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妙法莲华经注解

发布时间:2023-07-19 09:58:19作者:大悲讲解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注解

  丙、解正文

  卷一 序品第一

  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文;叙述经文的因缘。本来所有的经文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法华经,以整个第一品作为序文。

  如是我闻。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是如是的法就不可信。‘我闻\’是闻成就。是什么‘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和外道的神我。这个‘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为何说‘我闻\’,而不说‘耳闻\’?因为耳朵只是身体的一部份,而‘我\’是身体的总称。所以阿难说:‘我闻\’。‘如是我闻\’有多种意思,今举说数项:

  (1)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登法座,感佛陀相好,因而大众顿起三疑。第一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槃,又来讲经说法。第二怀疑:大众以为这位佛或许是他方来的。第三怀疑:大众万分惊讶,以为阿难已成佛了,否则他怎会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此的紫磨金色光?可是当阿难登法座,一讲:‘如是我闻\’,立刻三疑顿息。所有的菩萨、罗汉、比丘们都知道是阿难在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非我自创。’

  (2)尊佛嘱。佛入涅槃的时候,咐嘱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为了尊重佛的吩咐,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首先说‘如是我闻\’四字。

  (3)息争论。阿难是佛最年轻的弟子,如果他不讲明这部经是他听佛所说,而不是自己说的,在大众中一定会起争论:‘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大家定会议论纷纷。可是阿难一讲这部经是佛所说的,即刻平息了大众的争论与不平。

  (4)异外道。外道以‘阿嚘\’两字作为他们经典的开始,阿是无,嚘是有的意思。因为外道说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以异于外道迷糊笼统、杂乱无章之经相。

  当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阿难以四事问佛:世尊入灭后,(一)结集经典时,其开头应怎样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二)以后的修行方法,应依什么而住?(三)我们以后将依什么为师?(四)那些恶性的比丘,我们应如何对待之?佛答覆道:

  第一、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妙法莲华经注解

  第二、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即身、受、心、法。(1)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就算洗得多干净,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简直是臭不可闻!身上九孔常流不净: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肮脏流液,时刻无不在流。故要观身不净。多贪淫欲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住,观再美貌的男女也是污秽不净,既然不净,又有什么可贪恋的呢?知道不净也就不会贪著,而没有那么大的淫欲心。(2)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无论什么善恶顺逆境界现前,你有所领受,就会动摇你的心。有动摇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领纳,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会贪享受,求欲乐,这样就可以断灭苦。(3)观心无常。我们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浪,前念灭,后念生,念念迁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虚妄的。(4)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与‘六个无为\’,合起来即是百法。虽然有这么多法,可是无我,所以不要执著法。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修到极点,是人法双亡。人未明白佛法前,我执深重,一切都属于我,什么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后,便执著于法,而变成法执,有所执著就有挂碍,有挂碍就起颠倒,起颠倒就生梦想。若观我既没有了,那还有个法呢?故要观法无我。从观身不净,推而观心、受、法也都是不净。观受是苦,推而观身、心、法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推而观身、受、心也都是无我。所以虽然说是四念处,可是它们互相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不能丝毫舍离的。

  第三、要以戒为师。所有出家人必须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会灭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则可以长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诸黑闇。所以持净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最后教诫。戒是现在比丘修行之师。

  第四、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恶性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一一答覆咐嘱,所以一切经典前面都以‘如是我闻\’为开始。‘如是\’是指法之词,即是说这部经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变,随缘是‘是\’。‘如是\’即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对了,与佛心相契合,就是如是。若与佛心相违背,则叫不如是。‘我闻\’是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编造。’阿难比佛小很多岁,佛三十岁成道,也正是阿难出世时。阿难二十五岁才出家,那么二十五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听过,他又如何去结集经藏呢?阿难是佛的堂弟,虽然二十五岁才出家,可是他请求佛把以前的经典,再重说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将以前所说过的经典再对阿难重说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一历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又阿难也是大权示现,因为往昔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阿难结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所以阿难开悟之后,对于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完全记得。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时\’是时成就。所以不说明一个确实的日期,是为了避免历史学家无意义的追根溯柢考证。这儿的一时,即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话,具足是‘佛陀耶\’。佛者,觉也。现在解释三种觉:一、本觉——本有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不需要经过修行而具足觉悟。二、始觉——刚开始觉悟。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经典教理,这叫始觉。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后,一天比一天精进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这就叫究竟觉。又有另外一种三觉的讲法:一、自觉——自己觉悟真理。如二乘人(声闻、缘觉)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觉他——自己觉悟道理后,也要把真理发扬光大,教化众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觉悟。而菩萨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只想做个自了汉。所以佛斥责小乘人是焦芽败种,不能弘扬光大佛法。三、觉行圆满——这是佛的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备。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的京都,是频婆娑罗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该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围绕,在东北方的山,就是灵山。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好像一只鹫鸟,故称之。‘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

  ‘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其他经典多数是说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因而称为大比丘。比丘是梵语,具足三义:一、乞士——比丘不立烟爨,每天到吃饭时,便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化斋。这样不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都是行头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师七证就问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在羯磨问答中,你答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给六欲天的天魔听,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而我们魔的眷属反少了一个。’魔王听了报告之后,心生嫉妒和恐惧,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恶——破什么恶呢?即是破烦恼恶、无明恶,与贪嗔痴三毒恶。

  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与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即是去供养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尘: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欢闻香味,但嗅著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爱憎心,起爱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著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女之间的情爱,贪著触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著于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达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揉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人。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据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现略释这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别,其寿命皆有分限。二、变易生死——在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念念生灭迁变不止。菩萨已了断变易生死。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踊身到虚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边出水,下边出火。总之,在虚空里他可以有十八变神通。因为四果阿罗汉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为四圣之一:佛、菩萨、缘觉、声闻。

  从前有位罗汉,带著新收的徒弟去游历,他这个徒弟一路上背著衣单行李,而想:‘行菩萨道是最无上的,我一定要发心修菩萨道,来度一切众生。’徒弟这么一想,罗汉立刻就知道。‘啊!’他想:‘徒弟现在发菩萨心了,而我只是个罗汉,我应该来背著行李。’于是就把徒弟所背荷的行李全都自己来背著。走了一段路,徒弟又想:‘舍利弗刚行菩萨道,就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还说不对,说要的是右眼。唉!菩萨道真是难行难忍,我还是不要修菩萨道好,还是去修阿罗汉法,做个自了汉算了。’罗汉师父又即刻知道徒弟的心念已从大退小,故把行李全都交还徒弟背著。这徒弟背著行李没多久,又发起菩萨心来,罗汉知道,又把行李衣单接过来背著。这么一接一给,把徒弟弄得莫名其妙,而问道:‘师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给我,现在您又拿回去背,这不是很麻烦吗?’罗汉答道:‘一路上,你先发菩萨心,回小向大,所以行李应由我行罗汉法的人背负。过一阵子,你又回大向小,不修菩萨道而想罗汉法,所以行李仍应交由你背负。现在你又发起大心,这些行李又应该我来背负。’徒弟听了之后,知道自己的师父是真有来历的,于是他就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在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因他还未证得四果,没有得到漏尽通。结集经藏的人,大家开会讲明只能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才可以参加。而阿难只证到三果地位,所以大家不让他进去。他站在门外焦急万分的想:‘怎么办?所有佛所说的经典,我都记得。但现在只因我未证得四果,而不能参加结集经藏法会,这怎么办?’就在这一著急之下,他即刻证得四果阿罗汉。于是他喊道:‘我现在已证得四果了,你们可以开门让我进来了吧!’里面的大罗汉们就说:‘你若证得四果,又何必要开门才进得来呢?从钥匙孔就可以钻进来嘛!’阿难一听,想:‘对啊!何必要开门呢?’于是他就运用神通从钥匙孔钻身到里面去。所以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进出是不需要开门的。若有人说已证果,但要开门才可以进得来,就可知道那人是打大妄语,说假话。

  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够诸漏已尽,烦恼就是漏,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漏。生出烦恼即是向下漏,名有漏,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去。所有一切的毛病、欲念心、贪恋美味、悦音、洋房、汽车等等,都叫漏。你所喜爱贪著的,或放不下的,都叫漏。所有的恶习气怪毛病,如喜欢抽烟、喝酒、赌博、找女人,这都叫漏。女人喜欢找男人也一样是漏,女人每月都有月经来,所以女人漏得更多。男女放不下淫欲心,这叫最大的漏。我们人的身体就叫有漏身,眼、耳、鼻、口、大小便处都叫漏。明白的讲,你心里打妄想,保持不住自己的精气神,这就叫漏。这些漏就好像瓶子的底有洞孔,装多少水就漏掉多少,做了多少功德就漏多少。诸漏是太多了,数也数不尽,其实还不只八万四千种。可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尽\’不是说已经漏完;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漏了。不是说漏完了,就叫尽;而是根本已没有漏,根本就不漏了,这才叫‘漏尽\’。所以大家看经文要特别清楚明了这个意思。漏尽通就是诸漏已尽,要证到四果的罗汉才能得到。现在这些万二千大罗汉们,都是诸漏已尽,没有一点习气毛病的圣人。

  这些大阿罗汉们,因为都已得到漏尽通,所以无复烦恼。‘无复\’即是不会再有的意思。他们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生死已了,所以无烦恼。烦恼究竟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八万四千种是太多了,故把它们总括起来即是无明。无明生出所有的烦恼,分类成三种,就是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把所有人的佛性都遮盖住。我们从无始到现在,所以还未成佛的原因,就因有这三种烦恼。三毒把人毒得醉生梦死,总也不能返本还原,恢复本来的真面目。但是若修三无漏学——戒、定、慧,就可以灭除这三毒,恢复清净。

  戒:玫就是止恶防非,对治贪心。贪心就是贪而无厌,不知满足。野心大的当政者总想吞并掠夺别国的土地资产。贪婪的人则常希望世界所有的物质都归为己有。有了贪心就会生出邪念,而去贪不应得的财宝物质。为何会生出贪?即是不懂得戒。戒是止恶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贪。你能守持戒律,就可以战胜这个贪心。

  定:就是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会起嗔心,看人看事都觉得不顺眼。若没有旁人,则看自己不顺眼,而发起自己的脾气。有某某人不但对自己发脾气,甚至还打起自己来,给了左颊一巴掌,又怕右颊会吃醋,所以又送上一巴掌。

  ‘吃醋\’是中国古代一个有趣的公案。唐朝有个皇帝,在他属下有个怕老婆怕得很厉害的大臣。这大臣每次若晚回家,他太太就要他跪在床前,直到她的准许,他才敢站起来。这大臣白日见到皇帝则要叩头,晚间回去晚了,又要跪太太。大臣因为和皇帝很要好,于是就把情形告诉皇帝,皇帝立刻说他有办法。第二天,下一道圣旨召见大臣的太太到宫内,皇帝就对她说:‘你的丈夫既没有与其他的女人乱搞,也没有做错事,只是晚回家而已,你为什么要他在床前罚跪呢?这是极不对的。你若以后能不再管他,我就赦你无罪,但你若以后仍那么严厉的管他,我就要赐你死,你必须喝下我手上所拿的这一碗毒药水。’你猜她怎么说?她说:‘好!我喝了它。我宁愿死,也要管著他。’于是就拿起毒药水一口气喝下,可是喝完之后并没有死,只觉得肚里酸溜溜的。原来不是毒药水,而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说醋为毒药,就是要试她敢不敢喝,没想到这女人勇气十足,她宁可毒死了,也不愿意不管丈夫。所以由此以后,中国就留下这一则公案说是‘喝醋\’或‘吃醋\’,意思就是太太很严厉不放松的管著丈夫。

  那么那个大脾气的人为何要打自己呢?他就是没有定力,所以看人看事看己都觉得讨厌不顺眼。所以要修定,一有了定力,则不起嗔恚心,而能够降服嗔魔。

  慧:为何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心支配得不能休息。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对任何事都认不清楚,糊涂颠倒。有智慧的人,‘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什么事情来了,就应付它,都能迎刃而解,得心应手。事情去了,就叫自己的心休息,而不支配它去做身体的奴隶。我再告诉你们一句真话:‘这个愚痴是什么?就是智慧。’那么你说:‘你又把我讲糊涂了,假若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为何还要学智慧,而摒弃愚痴呢?’

  你不要把我这个说法混杂了,我说这愚痴的本体就可以变成智慧,不是说离开这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这个智慧本来就在愚痴里边的,但你不会用它。你若会用它,它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

  譬如,定也就是嗔,嗔也就是定。你想得到定力,将这个嗔就可以变成定力。你真想要持戒,就在贪上也就会变成戒,而不是向外去寻找的。这些都是在你的自性里,你会用它就是戒定慧,不会用就是贪嗔痴。妙理即在此,你不明白也就在此。

  这些阿罗汉们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所以逮得己利。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为随得随失,即有即丢。怎样才叫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真明白,得到真实智慧,证到阿罗汉果,自己觉悟了而又利益自己。

  ‘尽诸有结\’,什么叫诸有结?‘有\’就是有业和障,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又叫三有。这三有分开来说有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欲天(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无想天、五不还天。在无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尽诸有结就是超出三界,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

  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修到四禅天就是最了不得。其实这还在三界二十五有里面,根本就谈不到有什么好处,在修行上可以说是远之又远的,可是那些糊涂师父就告诉人说这已是最高境界了。好像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到了四禅天以为证果了,当他再堕落时,就诽谤佛:‘佛说证四果是已经了生死的,怎么我现在还要堕落?’这么一诽谤佛,更堕落到四恶趣里,永远都出不来,不但无闻比丘一人堕到地狱,连他的几万万徒弟们也都跟著堕到地狱去。故云:‘懵懂傅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心得自在\’,这些大阿罗汉们心里快乐无边,逍遥自在。好像观自在菩萨一天到晚坐著打坐,非常快乐无比,毫无一丝烦恼,心真正得到自在、智慧。这里快乐是内里真正的自在,而不是外表故意矫揉造作的来大声嘻嘻哈哈。你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地就是快乐,那反而是烦恼颠倒呢!为什么?你见到你所喜欢的事情,就被其所转动,自己没有定力,而哈哈狂笑起来,这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的!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

  以上所举的名字,是万二千人法华大会中,大众所熟悉的二十一位大声闻弟子。

  l‘阿若憍陈如’。他是佛最先得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于是三叹奇故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释迦牟尼佛只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并没有说一切众生就是佛,可是一些后世佛教徒,或者伪佛教徒就说:‘人人都是佛,人与佛没有区别。’这即是以盲引盲,想瞎人天眼目。

  释迦牟尼佛三叹奇哉后,即以妙观察智观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陈如等五人。为何呢?在过去世中,这五人专门破坏、诽谤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前,虽然六人一起发心修道,可是他们五人时常联合起来欺负佛。有时打他、骂他、吃他的肉,或者喝他的血,可是释迦牟尼佛不但不起嗔恨心,反而发愿说:‘你们真是在帮助我修道啊!如果我将来能成佛,一定要先度你们。你们现在对我这样不好,可是我一点也不烦恼嗔恨,我对你们反而要更好。’释迦牟尼佛这种忍辱精神实在太伟大了,是我们每个修道人所应该效法学习的。

  又有一则最大公案,即是‘歌利王与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专修忍辱法门,所以称为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阿若憍陈如)带著一班宫娥婇女到山里打猎,宫妃们无意中见到忍辱仙人在山洞里打坐,于是就围绕著他问忍辱法门。歌利王还以为忍辱仙人在引诱他的妃嫔,于是大生嫉妒心,就把忍辱仙人的手足四肢一一割解。每当割完一肢后,歌利王就问道:‘你心里嗔恨我吗?’忍辱仙人答:‘我不嗔恨你,我如果没有嗔恨心,我的四肢会再长出来,如果有嗔恨心,我的四肢则不会重生。’说完这话,手足果然又生出来。这时,一切护法善神恼怒得下大雹雨,打歌利王。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向护法善神求情:‘不要怪他,他是来考验我,成就我的道业。将来尽未来际,我成佛时,第一个人我要度的即是他。’虽然阿若憍陈如对佛如此不客气,但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仍是先度他。‘阿若\’的意思是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即是最初开悟的。

  2‘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又叫大龟氏。大龟民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时,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所以就以此为姓。

  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祈祷而生了他,所以以庇钵罗作为他的名字。又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么有这个光呢?有个公案: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做佛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菩提心要重新造庙补像。于是她各处向人讨饭乞钱,把每天乞来的钱买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一笔不少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为佛像修补装金。当这冶金师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向人募捐,以便修补佛像,令他十分感动,故也发心要来帮她,重修整顿。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安装好后,这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的答应。两人结婚后就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所以两人身体都放金光,故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要他娶妻子,他就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和我结婚,否则我就抱独身主义。’恰巧在另一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所以两人就结婚了。两人结婚后,皆一起出家修道,证到阿罗汉果位后,才知道在往昔曾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

  你千万不要误会他们发愿生生世世都做夫妇,而说:‘将来我遇到一个男子(女人),我也要和他(她)这么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千万不要这样,人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要修道的,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因为越做越堕到地狱去。必须要出家修道才可以的,所以迦叶和他太太一出家都证果。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你们想不想见这位尊者啊!他现在还在此世界上——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他将等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要把释迦衣钵交给弥勒尊佛。他现在还未往生,也还未圆寂。所以你们谁若有诚心的话,到鸡足山拜摩诃迦叶尊者时,就可以见到他。在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不但可以见光,而且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哩外都可以听见。

  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也是苦行第一。可是他越老越有精神力量,什么事都是苦干。他父母亲是摩竭提国中非常有钱的人,家中富可敌国,而且摩竭提国国王也曾拜他为师,可是自从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后,不仅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而且又专行头陀苦行,忍苦耐劳。有一天,当佛在说法时,佛特地分了半边座,叫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精神一定不会充足,你行头陀苦行,恐怕会受不了。你不要再行苦行,改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也没有听佛的话去做,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所以摩诃迦叶祖师是头陀第一。

  有一次,佛正要说法,就有一位大梵天人以金波罗花来供佛。那天人躺在地上,请佛坐到他身上讲经说法。佛坐在梵天人身上,手拿起花,对著百万人天微微一笑,佛这么一笑,大迦叶也笑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佛心印。’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嘱咐摩诃迦叶。’因此迦叶是西天第一代祖师。在印度这个祖师是一代只传一代(单传)。佛只传给迦叶,迦叶尊者又传给二祖阿难,阿难尊者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尊者又传给四祖优婆毹多...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尊者把佛的心印法门整个带到中国来,传给二祖慧可(神光)。慧可大师又传给三祖僧璨...乃至六祖惠能。似后就花开五叶,分出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乃至到现在,这个佛法又传到西方来,这是祖师相传的大概。

  【十二头陀苦行】:今略释方才所讲到的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意如打禅七时,常讲的打起精神——不怕难,越苦越要努力。好像迦叶祖师这么老了,仍要行头陀行,抖擞精神行十二种头陀行。

  第一:著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即是一件衣服本来是千疮百孔,是把它左补右补的修缝好。这衣服是别人已不愿意穿了,扔在垃圾堆里,出家人从垃圾粪土中捡出这些烂布后,洗净它而缝成衣服来穿。穿这衣有何好处?若讲起来是太多了。譬如你穿上这衣,自己既无贪心,也息灭别人之贪心。其他比丘看你穿得如此简朴,而不穿好的,他们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又你穿这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会抢你的;如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时,有土匪来抢劫。他们一砸开寺门后,立刻闯进来向我要钱,我就说:‘你看我穿这么样的衣服,像个有钱的人吗?’(我当时所穿的衣服,仍是在我母亲坟上守孝时穿的那件。守完孝之后,我就永远穿著它以纪念我母亲。因为那件衣服已很破烂,所以在东北时,谁皈依我,谁就给我补个一寸方大的补钉。因此那件衣服真是百补千钉。)虽然我和土匪们说房里有宝贝,他们可以尽管去拿。但那些土匪看我穿得如此,也不到房里抢东西,就退走了。(说真的,房里真有两个宝贝——活宝贝,两个怕得躲在床下的小沙弥。)

  还有,你若穿粪扫衣,有钱人也离你远远的,这样真是少很多麻烦。再有一点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女人也离你远远的。修道时,若只穿这么样的衣服,久则会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可是这香味对于一般女人来说,则是臭味。所以穿粪扫衣有很多讲不完的好处。

  第二:暂三衣。暂就是仅仅的意思,行头陀行的比丘只许可存有这三衣。所谓:‘身边无外物,自无烦恼生。’三衣中,第一是祖衣,也叫大衣,梵语是僧伽黎,译为二十五条衣。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共一百二十五格,这是表示种田的形相,所以又叫福田衣。此衣要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才穿的。第二是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当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等,大众会合之时,则要穿这衣。第三是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务劳止逸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五衣。

  若行头陀行的比丘,就应该仅仅有这三衣与钵具。‘钵\’是比丘吃饭用的碗,‘具\’是在佛堂礼拜时用的。前面两个是穿衣服的苦行,穿衣服固然很重要,可是人对于吃饭则是看得更重要,所以下面有五种吃饭的头陀行。

  第三:乞食。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即是每一天到吃饭时,则出外乞食,而自己不生火煮饭。在暹罗(泰国)、缅甸、锡兰等地,当斋主做好饭菜后,就预备出一碗放在一边,那个比丘先来到他家,斋主就顶著这碗饭跪在地上,把菜饭倒进比丘的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来供养三宝。每个家庭都是如此。

妙法莲华经注解

  第四:次第循乞。即是挨家挨户去乞食,而不拣择这家富贵或那家贫贱。如在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即是次第循乞,把出家人的分别、拣择心消除,而行平等众生种福。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行为。

  第五:日中一食。即是早晚都不食,只有在中午吃一次。这个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何呢?民以食为天,一切人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所以很多人受不了日中一食这苦行。可是日中一食的功德是说不完。总而言之,你少吃点东西,就少点麻烦;吃得太多,麻烦也就多了。还有,当比丘吃饭时,要有三念五观:

  三念:(1)愿断一切恶。(2)愿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众生。

  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应计算所吃的东西,要花费多少人工才做成。譬如一粒米的形成,要经过播种、灌溉、栽培、研磨等等的辛劳苦工。故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由此我们每个人对于物质都应该爱惜、节省,不要随便浪费糟蹋,而应该想到它的来处不易。为什么现在这世界上,有些国家缺乏粮食,人民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对因果尤其要小心谨慎,什么物质、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给别人用,但不应该随便丢弃糟蹋它。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所以家里若有剩饭,应该布施给没饭吃的人,不要糟蹋。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有何德行,可受十方之人供养;度量度量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全或缺?可受施主的供养否?若是德行不够,就应该赶快用功修道。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守自己的心,和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就是离开贪嗔痴三毒。吃东西时,不可以分别食物的好不好味,不应该东西好吃时,就多吃点;若不好吃,就不吃,这样是不对的。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比丘吃饭时,应把所吃的东西作药石想。要想:‘我为何要吃这东西呢?这是真正的药石啊!如果不吃这药品,我的身体就会逐渐枯槁,而不能生存了。’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何要吃这饭呢?因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那么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因为我想要修道,故不得不吃这东西。’

  比丘在吃饭时,都应该要作这三念五观。

  第六:节量食。即是对饮食要有节制、有数量。不可以当觉得食物美味,吃完了又想吃,时刻念念不忘,这样就没有节量了。无论看到什么好吃的东西,假若我每天照例吃两碗饭,我就一定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我就少吃一碗,但若好吃时,我就多吃了三碗,而自己毫无一点节制。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要吃两碗才饱,但现在只吃一碗半,节量少吃一点,这就是节量食。

  第七:过午不饮浆。过了午时之后,不饮牛奶、果汁、咖啡、茶或蜂蜜,而只喝水。但这是一个很难行的苦行,因为连茶都算是浆,不准喝的。所以是很不容易行的。

  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下面谈五种住的苦行。

  第八: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地方是在山林里、深谷里,或远离城市的地方,是修道人最好的修行处。

  第九:树下住。行头陀行的比丘,要在树下坐、树下食。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呢?因为修道人以天地为卢,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并且在树底下,既可避雨,又很凉爽。可是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因为真正的修道人,是很清高超然的,为了避免有人认识他与供养他,所以在每棵树下,住两宿就离去,就算有人想供养他,但他都已走了,所以这就是不求任何人的供养。

  第十:露宿住。修道人露宿住时,真是以天地为他的大房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这种生活是非常自在逍遥。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不识,一股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第十一: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坐在坟墓。坐在坟墓里边,即是与死人住在一起,和一些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在坟墓的旁边,自己可以修无常观,明了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会死去,死了之后,进到坟墓里,化成为一堆白骨。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能觉悟到一切都是无常,由此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嗔、痴心,并且也不再有所执著。

  第十二:胁著席。胁就是胁肋。在印度有个胁尊者,一生从不躺下,而常坐不卧。人若躺著睡,就越睡越想要睡,而不愿起来。可是若常坐不卧,则睡一阵就醒了,醒后很容易又用功修行打坐。所以常坐不卧对于修行方面很有帮助。

  有的人或者仅行一种头陀行,或几种,而没有一定的限制,而是以各人的能力而行。摩诃迦叶虽然很老了,可是能如法修行所有的十二种头陀行,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3‘优楼频螺迦叶\’。4‘伽耶迦叶\’。5‘那提迦叶\’。

  这三位兄弟在未皈依佛之前,都是拜火外道。他们认为火是最神圣的,是万物之母,所以专门恭敬火,向火叩头顶礼。你说他们这种行为愚痴不愚痴?拜火又有何用呢?但是他们就是要拜。

  ‘优楼频螺\’是梵语,译为木瓜林,缘起是他喜欢在木瓜林中修道,他与他的五百弟子住在尼洛迦河边。再往河下游走,住著他的两位弟弟。‘伽耶\’译为城,或象头山,他有三百位弟子。‘那提\’译为河或江,他有二百位弟子。所以迦叶兄弟们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悟道后,他先到鹿园去度五比丘。度完之后,佛则观察下一个要度的即是这三位迦叶兄弟。于是佛就去探访优楼频螺迦叶,佛知道若能先把他度了,那么他的弟弟与所有的弟子也都能度过来。可是佛并不能这么直截了当的说出其来意,故以权巧方法说道:‘天已暗了,很难再往下继绩我的路程,可否在你的山洞住一宿?’优楼频螺说:‘有只凶猛的火龙住在那个山洞里,它一定会把你烧死的。’可是佛答道:‘没有问题,它不能够伤到我。’因此优楼频螺就让佛到那个山洞里住。果然在半夜时,一只大火龙口喷焰火,想把佛烧死。可是佛已入到火光三昧中,一点也不受损伤。佛这时即以神力摄龙于乞食钵里,然后为它说法,故龙皈依了佛。

  优楼频螺迦叶真是太惊讶了。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个有功夫的修行者,可是也了解到他究竟比不上佛的境界与神力,所以就带著五百弟子去皈依佛。当他两个弟弟听到他已出家成为比丘时,他们也都发心要出家,与五百弟子同加入僧团里。出家没多久,三兄弟都证到果位。

  6‘舍利弗\’。相信大家对舍利弗是很熟悉的。当舍利弗未出生时,他的母亲时常与她的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次都是她输。但是她怀孕后,立刻发生奇迹,就是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为什么呢?他知道他姊姊以前不是这样聪明,而现在却如此伶俐,那一定是有个智子在帮著她。摩诃拘絺罗觉得自己的本领不够,将来与外甥辩论时,若输了,真是太丢人倒架子。于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学法,每天昼夜只顾勤奋读书,以至于没有时间来修饰边幅,而留著大把胡子头发、长指甲,所以一般人都叫他为‘长瓜梵志\’。

  当他把南印度一切的医、卜、星、相、辩论法等都学熟悉后,就返家去见他姊姊找舍利弗。可是他姊姊告诉他说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即刻大生骄慢,说道:‘我这外甥八岁就登座说法,名震五印度,几百个论师都被他所论败,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可以跟一个沙门出家?这实在太可惜了!我要去见见这沙门,看他有何本事?’故摩诃拘絺罗就去见佛。他见到佛,你猜怎么样?他想尽了方法,使尽了所学来的知识,也无法辩胜佛,最后他就和佛立了一个宗;佛问他:‘你以甚么为宗啊?’他说:‘我以不受为宗,无论你讲什么道理,我都不理睬,也不接受,看你有什么办法?’佛说:‘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这不受的执见呢?’佛这一问,真把他问倒了!如果说受,那就根本没有这个宗,更与自己相违背。在未辩论之前,他与佛打赌道:‘我若辩论输了,就把头割下,你若输了,就要把我的外甥还给我。’但是这回一辩输,他就立刻返身逃跑,不想割头了。跑出没多远,又想:‘我是个男子汉大丈夫,讲出的话一定要算数,怎么可以反悔呢?还是回去把头砍下算了!’故又跑回跟佛要刀斩首,可是佛说:‘在我佛法里没有这种方法,你既辩输,也就算了,又何必斩头呢?’然后佛就当场为他说法。一说法,他立刻开法眼,得到法眼净,知道佛法是奥妙无穷,而自己所学来的外道法,却连佛法的万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他不但不抢回自己的外甥,反而也跟著佛出家。这是舍利弗与舅舅摩诃拘絺罗的一段因缘。

  舍利弗是梵语,译为鹙子,又叫珠子或身子。因为他母亲叫鹙,眼睛生得如鹙鹭鸟的眼一样,非常美丽好看,故叫鹙。又他母亲的眼睛也好像珠子一般,故也叫珠。又叫身子,就是他母亲生出来的一个儿子。‘弗\’即子之意。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可是神通也非常之大。有一次,摩诃目犍连和他较量神通;当释迦牟尼佛到别的地方说法时,所有的弟子都跟著去听法。唯独这时候,舍利弗在补衣服,摩诃目犍连就去喊他,但怎样喊他,他只肯补好衣才去,于是目犍连就使用神通令他衣合,舍利弗即将衣置右上说:你举起来我便跟你去。谁知用尽所有的神通,不但不能把舍利弗拖起来,连舍利弗之衣角也不能动分毫。你看舍利弗之智慧比神通大!本来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啊!但是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却斗不过他,足见智慧是最重要的,神通是次要的。

  7‘大目犍连\’。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他的名字叫庇利钵(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庇利钵树祈祷求子而生下他,故以此树名为其名,情形和大迦叶的因缘相同。

  目犍连的母亲虽然求神,可是不信佛法僧、不恭敬三宝,而诽谤破坏三宝。所以她死后,就堕入地狱里。等到目犍连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之后,他即遍观世界,找他母亲。看到他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悲恸哀绝,急忙拿一碗饭给他母亲吃,谁知饭一到其口,即刻化为火焰。为什么呢?因为他母亲的罪业障太深重了,所以无论什么可食的东西,一到她口里都会化成火,而不能下咽。

  目犍连虽然是神通第一,如今也无法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找佛,泣道:‘我母亲堕地狱做饿鬼,我送饭给她吃,但饭一到她口,即变成火。我今求世尊慈悲哀悯,救救我母亲。’释迦牟尼佛说:‘因为你母亲诽谤三宝的罪业太重了,非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若想救你母亲,应该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时,在这一天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僧;在十方僧未吃这东西前,你自己不可以先食,应当供完佛法僧之后,方可食用。这一天你若供养三宝,你母亲就会离苦得乐。’目犍连听了之后,就依照佛的方法来设盂兰盆施供法会,令其母亲脱离地狱苦海,而生到天上享受快乐。

  所以每年到七月十五日,每个寺庙都设盂兰盆法会,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和现生父母。但有人问:‘我的父母还未死呢?那我怎么办?’你父母还未死,但你超度过去七世的父母,现生父母也会得到增福延寿的利益。

  目犍连的神通广大,他是神通第一。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仞利天说法,经过须弥山的路上,遇著一只毒龙。这只毒龙很嫉妒佛,想阻止佛到天上说法,于是口吐毒沙要毒死佛。可是目犍连运用神通把毒沙都变成细软的棉花,真把毒龙气坏了!这时它又现大身,把须弥山蟠了三匝,但目犍连也现大身,比毒龙的身更大,绕了须弥山九匝。这条毒龙看目犍连比它还厉害,可是它还不肯认输。‘好!你不肯认输。’目犍连就变成一只小虫,钻进毒龙的肚里,把它的肠胃咬得非常之痛。毒龙受不了,也没有其他的神通来抵抗,所以就驯伏的皈依佛。由此可见,目犍连的神通广大。

  目犍连也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因为看他母视受苦,于心不忍,所以也不忍一切众生的母亲受苦。因此他发愿要做地藏王菩萨,到地狱管地狱的事,帮助受苦众生离苦得乐,他的誓愿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8‘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旃延译为文饰。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生动出色。这位尊者又有个名字叫扇绳;因为他出生之后,父亲就死了,他母亲想改嫁,可是有了迦旃延这小孩子,就好像一条绳把她拴住,而不能随意改嫁。他又叫好肩,是他的两个肩膀生得很好看。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是他的思想非常敏锐优胜,一般人都比不上他。

  迦旃延尊者善能说法,无论同他讲什么道理,他都能够举出许多道理,令人心悦诚服,所以十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有一次,一位专门讲断见的外道遇见尊者,问道:‘你们佛教说人死了还有来世,但我这道则是讲人死了就没有来世。我有理由来反驳你。你说人死了又有来世,又去受苦。但是据我所知所死去的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再回来说一说他受的是什么苦,这怎么会有来世呢?所以我说人死如灯灭,一定没有来世的。’迦旃延答覆他:‘不回来的人,就好像犯罪者,被人抓去判刑关在监狱里,他还可以回家吗?那些堕入地狱的人,即是如此!’外道一听又说:‘可是人若生到天上去,我也没有见过他们回来啊?在地狱里不自由不能回来,这还有理可讲,但是生到天上是自由的啊!怎么都不见他们回来过?’迦旃延就说:‘生到天上的人就好像人从厕所里爬出来,用清水洗干净了;他还会爬回厨所里,再滚了一身粪吗?’

  外道这时真是哑口无言。还有,迦旃延继续说道:‘忉利天上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你想想那些生到天上的人,是不是要先安排布置一番,等到他休息一五日时间,即是人间三、五百年。那时你早已死去,骨头都烂了,你还能知道他回来过吗?’外道至此,乃瞠目结舌,无词以对,完全被驳倒。所以迦旃延尊者是论议第一。无论什么道理,都能够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令人听得津津有味。

  9‘阿冕楼驮\’。这位尊者就是无贫尊者,又叫阿那律。在无量劫以前,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可是当他供养时,他并不知道彼是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的愿力是七天才下一次山,化七家门户的缘,如果在这七家无人供养,他也就不再化缘,而回山去。本来七天以前,他已化不到饮食,而这次也是如此,于是这位辟支佛又要托著空钵回山去。那时候正好闹灾荒,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发生问题,那还有余粮布施给出家人呢?阿冕楼驮在当时是个穷农夫,每天耕田以劳力来换取生活的安定,而他所吃的米饭乃是最不值钱的粗米。这天中午,他看见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于是生出同情心说:‘你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饥荒年,都没有饭吃,太可怜了。你嫌不嫌这袋粗米饭?若你不嫌弃的话,我供养你。’

  辟支佛说:‘你肯布施给我真好,我乐意接受你这供养,但你自己吃什么呢?’阿冕楼驮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紧的。\’于是辟支佛就把这袋米饭吃下。吃完后,辟支佛就显神通,现十八变,说道:‘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再也不会贫穷。’老比丘为他回向后,阿冕楼驮仍继续耕田,不一会儿从田里跑出一只兔子来。兔子奇怪极了!直绕著他蹦跳嬉戏,等一下就一跳,跳到他肩膀上不下来。阿冕楼驮想摆脱它也没有办法,故即赶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活兔子早已变成一只光耀闪闪的黄金兔,于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脚剁下,拿去卖换钱,虽然金兔子的前脚被剁下来,但等一下又回复完整如初。所以从此以后,阿冕楼驮不但在此生成为一个富翁,乃至于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荣华,这是阿冕楼驮供养辟支佛,而得到不贫的果报。

  阿冕楼驮最喜欢睡觉,每逢佛一讲经说法,他就睡著了,鼻息如雷,呼呼大响。所以佛便呵责他:‘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冕楼驮惭愧无比,乃克心发奋永不睡眠。七天七夜没有睡觉,遂瞎了双目。释迦牟尼佛怜悯之,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不久即得天眼通,而且半头都是天眼,所以他视三干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阿冕楼驮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天眼第一。

  10‘劫宾那\’。功宾那的父母到四、五十岁仍没有儿子,于是到庙里向二十八宿星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之第四星辰祈祷、求儿。心诚所至,感应灵验,不久生下一个儿子,以此因缘,故取名为‘房宿\’。劫宾那尊者就是那第四个星宿。在佛的弟子中,他是星术学第一。

  11‘憍梵波提’。这位尊者他有很奇怪的动作,即是每当吃完饭后,总像牛反食嚼草似的,嘴里仍咀嚼不停,故叫牛司尊者,又叫牛王。因为他有这种习气迦牟尼佛怕人看见他而生讥谤,是会堕落的。所以佛乃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之供养。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习气?就因为恶口之果报。过去无量劫前,当他还是个小沙弥时,曾轻慢诽骂一位老辟支佛吃饭如牛嚼草,虽然辟支佛劝他即刻忏悔,但他反而毫无惭愧,更反驳道:‘后悔什么?我反正都不会像你这样子!’就因为如此的毁骂欺谤,于是死后转生做了五百世牛,以后转复为人,但总也脱不掉做牛之习气形相,饭后仍像牛反食嚼草。这皆是往昔诽谤辟支佛之缘故啊!由此看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小心,检点反省自己,不是可以随便诽谤破坏别人的。

  12‘离婆多\’。离婆多是梵语,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他双亲也是祈星而得此子。他又名‘假和合\’,未出家前,他穷困非常,有次到一所荒凉破败的亭子睡觉。晚间来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鬼,拖著一具尸体。两鬼见著他,即问道:‘喂!你要我们吃这尸体,还是吃你!’离婆多不理睬他们,于是两鬼商议由大鬼吃尸体,小鬼则撕裂离婆多的每一部份来补上死尸。不久,大鬼吃光了尸体,离婆多的头目肢躯也全被小鬼拿去补到死尸上。这时,他万分惊惶:‘我全身已被鬼撕裂了,我现在没有身子,怎么办?’

妙法莲华经注解

  他立刻狂跑到镇上,见人就问:‘我还有没有个身体,请告诉我!’可是谁都以为他发疯发狂了。等一会,他遇著一群和尚,又问道:‘你们看我有没有身子?’和尚里有证果的罗汉,知道可以度他出家,乃说:‘人身本假,而非自有,你若修行证果,得自性光明,那才是真实不假,你有没有这肉身,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听了之后,随著和尚出家,不久就开悟了。因为他被鬼撕裂吃过,悟人身假和合之理,故名‘假和合\’。

  13‘毕陵伽婆蹉\’。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余习\’,因为他仍未去尽多生多劫所染之习气。有一次,他要过河,就叫河神停止流水。这河神是个女的,于是他就说道:‘小婢,住流!’因为他是个证果阿罗汉,已有神通,虽然这样讲,河神也不敢不听他的指使,但是心中极不满意,敢怒不敢言。这种情形又发生多次,女河神忍无可忍,就去向佛抗议,说:‘世尊!您有个弟子叫毕陵伽婆蹉,一点也不尊重我。每次到我河边,就说:“小婢,住流!”这种语气,太没礼貌,对人太不客气啦!’佛就说等他回来,即刻要他向河神道歉认错。等会儿,尊者回来时,佛乃向尊者说:‘你过恒河时,为什么叫河神“小婢,住流。”这太不礼貌了,赶快去向她道歉认错。’于是毕陵伽婆蹉就到河岸边,合起掌来,对河神笑嘻嘻的言道:‘啊,小婢,莫嗔!’如此一讲,更把河神激得冒火!她就向佛说:‘您看,他当著世尊之前,都还这样叫我。’佛就说:‘你不知道啊!在五百世前,你是毕陵伽婆蹉的工人,他叫你“小婢”叫惯了,现在你虽然做了河神,可是他的习气还没改。因为你们有这种主仆关系,所以他现在仍叫你小婢。’河神听佛这样一讲,也就释然不再计较了。所以毕陵伽婆蹉尊者,因为多生多劫之习气使然,故名‘余习\’。

  14‘薄拘罗\’。此尊者之名译为‘善容\’,这是他的相貌非常端严庄重。薄拘罗尊者在过去无量劫前,专门修‘戒杀\’;他精持此戒,不但外表不犯杀,连内心也清清净净,不起一丝杀念。因为受持精严,故感应得到五不死报。

  他一出生就会言语,喜笑颜开的叫‘爸爸妈妈\’,非常活泼可爱。可是却把他的双亲吓得魂散九霄,以为他是个妖怪转世。于是他母亲狠下心来,把他放到炒菜锅上,底下烧红火,想煎熟了他。但是煎也煎不死,他坐在火红的锅上,若无其事,仍是嘻皮笑脸的极为好玩。他母亲忖道:‘你这妖怪不怕火,可是一定怕水的。’于是又把他放进一大锅水里煮,水滚烫得不得了,但仍烫不死他。

  15‘摩诃拘絺罗\’。这位尊者的名字译为‘大膝\’,因为他的膝盖很大。他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未出家前,与佛辩论,打赌道:‘输了斩头,赢了带回外甥。’最后他辩输了。但佛不要他斩头,而当场为他说法,度他出家。摩诃拘絺罗尊者辩才无碍,能言善道,是辩才第一。他与薄拘罗尊者都是佛的常随众(影响众)。

  16‘难陀\’。佛有三个弟子都叫难陀:难陀、阿难陀、孙陀罗难陀。这难陀是指‘放牛难陀\’,译曰‘善欢喜\’。他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足一切智,乃跟佛出家,获阿罗汉果。他极为聪明,音声绝妙。

  17‘孙陀罗难陀\’。此尊者之名是跟著他妻子(孙陀罗)而立名,因为他极爱恋其妻之缘故。孙陀罗译曰‘好爱\’或‘端正\’,她的相貌美艳无比,是印度国内第一大美女。因之,孙陀罗难陀极爱恋她。当佛见彼之因缘已熟,想度他出家(他是佛的亲弟弟,同父异母)。可是他舍不得娇艳的妻子,所以不出家。于是佛就设一方便法门;有一天,佛到王宫里化斋乞食,要难陀把斋饭送去只桓精舍。难陀是寸步不离其妻,可是又不敢违背哥哥(佛)的命令,于是向孙陀罗解释要出去的原因。孙陀罗在其手心上吐一口口水,限定他要在口水干前回来,否则她就不准他再进门了。

  难陀很有把握他一定在口水干前赶回来,故答应其妻之苛求。谁知到了只桓精舍,佛就不准他回家,而要他出家,硬给剃了头。虽然已出家,可是难陀天天想找机会逃回家去,因为他还舍不得孙陀罗哩!

  佛看他时时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故有一天带他去山上散心。到了山上,见著很多猴子在玩耍,佛就问:‘你比较一下,是孙陀罗美丽?还是这些猴子美丽?’难陀答道:‘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了!猴子长得这么丑怪难看,怎能和孙陀罗比较呢?世尊您分明在侮辱孙陀罗嘛!’佛说:‘你真聪明,知道美丑之分。好了,该回去啦!’回去之后,思妻益切,虽然时刻想要逃跑,但都没有机会。

  佛见他天天愁眉不展,于是就带他到天上游览。看到所有的天宫真是庄严华丽,又见到某一个天宫里,有一群美妙绝伦的天女们。佛就问难陀:‘你看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呢?’难陀说:‘当然是天女美丽了,孙陀罗与天女比较,就好像猴子比孙陀罗一样。孙陀罗怎可跟天女比呢?’他看见一群天女如此娇美居然没有主人,于是就去问一位天女:‘谁是你们的主人?’天女说:‘我们的主人是佛的弟弟l——孙陀罗难陀,他现在已跟佛出家修道,来世则生到此天宫。我们这一些天女都是要陪伴他的。’难陀听了欣喜若狂:‘有这么多美丽的天女将陪伴著我,我一定要用功修行。’

  这回他把孙陀罗完全抛到脑后,不想她了,而只挂念著天女。所以他一反常态,很精勤用功修行,但佛知道他只想修生天做天女的主人。于是有一天,佛乃带他到地狱去见识见识。到了地狱,真是阴森凄惨恐怖,刀山油蜗火汤以及各种地狱,令人观之毛骨悚然,全身战栗!最后来到一所地狱,有两个鬼守著一油锅,油锅底下之火似著似灭,且两鬼东倒西歪的大打呼呼睡得香沉。‘这两鬼其是懒鬼,连油锅都不烧滚它,而光睡觉!’于是难陀就叫醒其中一鬼问道:‘鬼大哥,你做工有否人来管你啊?你们怎么不努力点,怎可躲懒偷安而不烧滚油锅呢?’鬼大打呵欠,揉眼答道:‘你知道个什么!受罪的人到这来还要很长久时间咧!佛有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现在已经出家修道,但他只想修天福,期望死后生天。天福享尽后,五衰相现,他就要堕入地狱;等他到此油锅里炸,距现在还有好多年时间,所以我们又何必忙著烧滚油锅?我们的工作是很轻松的,天天都可以睡觉。’难陀一听,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吓坏了!‘槽糕,原来油锅是预备给我的,怎么办?’于是佛乃带他回人间,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门。这时他便真心用功修行佛法,而证得罗汉果。

  孙陀罗难陀虽然当初很爱恋其妻,可是见著比他妻更美丽的天女,就不爱妻子了。一旦知道地狱的苦,才又真正发心修道。如果不知道地狱苦,他一定不会发心修行的。这位难陀也叫善欢喜,与前边那位难陀一样别号,不过这位难陀是‘孙陀罗难陀\’,他是以妻名来作己名。

  18‘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是他父亲之名,弥多罗尼译为‘慈\’,是他母亲之名,整个名意为‘满慈子\’。当他出生时,天上雨珠宝到其家,非常吉祥和瑞。他是佛的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在法华经授记品曰:‘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19‘须菩提\’。当他出生时,家里所有的珠宝都空了,故叫‘空生\’。他父亲找算卦先生来占算,算出是吉中又吉,故又名‘善吉\’,过了七天,家中珠宝又都现出来,所以他又名为‘善现\’。于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

  20‘阿难\’。这位尊者是结集经藏之阿难,乃佛之侍者。他叫‘庆喜\’,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是他出生之日,所以他父亲很高兴,为他取名‘庆喜\’,来庆贺佛。

  21‘罗侯罗\’。是佛之子。佛有几个妻子?佛有三个妻子,大太太叫俱依,二太太叫耶输,三太太叫鹿野。罗侯罗是第二太太所生。当她生此儿时,惹出很严重的是非麻烦——佛已出家六年了,而他这太太却大起肚子,生下一个婴孩,所以佛的眷属非常恼怒,以为她不守妇道,故有人要惩罚她,怒声沸腾,丑闻遍播全国——‘佛不在六年,而佛的妻子却有了孕!’虽然宫人向佛之父王保证她没有越轨,小孩的确是释迦牟尼佛的,但也无人相信。事实上罗侯罗在他母亲肚里住了六年。外缘逼迫之下,耶输陀罗就发了个愿:‘若是我不守妇道的话,跳到火坑里,我与我儿皆会被火烧死。若我是清白的,天神应该拥护我,纵我跳进火坑也烧不死!’乃造一个大火坑,放柴引火点燃,耶输陀罗抱著罗侯罗往火坑里跳下,即刻奇迹出现——火坑变成一池清水,且从水里生出一朵大莲华,托著母子二人。从此之后,大众悉知是冤枉了耶输陀罗,国人也了解到此是一件不平凡事,也无人再诽谤她了。

  罗侯罗的名字译为‘覆障\’,因为过去生中,彼为小孩子时,曾用木头把老鼠洞堵塞了六天才打开,所以他今生要在其母亲胎里住六年,受那六天之果报。吾人当深自警省,因果循环实在是太厉害了!罗侯罗是佛之子,也不能避免往昔自己所造之恶业,而要在母胎里住六年,故叫‘覆障\’。这个‘覆障\’又是针对著耶输陀罗说的,因为怀著罗侯罗,而产生很多麻烦障碍。

  究竟佛的儿子是怎样来的?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子?是的。那么释迦牟尼佛是否也与普通夫妇一样行为呢?不是的。是怎样呢?因为耶输陀罗喜欢要个儿子,释迦牟尼佛用手一指,她就怀孕了。这种讲法就好像神话,但是在佛教里,神话是不胜枚举。此乃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你若一定要去考证探讨,我现在是没有法子教你懂,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种境界,即可明彻佛境界是微妙难思议的。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如是\’就是指前边二十一位大阿罗汉。大众心里明白是知,眼睛看见是识,心眼俱明白即为‘知识\’。知识是对著愚痴来讲,愚痴人是不知不识,智慧人是知识。可是道理要讲两边,你若真的不知不识,这才是真正智慧。真正的不知不识,才能真正的无思无虑。能无思无虑,自己的智慧才能显现,此方为真正之知识智慧。

  大阿罗汉是受天人之供养——应供、杀贼、无生。阿罗汉不但杀贼,连‘不贼\’也杀。有人问:‘这岂不是不讲理?’你要知道,大阿罗汉是不讲道理的。他们有神通变化,你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办法的。为何连‘不贼\’也要杀?因为在阿罗汉的境界上,认为是不贼;可是在菩萨之境界上,可又是贼了。所以若要回小向大,不贼也要杀。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为有学位,证了四果阿罗汉,方为无学。在此法华会上,有学与无学合起来有二千人。这二千人又表示‘十如是\’——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个如是又变成十,十又变成百,百又变成千,此即表示有学无学二千人。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摩诃是大。波阇波提译为爱道。这位大爱道比丘尼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每位佛出世,她都做佛的姨母,抚养保护他们长大。眷属包括六亲、朋友等。大爱道比丘尼与她的六千亲戚朋友,同在法华会上。

  罗侯罗母——耶输陀罗,也跟著佛出家,做佛的徒弟,成为比丘尼。比丘尼也具有相同于比丘之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耶输陀罗比丘尼与许多眷属,在此法华会上。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是梵文,具足乃‘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觉悟有情的一位菩萨,也就是有情中之一位觉悟者——他以觉悟的方法道理,再去觉悟其他有情。另有二个名称叫‘大道心众生\’,或‘开士\’。‘摩诃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具足七大。

  1、具大根基:他的根基极深极大。有多大?他植众德本。从多生多劫以来,所种下的善根,既深广且博大,这善根就叫德本——道德之根本。他所栽下的善根有无量无数那么多,故说‘植众德本\’。又他不只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好像在金刚经上所说:‘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无量无边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面前,皆已种诸善根。

  2、具大智慧:这个智慧是怎么个大?他能发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可是不著度众生之相,此即是大智大慧。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佛度的,而皆是众生自度也。这就是虽然度生而不著度生之相。不像我们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大事宣扬:‘我度了多少人出家,我度了多少人发心信佛。或某某人是我度的,某某人是我介绍来信佛的。’这尽是著相。为何著相?就因为愚痴。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著一切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离相,即非菩萨。

  3、信大法:大法即是大乘之法。你要深信大乘实相法门,深信因果,深信般若。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若你缺少信心,即使佛法广大,也不能度你。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善根从何处来?就是从信心来,从信心所生,所以信乃功德之母亲。菩萨摩诃萨深信一切大法、无上妙法,尤其对这部妙法莲华经,他是特别深信重视。

  我们对于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们也就是菩萨摩诃萨。金刚经上说:‘乃至一念生净信,其福德胜过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你这一念生净信之功德,等于以七宝来布施给一切世界,而且如来世尊是绝对知道你这心念,不会令其空过的。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个个都要拿出真正信心来,才能得到这种相应。

  4、解大理:在华严经上讲——信、解、行、证。所以解大理必须依照著信心,首先要信,然后明白,使去实行,而后证得。什么是大理?就是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六即佛中之‘理即佛\’。按著理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如果不修行,而尽说自己是佛,那是没有用的。譬如你自封为王,整天自吹自擂:‘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可是有没有一班文武百官来保护著你?有没有老百姓来支持?若没有,你只是个光棍皇帝,有何用?所以按理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返本还原,认识自己本来真面目。为什么要明白众生本来是佛?因为实相的智慧,不离众生心,皆是每个众生自性所具足的,所以要解大理。

  5、修大行:菩萨摩诃萨勤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1、财施又有内财(头目脑髓)与外财(国城妻子)。行菩萨道,是无我相、无人相的,所以菩萨能舍弃种种,布施一切给人。2、法施就是说法利生,为众生讲说佛法。‘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就是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学佛法的人,都应该学习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人。我若知道一点,就向人讲说一点;知道十分,就讲十分。本照自己所知的佛法,为人讲说——这即是法施,以法来布施教化众生。3、无畏施:即是若有人遭遇到飞灾横祸,心中非常恐惧忧苦,而正在此时,你去安慰开导他,令彼消除一切的恐惧忧怖感,而心生安宁。

  (二)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戒(二五○条)、比丘尼戒(三四八条)。

  (三)忍辱:忍辱是一个最好、最有用的方法。你若能忍辱,则恰如获宝也!好像我曾说过一则公案:有位修忍辱行的老修行,于门口挂上一块匾,写上:‘我性如灰\’,意即他性里亳无火气,从来不发脾气。这老修行昼夜精进用功,性情修得柔和无比。可是此时就来了一位菩萨,试验他的道行。菩萨到彼门前问:‘这几个字写的是什么?’答:‘性如灰。\’一会儿,菩萨走回来又问道:‘匾额上写的是什么?我记不得了。’答:‘性如灰。\’如是来回问了几百次,终于把火问出来了。老修行冒火的大声大嚷道:‘性如灰!性如灰!你这么啰啰嗦嗦,尽来扰乱我的修行,你居心何在?’菩萨言:‘哈!原来灰还有火呢?’说完,即踊身虚空。你道这菩萨是谁?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来考验他,结果修了几十年性如灰,仍有火气,考不过菩萨的试验。观音菩萨临走前言:‘你还须修行!二十年后,我将再来。’由此可见,忍辱是极端不易为之事,最要紧是没有脾气。我以前为人徒弟时,无论师父在不在面前,从也不敢发脾气。我若发脾气,他则不食而自责道:‘我教化徒弟没教化好。\’因为他老人家不吃饭,故我始终不敢发脾气。

  那么我有没有脾气呢?我的脾气比谁都大,但是出家修行后就把脾气改了。现在到美国新收三个徒弟;美国人未出家前是无脾气的,但出家后,旁的还未学会,就学会发脾气冒火。譬如昨晚有二个徒弟到我面前诉说自己发了脾气,究竟是谁发脾气,我也不管,不过这回我立下一则规矩:‘发脾气的人,要在佛前跪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不准起来大小便、吃饭、喝水、睡觉。’如果你不要在佛前跪,那我就来替你跪。还有,无论谁发脾气,三个美国徒弟要一起跪。没发脾气的,照样跟著跪。‘这有何公道?’就是如此不公道——世间上是没有公道的。你若是怕,就不要发脾气。为何叫你跪,且不准吃、喝、睡?就因为你有脾气,故要修忍。‘这师父真厉害,再不敢跟他出家了!’但你若是怕,不发脾气,就无事了嘛!为什么要立下这规矩?因为以后若徒弟多了,你打我、我骂你,等会儿又全跑到师父面前告状诉苦,这样判来判去也判不完的。修道人怎可发脾气呢?你若有徒弟,为教化他,对他发脾气还情有可原。但若对师兄弟发脾气,是万万不可之事。所以说:‘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四)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拜佛、诵经、持咒等等。昼夜六时皆精进用功,一时一刻也不懈怠放逸。真正用功不是尽作假面具,挂修行招牌;而是自己真实去用功,不在众人面前造作卖弄。心精进是时时念玆在玆,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五)禅定:参禅打坐必须要精进来帮助,有精进,则能忍;有忍则能修功德,参禅打坐入定。若不精进,一暴十寒,修行一天,休息十天,是永远也得不到禅定的。

  (六)般若:般若度是最重要的,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缺乏智慧,是很难修行的。有智慧之人,随时随地皆是在用功,看见什么都是智慧——‘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好像我有个徒弟对我诉说道:‘某某师兄一和我说话,就骂我。’骂\‘谁’呢?这岂不是愚痴。你若有智慧,就算他骂你,而你不接受此骂,这骂就回去了嘛!譬如有人仰天而唾,唾液不久又再落回自己脸上。或者你可想像彼人在为我唱歌,或说外国语文,如此一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才是具有真正智慧。不要整天懊恼道:‘他在骂我。\’究竟‘我\’又是谁?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还有个‘我\’?出家人要把‘我相\’赶快扔到太平洋去,不要它。

  菩萨还要扫尽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过去已过,故过去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你若说此时是现在,但它刹那不住,又过去了,故现在心了不可得。未来心:未来还未来,从何去找?未来心也了不可得。你若三心皆了,又有什么可执著的,一切不执著,就是得到解脱,获真正自由。

  菩萨又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菩萨要存布施心,普遍施给一切众生。

  爱语:菩萨无我相,故对一切众生常生慈爱心,视彼如己,毫无彼此之分。菩萨自度度他,对每位众生皆发和谐之语。

  利行:一切众生欣喜利益,故菩萨常行利益众生之事。

  同事:菩萨化身千万亿,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度之。当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为要度一群鹿,因而化身成鹿去教化它们,此皆是同事之一。

  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让能让。这都是修大行菩萨所应具备之条件。

  6、经大劫:一劫即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劫集合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合起为一大劫。那么菩萨要修多少劫?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译曰‘无量数\’。所以作菩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必须要经过三个无量数的那么多大劫时间,方成为菩萨摩诃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