,有凡夫有圣人。
正语:教我们说正当的言语,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
正思惟:正确的思想,使心念归于正道上。
正业:正当的行为,不做坏人之勾当。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不作害人、杀生、赌博的种种恶行职业。
正精进:勤修正法不退转。如念佛、助人、服务、结缘。
正念:正当的意念。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
正定:清净的禅定。指清静不乱的理智、定力。
灭谛,则是透过八正道的修持,灭却种种烦恼,达到安稳、解脱、清净的涅槃境界。
上面所说的四依止、四念住、三法印、四圣谛,都是通往正觉智能的道路,;列祖传持只此心,洞然无古亦无今,依此修行,可以得解脱,可以获智能,可以成菩提,可以入涅槃。希望大家能从这四条大道中,学得一些正觉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佛门里面,有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之成为僧众,不是因为能力、学问不同,主要是有;出世的性格。在家信徒没有出世的思想,只要有入世的信心,求入世的道德就可以了。所以,佛教有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个层次,就好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五个阶段,各有精进的深浅一样。
五乘佛法中,人、天属于入世的思想,如中国儒家可看成人乘之佛教,基督教提倡;升天、;博爱,可归为天乘佛教。而道家讲;无为、修性,是类似声闻、缘觉的佛教。各个宗教,虽不同于佛教的人、天、声闻、缘觉层次,但佛教与他们最大的差别,是:菩萨道的思想。菩萨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声闻缘觉的出世思想;而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把入世出世统一调和起来。具有这种入世、出世的思想,就是大乘菩萨道。
出世,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对世间的一切,不贪不求,不计较执着。出家,不但要有出世的性格,更要有大众的性格、社会的性格,把佛法带进迷昧人间,而不是孤悬自己,隔绝自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不舍世间苦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清净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求众乐乐,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也就是大众化、社会化的出世性格。
过去,大迦叶具有头陀行的出家性格,目犍连、舍利弗具有真理的出家性格;近代的弘一大师,出家后全体放下,住处不嫌污秽,食物不择碱淡,任何五浊十恶的环境,他都能超脱,都能自在,都视同净土,这就是出世的性格。
出世的性格是什么呢?
(一)对感情不执不舍,是出世之性
感情,不要执着,也不要无情;不要多,也不要少。
我们在世间修道,早起早课习惯就好,素斋素食习惯就好,少衣少钱习惯就好,受苦受累习惯就好,一点都不介意,一切可以随缘。最难调伏的是什么?是感情!
众生,是有情众生,因爱而有生命,很难勘破情爱。所以,佛法里面,要把感情升华成为慈悲。爱,是贪求的、占有的、自私的,一切烦恼罣碍、颠倒梦想都会出现,出家人要把私爱升华为慈悲。《维摩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间乐,我们要有佛法的清净快乐,不一定要世俗的刺激快乐。憨山大师有诗云:;百年世事空花里,一生身心水月间,没有佛法的快乐,看不破空花水月,就会计较、贪求执着世俗的快乐。有些修道人堕落,做了半途的逃兵,就是没有法乐,没有佛法的体验。
爱道,喜欢佛法,喜欢常住,喜欢事业,爱佛教,爱众生,把爱开展来,不只爱一个人,更爱世间众生。最近有一位很美丽的小姐上山出家,很多人歎息,劝阻说:
‘你这么美丽的人才,出家好可惜哦!为什么不肯嫁人呢?’
‘嫁给一个人,太可惜了!’她说:‘我珍惜自己,所以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大众!
舍弃一人之小爱,成就亿万人之大爱,这是多么聪明!
有人为情爱所苦,有人将情爱升华,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慈悲不容易:有相的慈悲,心中有人,心中有事,都不能解脱;无相的慈悲,天清地净,才是出世的性格。我退位以后,弘法的担子加重了,心境却渐渐空轻了,虽然是千万人跟随在我身边,我心中没有人,心中没有事。大家都说我;忙、忙、忙、忙,偶而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我会觉得心有余力不足;平常时候,我是个空无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也不知道什么是来,什么是去。偶而坐着看书,忽然想到:;哎呀!我现在 哪里?佛光山?西来寺?澳洲?香港?我现在是在哪里呀?有时实在连自己都忘了,要经过一个动作,或者放下书,或者环顾左右稍作思考,那个分别心才会出来:;哦!我现在,才慢慢把我带回人间来!所以,什么叫;解脱?像我修学佛法,身心都在佛法里,一切苦乐、得失、有无、来去,都不计较,对感情不去执着,也没有舍离,这就是出世的性格。
(二)对五欲不拒不贪,是出世之性
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人说是;地狱五条根,太可怕了!一般人贪恋五欲,沉沦五欲漩涡里,无法自拔,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固然可怜;有些修道人排斥五欲,不要钱,不要名,不要吃,不要睡,什么都不要,;不要!不要!,也是一种执着。这就像刀锋犀利,可以用来割草砍柴,也可以用来杀生害命,全看你如何运用。贪恋财色名食睡当然不好,可是,适当的财色名食睡,可以长养我们修道呀!对于五欲,最好不贪也不拒。
金钱能带来烦恼,也能成为资粮,成为净财,为什么不要呢?你可以拿它去救灾、捐奖学金、济助贫苦、助印经书,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善财,要不拒不贪。
什么是;色呢?比方说:住在高楼华厦里,又舒适又美观,是一个色相;人长得庄严,长得标致,也是色相;佛祖要金装,要三十二相示现,也没有什么不好。修道人不一定要衣衫褴褛,一付邋遢相,不一定非穿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饮食,才叫做;修道。修道成佛,都在心心念念上,;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就像用拳头打你一拳,你可以到警察局告我;用拳头替你搥背,;哎哟,好舒服!再用力一点,上面一点,旁边一点。同样一个拳头,为什么你要告状,他却称谢不止呢?;法非善恶,善恶是法,看你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善的地方就是善,用在恶的地方就是恶。色相也一样,不拒不贪,用得其法,色相也是助道的因缘。
名誉,不好吗?现在佛教里面,有人刻意分别;高僧;名僧,高僧清高,名僧有名望而已,这是不合现代弘法环境的观念。现在的僧伽要入世,要度众,需要吸引力、号召力,只要心中无名,名声只为弘法用,也没有什么不好。千百年来,最有名的名僧就是释迦牟尼佛,大家念他的名,依他的名修行,他有名、出名,以一名而普渡众生,有什么不好?
你能不吃饭吗?你能不睡觉吗?饮食不调,健康不良,你怎么弘法?四肢困倦,睡眠不足,你怎么精进?只要不暴饮暴食,不贪睡贪懒,适当的食,如法的睡,没有什么不好啊!
对五欲不贪不拒,也是出世应有的性格。
(三)对世间不厌不求,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厌恶世间,一心只想逃避世间,巴不得深山幽谷里有个米仓饭库,好让他一生一世遁隐修行,做个小乘自了汉。现在佛门里,有一个错误的现象:二十岁的年轻人出家学佛了,你问他为什么学佛?他说:
‘我要了生脱死!’
十几岁就落发出家的小沙弥,你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也圆睁着天真的眼睛说:
‘我要念佛,要赶快了生脱死!’
我觉得很悲哀,这不是现代沙门的正常态度。才生下来没多久,就忙忙想死,实在好愚痴!;生还没有安顿好,求;死有什么意义?父母生养你、师长教导你,朋友温渥你,社会栽培你,你都不回馈、不报恩?春暖春寒,秋风秋雨,依季节而更替;《金刚》《圆觉》,《维摩》《法华》,经解各有深浅;世间上,无论什么法、什么道,都是有程序的。我们出家,要先了生后脱死,先入世后出世。出世,出厌离心,发出离心,不是逃避世间,只是不求世俗名利,不在世间执着贪求,以清净无染之身心修行。
(四)对生死不怕不离,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害怕死亡,离弃生活,这就是不了解生死。
佛门中,好谈;了生脱死,什么叫;了生脱死?谁;了生脱死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了生脱死!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虽已断除三界之生死,不也一样要说法度众吗?我们的;了生脱死,一是精神上的清净无染,一是形躯上的无畏生死。生生死死,都不在我们心中,都不怕不离,才是了生脱死。
最近,在偶然的机会下,我忽然对;了生脱死有另一种了解──台北有一位信仰多年的信徒去世了,为了回馈他的护持,我带领许多法师到殡仪馆替他诵经。回到普门寺后,我就挂念这群刚出家的弟子会多心:
‘师父,您出家了,还不是跑到殡仪馆替人诵经、做经忏?’
我就集合大家,说明:
‘我们刚才到殡仪馆做了一场佛事回来,我们是做什么?请想一想:他的家人、亲友在悲恸中看到我们,像看到救星;我们诵一场经,抚慰了他们的哀伤,让他们无限感激,我们这是;了生啊!亡者虽死,未必安心,会希望家人节哀,希望自己往生净土。我们替他超度,解决了死的问题,这不是;脱死吗?我们发心抚慰生者、利益亡者,这不是做经忏,这是做;了生脱死的事业啊!’
各位来到这里,;短期出家本身就已经了生脱死了 。十天的修道日子里,你们有挂念金钱财利吗?有忧虑工作职业吗?有世俗烦恼吗?有贪欲炽燃吗?你们心地清净,通通不想人间是非了,通通不管生活问题了,这不是;了生吗?学道完成以后,你们对人生有新的观念、新的方向,不再醉生梦死,就更没有什么好顾虑害怕了,这不就;脱死了吗?
;了生脱死不是以后的事,当下、现在就能;了生脱死!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了生死解脱之道,叫做;涅槃,就是;了生脱死。现在很多人说什么;人死了就称为涅槃,连自杀的人也是涅槃,枪毙的人也涅槃,这太侮辱;涅槃了。;涅槃,是新生命的开始,不是旧生命的结束啊!生与死,有何可怕?有何可惧?
对于生死,要不怕不离,看透,放下,才是出世的性格。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心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不要人天福报,不要声闻缘觉菩萨,我只要依最上乘佛法发心,愿与天下苦难众生同生死,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佛光人的理想,也是我们学佛修道的目标,期望大家依此发愿,共同努力。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