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起信论疏全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17:45:17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是以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

《记》是以二字。结指之词。动静等三对。说有通别。通则不出真如生灭两义。谓动俗生死。即生灭。余皆真如。别则动静约喻。真俗约谛。生死涅槃约染净。此诸二法。本不相是。法相迢然。今以一性通之。令动静无别。真俗不殊。染净同体一无所异。良以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故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风相水相。不相舍离。又经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又大集云。生死涅槃。二界平等。即是佛界。此中交彻双融夷齐一贯等。正显前二法不二之语。彻。通。融。和。夷。平。齐。等。贯。通也。对文可见。然上四门。旨趣微妙。初则标本以彰末。使万有星罗于义天。后则摄末以归本。俾群象泯同于性海。乍舒乍卷。或存或亡。法乃同时。义无前后。由是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圆实之旨。在此显焉。问。初叙一心。后辨二门不二。亦即一心。初后何别。答。初之一心。心当能起。后之一心。心当所归。虽前后体同。且始终义异。以本是一心。离名绝相。由其迷悟。万法随生。生法本空。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由是论依法说。疏约论明。次第四门。故无所越。一论之旨。其在兹焉。

△二明造因由。(二)初反显。二正明 初反显。

但以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

《记》反显者。欲显菩萨造论。先明不假论时。如来在世。即时胜缘胜。根熟易调。即根胜行胜。谓牟尼释尊。成道巳来。未涅槃时。法化流行。圣贤辅赞。人根成熟。性行调柔。非一佛所。种诸善根。于无量劫。久植德本。一禀下。明根行胜相。不须再闻。故言一。承顺圣旨。故云禀。尊言者。八音四辨。金口亲宣故。闻而获益。逮无生忍。故云悬契。又悬者。远也。不必亲从金口。但展转传闻。如身子闻马胜因缘。目连承舍利转教。此之根性。尚不藉结集之经。岂假菩萨造论。故下论云。若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二正明。(二)初序谬述迷。二兴悲造论 初序谬述迷。(二)初总叙。二别显 初总叙。

大师没后。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

《记》大师者。德业高胜。可轨可范。即十号中天人师一号也。缘终息化。佛日韬光。故云没后。即时缘俱劣也。尔时则昏衢失照。世皆闇冥。正法陵迟。故名为劣。异执下。明根行俱劣。颠倒计著。名为异执。乱于正理。故曰纷纶。纷乱纶理也。此有三类执计不同。故名为异。一。凡夫依于钝惑。执五蕴色心。计为常乐我净。二。外道依于分别。于五蕴上。计其有我。或即蕴离蕴。著断著常。起六十二见等。三。小乘虽破我执而起法见。不知真常而计无常等。四。随自见解。各立巳宗。分为二十余部。互相是非。此即俱名异执。或趣下。明其劣相。或者。不定之词。此等根性既劣。或随利钝使成凡外。或闻权浅教为小乘也。凡夫外道。非佛正法。故名邪途。宗习归向。名之为趣。小径者。巳离我执。不名为邪。未得法空。不名大道。趣理偏僻。猒心勤劳。切募化城。不求宝所。唯贪自利。岂能运他。既匪大途。故云小径。

△二别显。(二)初迷理。二迷教 初迷理。

遂使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

《记》遂使者。蹑前起后之词。由前根缘既劣。异执仍繁。遂令迷本真心。逐妄流转。功德法宝。本有而无用。圆解神珠。垢覆而不现。孤穷生死之路。佣赁涅槃之门。动经尘劫。飘然浪迹。三德秘藏。莫之能入也。此中二喻。各出一经。一。贫家宝藏喻。即如来藏经九喻中之第五也。彼文云。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此中。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等。匿。隐。济。救。乏。阙也。少而无父曰孤。无财之极曰穷。合法可知。二。衣内明珠喻。即法华五百弟子受记之文。广说如彼。赁力曰佣。给使曰作。余文可解。

△二迷教。

加以大乘深旨。沉贝叶而不寻。群有盲徒。驰异路而莫反。

《记》加下。初。明大教纲颓。言如来灭度之后。虽不亲承金口。然有结集教文。可以寻言见象。寻象得意。众生根性虽劣。多起异见。苟能闻于大法。自然改正。今又不能寻绎。废置敷宣。圆理既而蔑闻。邪见于焉离革。圣人既灭。根行仍微。圆实之教。抑又不行。故云加以。教非小道。运至无上。故曰大乘。终极圆实。拣异权浅。故名深旨。贝叶者。即多罗树叶也。犹此方竹帛简牍之类。载能诠文。可以披取。见所诠理。如说而行。反迷归悟。今隐废不行。故云沉也。群有下。二。明迷者难改。群有者。即前凡夫外道小乘类各众多。故云群有。无正法眼。不见佛性。故曰盲徒。驰。谓奔趣。异路。即邪途小径也。既不能就之于有道。正之以圆乘。迷谬日深。习以成性。服药不瞑眩。厥疾何瘳。还复无因。故云莫反。

△二兴悲造论。(三)初悲叹人法。二述造论意。三正造诸论 初悲叹人法。

爰有大士。厥号马鸣。慨此颓纲。悼斯沦溺。

《记》初二句。能叹。爰。曰也。谓如来灭度。巳六百年。人根虽劣。正法尚存。圣人示生。兴我真教。故云爰有。大士。谓马鸣论主本成正觉。号大光明。迹居八地。为法身菩萨。发大心。信大法。解大义。修大行。证大道。趣大果。非其小流。故云大士也。马鸣者。谓此菩萨。生时及说法时。感众马悲鸣。故受斯称。如下广释。慨此下二句。所叹初句。叹教。无声之叹曰慨。颓纲者。喻也。圆实之教。寻绎既罕。沉废不行。如大纲既颓。网目何整。人天鱼无其涝漉。佛彼岸何由得到。游泳苦海。无能出期。道之不行。职由斯也。悼斯句。伤迷。悼。伤。沦。沉。溺。没也。大士见教网纲沉颓而不举。知彼迷途没溺而不升。叹之伤之。宁不思救。故经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乃至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等。

△二述造论意。

将欲启深经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见之颠眸。令归正趣。使还源可即。反本非遥。

《记》文中六句。初二句。明教显理。将者。当也。且也。欲。谓希愿。启。谓开发。了义大乘。名为深经。终实圆理。故曰妙旨。佛亲说时。利根者得入。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灭度之后。昏钝性障诸阿颠迦。其犹昏衢。昏衢之体。是谓二障。大士思欲发挥圆实旨趣。令彼迷者。去无明闇。佛昔曾破。今更重明。故云再曜。次二句。破邪归正。斥。谓指破。心行理外。总名邪见。非但不信因果而巳。此乃凡夫外道二乘。俱名为邪。故迦叶言。我等自此巳前。皆名邪见人也。颠。顶也。以头向下。故名颠倒。或颠者。病也。眸。即目瞳。此举喻也。如人眼之有病。妄见空华毛轮二月等。又颠。即心狂。由心狂故。目□诸物。皆悉不正。谓非亲见亲等。彼邪见者。亦复如是。于性空处。见生死涅槃。于妙明中。成分别见妄。正趣者。真菩提路也。往而却还曰归。众生迷见。不依正道。旁行五趣。纵出三界。亦落无为坑中。今欲令彼不循异辙。还向直道。无诸委曲也。后二句。结成顿益。初喻。次法。水初出可以滥觞曰源。即者。人也。如人□洄。穷其水本。名为还源。以喻行者。反生死流。归于本际也。得本际者。名觉心源。故下文云。觉心源者。名究竟觉。若准他宗说。三无数劫。修习广大行愿。方成正觉如挹流讨源也。今言可即非遥者。谓只于生灭之处。示彼因缘无性。四相本自不生处。即真实。如下论云。四相本来平等。唯一觉故。又云。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又南岳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肇公亦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斯皆可即非遥之义也。如示万派之水。即是本源之水。无二别也。如是。则一念契真。即名为佛。岂待多劫而远求耶。顿益之义。昭然可见。

△三正造诸论。(二)初广论。二略论 初广论。

造广论于当时。遐益群品。

《记》广论者。谓甘蔗论。释中本楞伽经。义味丰美。故立斯称。又造一心遍满论。融俗归真论。真如三昧论等。一百余部。如来灭度。方六百载。人根稍利。堪受广说。故云当时。遐。远。群。众。品。类也。即普该众类。远及未来。凡是当机。皆获斯利。故云遐益群品。

△二略论。(三)初出所以。二正造论。三彰功益 初出所以。

既文多义邈。非浅识所窥。

《记》既者。巳也。即印前之词。文多。诸甘蔗论六百卷。或云一百卷。此方无本。难定是非。邈。远也。文句既多。义又深远。后代虽有圆顿根性。心力劣者。于此文义广博之论。不能备览。非谓一向权小之机。名为浅识。以此略论。正为大乘顿根。令悟入故。故下文云。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又云。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等。斯则正为大乘信解位人而作因缘。反知于此广中。但无心力。名为浅识。

△二正造论。

悲末叶之迷伦。又造斯论。

《记》悲。谓菩萨造论之心。菩萨发心。体有三种。谓大悲。大智。大愿。悲则度生。智则求证。愿则总摄。今为拔众生苦与究竟乐而造斯论。故须悲也。下论云。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末叶。约时。迷伦。约类。以佛灭后二千五百年去。解脱。智慧。多闻。禅定。俱不牢固。但随迷见。唯起诤论。如斯类也。诚堪愍之故造此论。令其悟入。叶。世也。伦。类也。

△三彰功益。

可谓义丰文约。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兹悟入者矣。

起信论疏全文

《记》文有二。初。略能含广。可谓者。印叹之词。论唯一轴。二十四纸。故云文约。约略也。所诠之法。义备河沙。故云义丰。丰。多也。斯则摄尽十方三世诸佛法藏。故下文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又云。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巳总说。解行等者。解。即立义解释二分所诠。令生解故。行。即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所诠。令起行故。又云。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又云。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等。俱即是兼。义意无别。解行两足。故曰俱兼。亦可俱则具于解行。兼则解中有行。行中有解。目足更资。方到清凉池尔。中下。二。巧被根缘。谓中根巳下之类。皆由此论开示而得悟入佛之知见。若约位说。悟当信解。入当行证。若依天台。兼于开示。总对圆教四十位人。即住行向地。如次以配开示悟入也。今以深该浅。故云悟入。然此中下之言。非谓对大指小。名为中下。以大乘圆顿之根。自有上中下别。今是圆根之中下也。如圆觉经三根之义。正同于此。今言中下悟入。以让上根。广论被故。

△二开章释文。(二)初悬叙义门。二随文注解 初悬叙义门。(二)先略标。次详释 先略标。

将解此论。文分二章。初。悬叙义门。二。随文注解。义门有六。一。辨教起因缘。二。约诸藏所摄。三。显教义分齐。四。明教所被机。五。论能诠教体。六。示所诠宗趣。

《记》悬叙六门。盖有纶绪。何者。夫圣人所作。必不徒然。兹论发兴。有何所以。故受之以教起因缘也。名教既兴。巳知由渐。释氏之学。三藏统收。约法约人。如何摄属。故受之以诸藏所摄也。论藏通乎大小。菩萨有其权实。不以义求。罔知旨趣。此论诠法。分齐至何。故受之以教义分齐也。教所诠义。以知至极。未委何等机宜。于此悟入。故受之以教所被机也。所诠所被。既巳昭然。未审能诠。以何为体。故受之以能诠教体也。教体既明。教下所诠。宗于何事。宗之毕竟。趣向于何。故受之以所诠宗趣也。凡是教兴。悉须具此。故今悬叙。止斯六门。谓论所因故。论所摄故。论所诠故。论所被故。论所依故。论宗归故。然原本疏中开章。具列十门。前六同此。但于此后。更列四门。谓释论题目。造论时代。翻译年月。随文解释。如次至十也。今录本疏中。不依彼列者。以是悬叙义门。不欲杂于别解文义。故将后四。合在随文注解之中。由是悬叙。但有六段。

△次详释。(六)初起因。二藏摄。三教义。四被机。五能诠。六宗趣 初起因。(二)初总标。次别释 初总标。

初辨教起因缘者。有十征释。以显十因。

《记》十征释者。十段之中。皆初一句是征。余皆释也。显十因者。谓有十翻。先问后答。以显造论十种缘起也。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