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为大众说法。众弟子当中有一位长老比丘,竟然在佛陀说法的时候,将脚伸得长长地睡着了。另一位年仅八岁、名叫修摩那的沙弥,则在离世尊不远的地方端身正坐,专注听法。
世尊远远地看见这位舒脚而眠的老比丘,又看见一旁端坐听法、静心思惟的沙弥,说了一首偈子:
‘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
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
我今为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世尊问弟子们:‘你们有没有看见那位舒脚安睡的比丘?’大众回答:‘是的,我们都看到了。’
世尊告诉大众:‘这位比丘在过去五百世中都投生为龙,今生虽然投生为人,但由于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命终之后,将再度堕为龙身。’
世尊再问:‘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在附近端坐听法,并专心思惟法义的八岁沙弥?’众人回答:‘是的,世尊,我们都看到了。’
世尊开示大众:‘这位沙弥将在七日之后得四神足,了悟四谛的道理,善修四正勤,并能于四禅境界中得到安详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三宝十分恭敬。诸位比丘,你们要谨记在心,不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恭敬三宝。’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
省思
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是否在学佛之后,就对‘听闻佛法’等闲视之,忘记了过去初闻佛法、初遇善知识时,心中的那份法喜与感动?
故事中的长老比丘和年幼沙弥,并非因为闻道先后而有凡圣之分,却因为对三宝的恭敬程度不同而有果报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反省检讨,是否因为随顺习气而忽视了该有的恭敬心;是否经常因为觉得麻烦,而省略了应有的礼仪?
之所以应该恭敬三宝,是因为若无三宝利乐有情,众生将长久沉沦于六道之中,不得出离。由佛出世而有正法,长劫轮回六道的众生因僧众传佛心灯而能听经闻法,更因依法修行而得离苦得乐。虔诚礼敬三宝,不但是出自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也能让佛法深植心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