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存亡的关头
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与修养
迅速地躲避当下的苦楚
并趋向于就近的安乐处
这是生物性的本能
做出复杂的操作
舍弃眼前的安逸
这些堪称违反生物本能的行为
背后的支撑因缘
往往是长期专业的训练
高度的职业操守
以及过于常人的价值抉择
5月14日,川航又一次火了。从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突发事故:驾驶室挡风玻璃碎裂脱落,机长等驾驶人员瞬间暴露在高空之中。
当时飞机所在海拔高达9800米(约32000英尺)。高速!缺氧!低温!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在一分钟内获得有效保护,就会失去反应意识。
这意味着一分钟内机长如果无法完成自救,整架飞机两百多人均将丧生!
有记者问当事机长,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操作,是什么感受?
机长打了个比方,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把手伸到车窗外,是什么感受?又能完成什么动作?
而此时,驾驶舱的人们面临的环境,比上述情景又要严重多少倍!
脱落的挡风玻璃正下方的副机长半个人都被吸出在空中,在安全带的保护下才没有直接飞出空中。
机长也好不到哪里去,高速气流让眼睛难以睁开,剧烈的噪音使听觉完全失灵,无法使用对话的形式与地面交流,零下四十度的低温空气毫不留情地抽打在机长只穿着短袖衬衫的手上……
而在这样的痛苦与危急关头,机长坚毅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带上了氧气面罩,并按规定根据经验完成了迫降。最后挽救了航班所有乘客。
情况的紧急相信大家可以想象。我们对机长的心理素质、专业素养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机长是军人出身,身心都曾得到充分的训练。因此在这危难关头,反应迅速而正确。
川航3u8633机组
规范与严格,不仅仅是军人的标签,也是僧人们的标签。
僧人对于戒律和愿力的坚持,是令人感佩的。而在面对危急存亡的关头,历史上也曾有无数的高僧大德,以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践行了菩萨的本怀。
同样是救人的故事,川航机长让人感佩的是他的专业与尽责,而下面的这个故事,则不禁让人感到悲壮了。
常愍法师是唐代高僧,出家后志求净土,称念弥陀,广积资粮。他发愿要到印度求法,并以此功德,回向极乐。
幸运的是,常愍法师获得了机会,从广州乘商船出发。
不幸的是,这一次出海,遇上了风浪,而救生的小船,位置不够所有乘客搭乘。
不幸中的幸运是,商船的船主敬信三宝,便在小船上为常愍法师留出位置,希望法师能上船避险。
生死关头,不容多想。命悬一线之际,有人伸出援手,一般人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上船。然而常愍法师却说:“这小船让别人去吧,舍弃自身利益,以令他人得到救济,这才是菩萨行。”
于是法师将宝贵难得的活命机会给了其他人,自己则在念佛声中没入水中。舍报时世寿五十余岁,有一个随行的弟子,也与法师一起在念佛声中沉入水中。
不需要别的什么理由,只因为我是菩萨道行者,这是菩萨行该做的事,因此我就去做。这是常愍法师以自己的身命谱写的赞歌。
高僧大德们对于众生的关怀,有时候并非体现在单纯对众生身命的护持上,而体现在对众生法身慧命的关怀中。
法显大师是东晋高僧,是第一位西行印度求取佛法的高僧。当时,佛法虽已传入中国并广受瞩目,但是在律典方面极为缺失。佛法以戒定慧三学为学修之途,三学又以戒为基。律典的缺失,让法显大师感到有必要主动求取佛法。
爬雪山,过沙漠,历经波折,大师终于如愿求得律典,并在天竺学习佛法。
在天竺学习佛法,这是多么让当时佛子向往的事情!看到当地僧团威仪严整,戒律精严,学修便利,同行的僧人又怎么愿意离开?
但法显大师不然。他不会忘记,此行并非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便于学修的地方;此行并非为了自己快速解脱;此行,是为了让远在中土的佛子,也能有机会接触到纯正的佛法,完善的戒律。
于是大师跟随一众商人,沿海路回国。
不料途中遇到恶风,大船漏水,船上的商人顿时陷入恐慌。原本在大船之后,有小船以绳索相连,小船承载了一些人后,便有人担心登上小船的人过多,砍断了绳索。大师携带着众多经书、佛像等法宝,原就不便登上小船,因此留在了大船上。
为了避免大船水满沉没,商人们开始将船上粗重的物品扔入水中,以减轻船的负重。法显大师的很多随身物品也被扔到了水里。此时人们争相扔东西,只想着如何保得性命,而大师心心念念只是保护经书佛像。
他在心中默默向观音菩萨祈求:哪怕我自身身命不保,也不要紧,但这些法宝,关乎故乡佛子们的修行,希望菩萨大显神威,能让这些法宝完好回到国内呀!
精诚所至,船只不久便遇到了岛屿,得以停靠修复。而法宝在大师的竭力护持之下,终于完好带回了中国。
危急来临之时,平时的修养显露无余。
很难想象,如果法显大师、常愍法师及其弟子平时不是时常串习菩萨精神,时常忆念三宝,又哪能有这么清晰明确而果决的价值判断?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判断,又岂能在这种时刻毅然舍弃自身?
所谓的修养,关键其实也就是对善法的“修习,多修习”吧。正如《普贤菩萨行愿品》长行中反复提到的,对善法要“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法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上在我们面临危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展现的都是平时最习于流露的一面。
佛陀将这比喻为一棵不断向东生长的树,在被砍倒时,一定是向着东边倒下。
当善法的力量,经由反复的串习,浸润在一个人生命的深处时,才可能在任何情境下,都不至于忘失。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