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七 富七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七眷属妙中但出本相从文殊观音至惑者未了略出迹中不同之相随诸部中列众之相亦可以为四相不同今初。
(△立本)。
七本眷属妙者经云此诸菩萨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则是父。
如文。
○次释释中又二初正释次释疑。
下方者下名为底大品有诸法底三昧释论云智度大道佛穷底当知此诸菩萨邻佛穷智度底虚空者法性虚空之寂光也从本时寂光空中出今时寂光空中今时寂光空中者不识本时者故言我经游诸国乃不识一人地涌千界皆是本时应眷属也。
初言法性虚空之寂光者即以下方及塔在此方虚空表寂光也此诸菩萨住下方虚空涌出已后亦住虚空此土得闻开权显实得无生忍者亦住虚空之寂光也虽俱虚空以表寂光能住之人不无久近涌出菩萨得忍已久是故迹中始近入者不识久者。
所以无三者时节既久权转为实但一无三或可举一例知有三也。
(△次引迹辨异)。
从本垂迹迹中始成佛时亦有业愿通应中间所化亦有四种文殊观音调达等或称为师或称弟子于惑者未了。
次迹中文云文殊观音或为师为弟子者文殊昔为妙光菩萨教化灯明八王子是八王子相次授记其最后者名曰然灯然灯既是释迦之师妙光乃成释迦九代祖师观音经中释迦过去于正法明如来所学习道法正法明如来即观音本身故知文殊观音并曾为师调达即是阿私陀仙具如今经如是等人却为弟子。
(△三拂迹显本二初正拂)。
若拂中间无非是迹则迹本可解若执迹疑本二义俱失(云云)。
(△次问答)。
问迹本相望千界尘则少增道数则多本迹法身浅深异耶答法身先满无增无减约化缘广狭耳问若尔初住二住化缘多少法身亦应无浅深答菩萨位未穷约实证判浅深佛位已满但约权化有四句论广狭(云云)问明因果等皆约迹佛指本明眷属而召本到迹何耶答因果等法幽微难晓故约此指彼眷属是人召证为易或可将本人示迹人或将迹法显本法互现意耳。
问本迹相望千界尘少增道数多者三千世界地涌菩萨是本时眷属秪云三千地皆震裂无量菩萨同时涌出若望今时迹中眷属如分别功德品增道损生初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千倍得闻持一界尘得辨才大千尘得不退中千小千乃至一四天下及八界尘初始发心比于涌出涌出甚少四句分别亦例前文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终不以法身深浅化缘广狭等判也。
○八涅槃妙者。
(△初立本三初引文)。
八本涅槃妙者经又复言其入于涅槃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
(△次释)。
(△三结)。
非实灭度者常住本寂也唱言灭度者调伏众生也悉本时涅槃非迹涅槃。
(△次引迹辨异)。
○明迹不同中先明迹意虽复不同本无长短次或取下正明不同。
迹者大经明声光所集始诸弟子终于蝮虿无边身菩萨弟子之位身量无边岂有大师倚卧背痛此乃生身示病示灭法身无疾常存不变。
初文意中云始诸弟子终于蝮虿等者大经列众八十亿百千比丘成就大乘第一空行六十亿比丘尼皆大阿罗汉一恒菩萨二恒优婆塞三恒优婆夷四恒离车五恒大臣六恒国王七恒夫人八恒天女九恒龙王十恒鬼神二十恒金翅乃至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又东方去此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微尘世界彼土有佛号虚空等如来告第一大弟子宜往西方娑婆世界彼土有佛号释迦文不久涅槃汝可持此世界香饭以献彼佛彼佛食已入于涅槃并可礼敬请决所疑尔时无边身菩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绕无量匝大菩萨众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又阿阇世王及其夫人乃至视毒能杀人者蛣??蝮虿及十六恶律仪者蛣??亦曰??螂尔雅云黑甲虫食粪土也蝮者毒也尔雅云蝗子未有翅者又云广三寸身大如臂史记云蝮螫手则断虿者毒虫也左传云蜂虿者十年尚有毒尾末卷如妇人发蝮字(孚目切不同福音)有人云无边身菩萨身量无边云何复云从彼来此应反质云既云来此云何无边言无边者身实有边而名无边如阿弥陀寿实有量而名无量若寿无量如何得有观音补处倚卧背痛者如止观第八记及北首卧等亦三藏佛相具如止观第一记。
○次正明不同中二初约两经释相次结会两经意同初文又二先明不同以申此经次经曰下引与大经明同初文又二先藏通次别圆初文二初略标二异。
或取析空因灭果亡明有余无余涅槃或取体法空因灭果亡明有余无余涅槃。
○次生身下更释二别。
生身迹灭者如阿含中结业之身父母所生弃国捐王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断结成道八十二岁老比丘身诣纯陀舍持钵乞食食檀耳羹食讫说法果报寿命中夜而尽入无余涅槃以火阇毗[(冰-水+〡)*ㄆ]取舍利者此三藏涅槃相若释论云六地菩萨见思已尽七地去誓扶余习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应慧断习成佛可度众生缘尽息化入无余涅槃此通佛涅槃相也。
释三藏中云食檀耳者长阿含第三云佛至波波城阇头园有长者名周那请佛及比丘僧别为佛煮旃檀耳羹以世奇故独奉于佛阿难白长者设供无福佛最后于其舍食入般涅槃佛言莫作是说长者今者获大福利寿命色力善名生多财宝死生天上。
○次别圆中二先别次圆别中二先引地人。
若地人云缘修显真修菩提果满成大涅槃亦称为方便净涅槃。
○次正释。
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色解脱受想行识解脱乃是分段变易因尽获常住有余涅槃两处阴果身尽获常住无余涅槃此与前异是别佛涅槃相也。
释中云色解脱乃至识解脱至无余者既云灭色乃至灭识即是界外析色之义故以因尽名为有余果亡名为无余理而言之变易因果不应分二当知为成别教义也。
大经云大般涅槃常住不变能建种种示现调伏众生如首楞严广说名大涅槃常乐我净此与前异即圆涅槃相也。
(△次引与大经明同)。
○次经曰今日座中等者出像法决疑经与大经文同又二先列。
经曰今日座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如来住世一劫减一劫或见如来住世无量劫或见丈六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报身坐莲华藏世界海为百千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有分别无相无碍遍同法界虚空或见此处娑罗树林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见此处金银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处三世诸佛所游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
○次此明下结。
此明佛身依正各有四相即前四涅槃相也。
(△次结会两经意同)。
○次大经下会同中四初略标同次大经下正会三二经下结同从根利钝四又数数下会明常文同。
大经与此经义同。
初如文。
大经以常住为宗迦叶初问长寿佛答中处处多显未来常住少明先成寿命为法华已说故彼经虽一两处说不可判为近成短命今经正明发迹显本无量寿命为宗少说未来常住虽一两处少说不可判为无常。
次文中言迦叶初问长寿者第三经初设三十六问初问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下文答中如长寿品作寄金譬但寄少年不寄老人长者行还索金无所既云行还故知法身常住不灭下金刚身品广明护法持不杀戒得金刚身又经下文处处明于未来常住。
(△三结同从根利钝)。
二经互举利根知本常未来亦常解未来长寿亦解本来长寿其义是同。
第三可见。
又此经数数现生现灭者生非实生灭非实灭常住义显又二万灯明迦叶皆不说涅槃秪于法华明本常未来常弥见法华明常义显(云云)。
第四会常中云二万灯明等于法华明常等者二万灯明具如序品中说法华经广明一乘一乘即是常住也。
(△三拂迹中二先拂二初明拂之方法)。
以三义故知诸涅槃迹而非本今始入故入复出故拂中间故。
(△次斥失中二初明执迹迷本)。
此迹涅槃皆从本垂云何执迹谓言是本是不识迹本也。
(△次令识迹知本)。
若拂迹显本则二义不迷。
(△次融通)。
非迹非本不思议一也。
○九明寿命妙中初立。
九本寿命妙者上因妙中以智慧为命此则非长非短由非长非短之慧命能为长短此中正明长短寿命。
○次引经中先引本文。
经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
○次释。
年纪者是寿命也大小者长短也经中间处处年纪大小者约迹而悬指本也。
即引中间以拟于本。
(△次引迹辨异)。
○明迹不同中二先藏通次别圆初文二先略释。
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尽身灰智灭毕竟不生通教佛誓愿之身化缘若讫亦归灰断灭已不生。
○次此两下判无法身之本。
此两佛但齐业齐缘不得非长非短之慧命不能作长作短大小之寿命也。
○别圆中亦二先略释。
别教登地破无明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一身湛然安住无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论年纪大小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寿也圆教登住时亦如是。
○次此等下况结。
此等皆因中菩萨非常非无常能作常无常大小之寿况后心乎况妙觉乎。
(△三拂迹显本中二初拂次融通初又二初明拂之方法此科中兼明本寿)。
如此等寿三义皆迹中因果之寿此寿皆从本地因果圆满而垂此迹迹既如此况复本也经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指于本因因寿尚未尽况本果寿。
(○二斥失二初明执迹迷本次令识迹知本)。
若执迹则不知本今拂迹则识本。
(△二融通)。
亦识不思议一也。
○十释利益妙者亦初略立利益上句立下句释。
十释本利益妙者文云皆令得欢喜欢喜即利益相。
(△次举迹显本)。
若迹中三乘共十地别十地开权显实按位妙入位妙如是等益乃至闻寿命增道损生皆是迹中益也乃至中间权实之益亦是迹益以迹望本本亦应有偏圆利益所以下方菩萨皆住虚空者皆居寂光本益也。
次若迹下明迹不同者今此略列具足应如前文七益十益者是言乃至增道等者约经虽是本门既是今世迹中指本名为本门故知今日正当迹中利益乃至本成已后俱名中间中间显本得利益者尚成迹益况复今日以迹下重举本益之相本文既狭亦拟迹而知本。
(○此科是第五广解总结之文)。
○故本本下明相显融即。
故本本以垂迹借迹以知本不复具记也。
众迹虽多用本为本故云本本本事已往若不借迹何能识本如拨影指天即此义也。
(○释本十妙中五广解竟下是六三世料简列科在七上三十六)。
○六三世料简者初略立次问答料简初文三初引经示相。
第六约三世料简者文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如来大势威猛之力如来师子奋迅之力即是三世益物之文。
○次若过去下释。
若过去最初所证权实之法名为本也从本证已后方便化他开三显一发迹显本者还指最初为本中间示现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今日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未来发本显迹亦指最初为本。
○三三世下结结中二先法。
三世乃殊毗卢遮那一本不异。
○次譬。
如百千枝叶同趣一根(云云)。
(△次问答料简)。
问现见无量佛悉是释迦分身为当犹有余佛余佛复有分身不答普贤观云东方有佛名曰善德彼佛亦有分身诸佛若尔亦有诸佛诸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弹指謦欬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彼佛四众遥伸供养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聚遍覆此间诸佛之上故知有诸佛诸佛亦有分身也。
次问答中初如文。
问三世诸佛皆有分身者云何复言多宝如来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若全身不散云何复言游于十方证法华经二意云何通。
第二问者若言诸佛皆有分身多宝亦在诸佛之数应有分身何故云全身不散即是重难若全身者何故复云处处听经。
答释论解念佛中云多宝无人请说法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法华经若从论释乃是化作全身非无分身也师云若言不得说法那告四众我灭后起一大塔非都不说法应是不说法华故发大誓愿不碎生身之骨全身不散出证圆经如入禅定者表于不灭出证常经表于不偏不偏不灭圆常义显口唱真净大法真是常略举二德我乐可知钝者读文犹自不觉也。
答中先引大论解八念中初念佛中云既云化身即是分身师云去引南岳释依按经文文云临灭度时告四众言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出证经时全身在于塔中以誓愿力处处听经准南岳释多宝灭后全身不分不分者不同碎身舍利耳未妨诸佛亦有分身从如入去兼明法华是圆是常口唱下明具四德以证常真净大法者真是常德净是净德既有常净岂无我乐故云二德可知多宝全身尚遍十方故知诸佛亦有分身钝者读文犹尚不觉者不觉此经具足四德谬判法华不明常住以是而言古今咸钝。
○次问答中问诸佛显本。
问三世诸佛皆显本者最初实成若为显本。
问如文。
答不必皆显本今作有义者最初妙觉指初住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觉亦指初住为本初住之前竖无所指横有体用即指体岂非本耶又发愿故说寿长远如文(云云)又解最初之佛虽无长远已今权实等本迹之可显而有体用教行理教事理等本迹之可显(云云)若作无义若最初始成佛既始得本未论垂迹无久迹可发无久本可显(云云)若久成佛如释迦之例以东方为譬若久此者即以四方为譬又久者十方为譬若近此者则减东方为譬若都无者则无所譬(云云)。
答中最初妙觉指初住为本者最初得故若初住位被加作妙觉佛亦指初住以为实本准净名?应作四句谓本下迹高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两句夫论迹者约有本说本为法身迹为八相初住之前无法身本故不得论本高迹下仍有过上又不得论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下妙觉唯得此之二句妙觉极位更无过上故无本下迹高及本迹俱下二住已上等觉已还皆具四句二住迹现为初住初住是迹即本高迹下二住现为三住三住是迹即本下迹高二住现为二住以望初住即本迹俱高望于三住即本迹俱下今文正当本下迹高若云初住之前竖无所指以体为本以用为迹此本迹俱下句也若准此意一切诸佛皆悉显本又发愿故于初住中说寿长远初住实寿亦复无量故言发愿说寿者但得法身必得长寿有缘机熟说遂昔愿(云云)从又解最初之佛者即妙觉身中自将体用以为本迹此是本迹俱高句唯阙本高迹下一句。
问若实初成无久本可显云何经言是我方便诸佛亦然答虽无长久之本若须用方便者佛有延促劫智能演七日为无量劫义(云云)。
问佛若有久成始成有发迹不发迹亦应有开三显一不开三不显一耶答若菩萨声闻共为僧者则有开三显一若纯菩萨为僧者何须开显耶。
问若不开三显一五佛章云何。
问中云五佛章云何者如方便品广开显中约五佛章皆云亦以无量乃至皆为一佛乘故若尔一切诸佛无不开显。
答同是声闻菩萨共为僧出五浊世可如此出净土佛则不然。
答意者佛亦不应一切开权经言一切约出秽土开显者说耳。
问破十粗显十妙则无明惑尽一实理彰今更破迹妙为粗显本为妙破何惑显何理答无明重数甚多实相海深无量如此破显无咎。
又问若尔还以妙破妙所破之妙妙而更粗亦应还以粗破粗所破之粗例更是妙所破四住例亦应妙。
又问若尔还以妙破妙至例亦应妙者前文既以本妙破于迹妙迹妙成粗从亦应去并难迹妙被破既其成粗所破十粗亦应成妙从所破去又以四住重例难云粗是所破既得成妙四住烦恼亦是所破亦应成妙。
答就顿明义秪四住即是于妙况破四住智宁非妙耶。
次答文中重引四住之难以况初难若约顿义四住即妙应如所问况四住智去况出初难四住粗惑尚乃成妙况复生灭无生灭智而非妙耶。
又问若尔但有顿义应无渐义答若分渐顿渐之能所俱粗顿之能所俱妙(云云)。
问中间有偏圆权实而同称是权者亦应同称为偏耶。
次问意者本成已后中间垂迹偏圆权实同称权者以是迹故故皆是权权即是偏亦可悉皆称为偏耶。
答通义则尔别义不然偏圆约法法则已定故偏非圆圆非偏权实约教迹中施设同皆是假故就假论权耳。
次答别义者不例法既以定在本在迹定偏定圆教则不尔在本则权实俱本本故是实在迹则权实俱迹迹故名权偏圆乃至体用亦尔法则已定不可在本体用名体在迹体用俱用若教所说在本则体用俱实在迹则体用俱权当知体用等亦得是法事理理教教行准此可知故下文云本中事理先得为妙迹中事理始得为粗余教行等例之可见。
问既有带粗妙复有不带粗妙亦应有带妙粗不带妙粗答此应四句带粗妙即别教也不带粗妙即圆教也带妙粗即通教也不带妙粗即三藏也又带粗妙如通不带粗妙如圆亦带粗亦不带粗如别非带非不带如圆接别如圆别接通又约五味粗不带妙如酪妙不带粗如醍醐亦带粗亦不带粗如生熟酥非带粗非不带粗如乳(云云)。
四句者别带地前粗而证道是妙圆如文带妙粗者兼通于中故也又释者带粗妙者从通中来故亦带亦不带者带地前而不带通藏非带非不带者非带藏通非不带别二教接通亦尔非带三藏非不带通次五味中第三句者方等前三带后一不带般若准知第四句者非带藏通非不带别。
问二粗既不同那忽同呼为粗答事有浅深故为二俱非妙理故同是粗。
问二粗既不同者问藏通答中言事有浅深等者通即而藏不即。
问应带方便实不带方便实答例。
问带方便实等者问别圆教也俱显中道而别带圆不带。
问亦应有带二一不带二一答例通论本迹只是权实别论高下宜用本迹横论真伪宜用权实本迹约身约位权实约智约教(云云)。
次问带二一等者亦问别圆地前以为带二次通论下虽不酬问而广分别者一一句并是答而略于问耳。
问本地十妙约六重本迹摄属何耶。
问本地等者卷初六重本迹今十妙属六中何重耶。
答非已今非中间乃是体用教行理教等共论十妙也。
答中云乃是等者卷初已分此乃重问何者初云本地五重为本中间今日为迹既本地五双属本不知五双如何对本故更问之今答文复含但云共论十妙若尔事理理教教行只是因权实体用只是果家之用果必有体故也用即感应神通说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利益寿命涅槃还是果上法耳故不别叙但云共论。
○第七判粗妙中二先以本对迹相望判之次又迹中下约前六门以判。
第七判粗妙者若迹中已得十粗为粗十妙为妙未开十粗为粗开十成妙具如前说迹中若待粗妙若开粗妙此妙不异本妙而言始得始得为粗本中先成若粗若妙若开粗妙亦不异迹妙而是先得先得称妙。
初文者若不先将迹门开显且判粗妙与本所证更无差别如何得知迹中之妙不及本粗以不约开显待绝等判但约久远实成以论故中间今日若粗若妙皆非先得是故先得粗亦名妙中间今日妙亦成粗。
○次又约六重判者前但开显久近等展转束判已竟应更于开显久近等中细判六门迹粗本妙于中三先释。
又迹中事理始得为粗本中事理先得为妙迹中理教教行体用权实等亦如是。
○次况。
又若未发迹显本者但解迹中事理之粗妙终不能解本中之事粗况解本中之理妙弥勒尚不达何况余人。
○三若发下亦明本迹六门相显相融之相及不思议一等于中二先约事理一双略释。
若发迹中之事理即显本中之事理亦知由本中之事理能垂迹中之事理迹既由本则本妙迹粗既有本迹之殊故言粗妙妙理则非迹非本不思议一也。
○次五双例知。
理教教行体用权实已今等亦如是。
又言已今者即是昔日已得已今为本今日中间所对已今为迹中间节节皆有五味教故故四味及以迹门为已开长远寿为今故使已今亦论今昔粗妙故也。
○次明权实中三先本迹相对为权实以判迹中权实为权本地权实俱妙以久成故次复次下更约本迹相望论自行等三则本自迹他本迹相对为一自他三复次下更约本迹各有三义以明理同约事则知本中施粗亦妙迹中开废犹粗理无粗妙初文中意具如判粗妙文意于中又二先正明。
第八明权实者照迹中十粗之境为权照迹中十妙之境为实乃至中间三世所照十粗之境为权十妙之境为实若权若实悉皆是迹迹故称权如是中间无量无量不可说节节权实余经尚无中间一番之权况一番之实尚无中间一番权实况无量番尚无中间权实况有本地权实中间权实皆名为权本初照十粗十妙皆名为实。
○次迹权本实下明融通。
迹权本实俱不思议不思议即是法性法性之理非古非今非本非迹非权非实但约此法性论本迹权实粗妙耳但以世俗文字有去来今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也。
二理不可思议故云法性非古今等。
(△次更约本迹相望论自行等三则本自迹他本迹相对为一自他)。
复次分别权实则有三种谓自行化他自行化他具如境妙中说本地自行所契权实二智名佛自行权实从本已来乃至鹿苑种种方便随他意语说此二智回转无方名佛化他权实二智化他虽有二种皆名为权自行虽二种皆名为实是名自行化他合说权实。
次自等文则本中化他亦名为妙亦应合有不思议融通文无者略应云法性之理非自非他自他虽殊不思议一。
(△三更约本迹各有三义以明理同约事则知本中施粗亦妙迹中开废犹粗理无粗妙)。
○第三中亦二先释次融通结归。
复次迹中约实施权意在于实而实意难测何者化城是权而人作实解是不识权亦不知实若废权显实意在于权权则易测何者既知化城一事是佛权施则遍达恒沙佛法远通久劫方便故华严中明为阿鞞跋致多明事数即其义也若开权显实者达事法已权意即息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故言开权显实也。
释中又二初中言复次迹中约实施权等者然约实施权意在归实而人多以所施之权谓为究竟故俱不识若废权显实意在所废之权初欲废之故斥此权非为究竟权是事法而人易知故一代佛教自法华前佛意恒实二乘不退始终不知及至废权乃云汝等去来宝处在近而人咸知宝处非此此即是于宝渚之初发足已涉于修途况复曾已行于三百指我之果即彼妙因故云易测言华严明阿鞞?致多明事数者引例释前权易测意也一切事法无非权施如来久远为诸众生施设方便故恒沙佛法施已皆废所施之权属于事相是故事相多为不退者说即能于事达不退理又不退位高下不同若是地前行不退位但闻事数知事即理故开权显实得入初地念不退位能达此权即是实相岂可离此别求实相为对?致故云初地。
迹中既有三意如此迹由本垂本亦如是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云云)。
融通如前问此中第八权实与前第七门判何殊答前以本迹判于粗妙及以六门今以权实及自行等以释权实则本实迹权自本他迹又以开显等转释权实若开迹显本之权实方名本中之权实是故重明一理无异意在于此问迹门十妙一一妙中于一一科皆先判次开今本门中何故但有此粗妙门及以权实皆似判意而无别立开耶答此与迹门其意稍异迹门判竟义必须开何者如判中云若教若味皆前粗后妙若不开者人谓三四之外别有圆及醍醐是故开三即圆四即醍醐今本门十则不如此前广释十中一一皆以三义释迹近成不同义当于粗拂迹指本义同于妙据此已是约事判开一一复言不思议一此复约理以开一切恐人不了故复于此别立两门判前粗妙此判即开况复二文复约理开问何故迹门无理开耶答初依境开已是约理又迹门有教诠理若开于教即表理开今此本门约身约事虽开身事犹须开理本迹证殊是故皆云不思议一应知始自总释终至于此若拂迹指本是约事论开若以不思议融通则开事入理若不晓十门之旨将何一理冠诸一理虽同十门事别不思议一十妙恒殊差而不差斯之谓矣。
○九明利益中二先正说益次流通益初文又二初双标。
第九利益者前明生身益次明法身益。
○次双释释中二先释次若论实道下校量初又二先释次即是下结初又二先生身次法身生身又二先闻迹门次闻本门初闻迹门中又四先明十妙中益次明六即中益三如身子下略示其类四即是下结。
生身两处得益迹门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生身菩萨得利益者于十妙中得五妙益何者境妙则通一切具有乘妙则别究竟在佛感应神通说法皆是果上之益若未证果不论此益。
初文者但得智行位眷属利益益也然须料简智从解说故总得之若破惑之智须甄于果位通深浅意亦如之眷属可得极至一生修未出界义非神通余未破无明及见思等则随惑判释利益同为一实益也三法属果义可通因则依声闻咸入初住今从极果故不通因。
(△次明六即中益)。
若于六即位中得四即益理即究竟即例如前但得名字即中智行位眷属功德乃至分真即中智行位眷属功德。
(△三略示其类)。
如身子得记四众天龙欢喜说偈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悉当得作佛。
(△四结)。
即是生身菩萨闻迹门说法得益之相也。
○次约本门中三初明十妙益。
发本显迹说佛寿长远观佛三昧得大增长从此亦有生身菩萨得十妙中之五益。
○次六即益。
六即中之四益。
○三明增道损生。
损生增道(云云)。
○次法身益中为三初明益相。
从二住去至一生在皆是法身得五益。
○次何以故下明益所以。
何以故应生闻本地功德观佛三昧转更深广不可称量不比前来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转深功德亦大。
○三故分别下引证。
故分别功德品云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
(△次结)。
即是生法二身得益之相。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七
音释
謦欬
(謦苦顶切欬苦爱切謦欬逆气也)。
蛣??
(蛣去吉切??丘良切)。
螫
(施只切虫行毒也)。
蝮虿
(蝮方六切虿丑迈切并毒虫名)。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