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19-06-04 12:47:45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  侈四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明愿行观成具法中三先略引次引地持等广释离五怖畏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初文又七初明得无缘慈悲次修色下明具道品三遍舍下明具诸波罗蜜四修此下结地名离五怖畏五得入下明具二十五三昧六我性即实性下明具真应二身七此地下明具四德。

  如此观时无缘慈悲拔二边苦与中道乐。

  初文言无缘慈者慈具三种亦从胜说故云无缘具如止观第六记。

  修色非净非不净即空即假即中非枯非荣中间论灭一切道品无不具足。

  次文云一切道品无不具足者但具不思议念处一切诸法于念处中无不具足今此四念处中但举身念余三念处及六科皆略枯荣如止观第七记。

  遍舍十法界依正名檀中道道共到尸彼岸名戒住寂灭忍二边不动名忍二边不间名牢强精进入王三昧住首楞严名禅实相般若名智慧无谋巧用名方便八自在我名力无记化化禅名愿三智一心中得名智一波罗蜜具十亦具一切佛法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是如来行是名无作四谛慧。

  三具诸度中若合十为六成无作六度如止观第二记彼修此证首楞严者具如止观第一第二记八自在者大论名八神变大经名八自在我言神变者无而歘有有而歘无言自在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与大论义同而名小异今略出经论以显相状言八神变者一能小二能大三能轻四能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至七能动地八能随意所作言作小者令自他身及世界等极如微尘大及轻举准说可知言自在者谓大小长短等言有主者现为大人心无所下言远至者有四种一飞到二此没彼出三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言地动者谓六及十八言随意者一身多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四大互为等八自在者大经二十云一者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核。

  (△四结地名离五怖畏)。

  ○四明得名中初结地名。

  修此慧时即得住于无所畏地即初欢喜地。

  ○次离五怖畏中又二先略标列次大经下释用大经等意以申此文。

  离五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然离畏之名实通大小以三菩萨至圣位时皆能离五怖畏三藏菩萨至第三僧祇即能离畏是故此言通于大小如杂含中亦云成就四力离五怖畏五怖畏名与地持同言四力者一觉力二进力三无罪力四四摄力言觉力者善不善罪不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皆如实知是名觉力精进力者谓四正勤无罪力者谓三业无过四摄力者谓爱语等若辨异者其名虽同宽狭巧拙长短曲直不无差别。

  ○次释。

  大经云不畏贪欲恚痴此内无三毒外离八风则无恶名畏若言不畏地狱等即无恶道畏若言不畏沙门婆罗门即无大众畏见中道则无二死畏实相智慧常命立无不活畏。

  大经意者一一皆先举经若言者并是引经即无等言即是解释并可见下文复有地持及章安私释故不复委论三昧二身四德等。

  (△五明具二十五三昧)。

  得入此地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显二十五有我性。

  (△六明具真应二身)。

  我性即实性实性即佛性开佛之知见发真中道断无明惑显真应二身缘感即应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实大庆名欢喜地也。

  (△七明具四德)。

  此地具足四德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名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即此意也。

  ○次引地持等广释中又二先引地持次私释初文又二先地持次引地经地论同。

  地持说离五怖畏者修无我智我想不生云何当有我爱众具爱是离不活畏不于他人有所求欲常饶益一切众生是离恶名畏于我见我想心不生是离死畏此身命终于未来世必与佛菩萨共会是离恶道畏观于世间无与等者况复过上是离大众畏。

  初文中言众具者谓资身所须夫有恶名者于他有求不能益他故无求益彼常离恶名我见是见惑我想是爱惑二惑若无故离死畏此位必在实报土生尚无方便及小乘恶道况有界内四趣恶道大众畏可知。

  ○次地经同者又二初引同次十地下以论三业料简。

  十地经亦同。

  初言同者华严十地品同也经释初欢喜地中离五怖畏云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物故无不活畏复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故无恶道畏我所志乐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故无大众威德畏心不悕望恭敬供养我当供养供给一切众生故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想故无有死畏又广发诸愿一一愿下皆云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然此诸愿以十大愿为首又以十不可尽法与众生愿何等为十一者众生不可尽(下九略不可尽字)二世界三虚空四法界五涅槃六佛土七佛智八心所起九起智十世间转法轮若众生等尽我愿乃尽(上九句皆尔)而众生不可尽乃至转法轮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乃至第十地一一地中皆是解脱月请乃说第二地说观十善第三地说观多闻第四地说作循身观四念处乃至八道第五地说知四谛及知诸世间法第六地说十二缘观第七地说观佛功德起方便行第八地说一切佛现身观莫舍忍门劝观常住入无功用心是菩萨现十种身谓于众生身作己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次国土身作头亦如是乃至虚空身作头亦如是乃成百身第九地说知一切法差别知四乘相为众生说四乘相者谓声闻乘相支佛乘相菩萨乘相佛乘相第十地亦云知四乘相乃至差别乐说一切法门无边法门以此验知是别教地相故至第八地始观十种身今文依地论略释与大经初地离五怖畏得二十五三昧同。

  (△次以论三业料简)。

  ○次料简中二先引论文。

  十地论解云是中第一依身第二依口第三第四依身第五依意。

  ○次解释。

  活者依身所用众具能资于生名资生生为活也此就因中说果菩萨无此畏复次名字言说皆依口失护名不为利养心不希望他人恭敬故名无恶名第五依意可解三四依身爱善道憎恶道无爱憎身故无恶道畏亦不爱憎身故无死畏。

  言爱善道等及无爱憎身者不于善道起爱恶道起憎名无恶道畏不于善恶身起爱憎名无死畏。

  ○私谓去章安三释。

  (△次私释)。

  私谓不畏贪欲等无作集坏不畏恶道此名无作苦坏不畏大众此是无作道立无不活无死畏此是见性得常无作灭立复次破二十五有有能含果有破故集谛坏果破故苦谛坏得二十五三昧者道谛立见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佛性灭谛立破二十五有则无烦恼是净德破二十五有果故无苦是常德得二十五三昧是乐见二十五我性是我四德宛然矣。

  初一番约离五怖畏故无作苦集坏为显圆道灭故故云无作纵使地前行次第行至此据位亦是无作苦集谛坏准此应云离界内外两五怖畏同体我想不生无界内外依报爱故离两处不活畏既得常身欲常饶益十界众生故离九界恶名之畏于同体我见我想不生故离分段变易二死畏于实报土中受生必常与舍那佛法身菩萨共会故无方便教恶道畏也既得法身无过上者故离大众威德畏次番约坏二十五有因果故苦集坏道灭立后番约四谛立故四德成此之三番宛转相成离五怖者由有因果坏有因果坏故四德成就又应约分段三有乃至因缘三有方称文意又作此释者意显怖畏不可孤离四德不可孤立乃并由于无作四谛亦由破于三有因果。

  (○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

  ○三从今释去引经广释即大师自释此二十五三昧即大经释圣行文末在第十三卷中具足列名于中二先正释次释疑初又二先通释别名意次通释下正释初文中二初正明四意次虽有下简示。

  今释二十五三昧名依四悉檀意一随时趣立如人多子各立一名使兄弟不滥二十五三昧亦复如是各举一名令世谛不乱岂可定执也二随其义便各从所以而立一名也三随事对当各有主治从对得名也四理实无名而依理立字。

  初文四义即四悉意次第对四意如文言随时等四名者此二十五名皆是随时趣尔而立即是通意故世界义通下三悉已下三名即是别意言随义便者如月光日光青黄白等言对治者如热焰不退欢喜等言依理者如常乐我等故知四义即是四悉意也。

  虽有四意多用对治约理以立二十五三昧也。

  次简示中言多用对治者于前四义对治意多如随便及理犹兼对治如日光三昧初出于东即是随便日能破暗即是对治月光青等准此可知唯有霔雨一向纯是生善意也常乐我等名虽似理义而求之既三谛常破于三常以三谛乐破于二苦以三谛我破不自在故知此三亦兼用对治是故云多。

  ○次正释中又二先释通意次各各别释以通冠别令别可解。

  通释二十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一一皆尔。

  初言二十五名各四意者此之四意不出五行从始至终初意者菩萨发心本破自他诸有过患过患者何谓一一有各有三惑及以业相第二意者菩萨为破自他过患最初发心修习梵行起四弘誓第三意者发弘誓已修于圣行以填弘愿至初地时圣梵两行一分成就证第一义天从是已后方名天行第四意者自行既成以本梵行利益于他即病儿两行次二十五相者为欲别别销名示相重广释耳言一一皆尔者且约教道历有示相菩萨元初委知诸有诸过患已而达诸有四德妙理总起四弘修于五行自观三谛行成化物若得此意以总冠别文义泠然。

  ○次广释二十五相中言其一至其四者即向通释四意次第对之至下渐略以广照之或两字三字以示一意寻之可见故初注云不委记也于正释中三初广释二十五相次此二十五皆称下释通名三无畏地下总以妙用??之初文自为二十五段。

  地狱有用无垢三昧破者地狱是重垢报处报因则是垢谓恶业垢见思垢尘沙垢无明垢(其一)菩萨先见此过为破诸垢修前来所明根本戒破恶业垢修前来所明背舍等定伏见思垢修前来所明生灭无生灭慧破见思垢修前来所明无量慧破尘沙垢修前来所明无作慧破无明垢(其二)破见思垢故真谛三昧成破恶业垢尘沙垢故俗谛三昧成破无明垢故中道王三昧成(其三)菩萨自破地狱诸垢时句句皆有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地狱有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动而能应之如婆薮调达示所宜身说所宜法彼地狱中若有善机以持戒中慈悲应之令离苦得乐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慧等慈悲应之令得真谛有入假之机以无量慧慈悲应之令得俗谛有入中机以无作慧慈悲应之令得王三昧先自无垢今令他无垢故此三昧名无垢也(下去例如此不复委记也)。

  初地狱中云婆薮者方等陀罗尼经第一卷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尔时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于阿鼻狱出舍利弗言久闻佛说此婆薮仙作不善行入于地狱云何今说出于地狱得值如来佛言为欲破一切众生计定受果报故善男子勿谓婆薮是地狱人何者婆者言天薮者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者言广薮者言通广通一切究竟住于地狱受苦终无是事又婆者言高薮者言妙婆言断薮言智婆言刚薮言柔婆言慈薮言悲等广如初句经仍广明杀羊初缘当知婆薮非聊尔人也调达者示造三逆现堕地狱令无量人不敢造逆当知并是无垢之力也又示逆中诸行不同有示不回心者如调达伽离或示回心如阇王殃掘又回心中有障动机发如阇王有障不动而机发如殃掘示不回心中有发迹如调达有不发迹如伽离又发迹中有与记如调达有不与记如婆薮婆薮虽不与记引地狱众听方等经当知皆非实恶人也余例可知下去一一文中言过患者若以三惑为过二十五有无殊若委论之从人性行即诸地不无差降于见思中见无差降思惑稍殊从初禅去地地渐轻如初禅人无欲思惑乃至非想无八地欲若论恶业其名更近据理秪应在于四趣今文通至东西二洲北洲已去但名果报报名则通恶业名重故至北洲舍别用通通名轻故又准下感应妙中机名应名各有三义今且从略各存一义至下二十五感应中则一一言之可发关宜赴对应之又菩萨三业无非益物今文但云示身说法不云意者用彼二业不差物机即意之善巧也故妙音观音中云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其身而为说法又云以应以之言为意业者应以只是与机不差故也又下感应中料简慈悲三世不同应有法应不同机复善恶差别今但直列当知意通乃至十界交互亦尔(云云)文虽在下应预知之于一有中广思其相开拓演布使听者旷怀则二十四有泠然自照若不尔者将何得名学无缘慈将何以为圆破有行义虽次第依于证道预说何妨一一皆言破者次第在初地已上初地分成成遂初心故云本法功德。

  畜生有用不退三昧破者畜生无惭愧退失善道则是恶业故退见思故退尘沙故退无明故退菩萨为破诸退修前持戒破恶业退修于禅定伏见思退修生无生慧破见思退修无量慧破尘沙退修无作慧破无明退见思破故得位不退真谛三昧成恶业尘沙破故得行不退俗谛三昧成无明破故得念不退中道三昧成本修诸行皆有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畜生中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宜示何身宜说何法为龙为象鵽鸟大鹫若有善机以戒定慈悲应之令出苦得乐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慧慈悲应之令出有得无真谛三昧成有入假机以无量慧慈悲应之令免空得假俗谛三昧成有入中机以无作慧慈悲应之令出边入中王三昧成菩萨自既不退令他不退故名不退三昧也。

  为龙者如输皮全蚁如止观第七记亦如难陀娑竭之流并是大权菩萨为象者如菩萨昔为牸象自折己牙以惠猎者鵽鸟者鵽鸟名也的刮反亦笃括反其状如雉尔雅云状如鸽鼠脚无后指啖母鸟出沙漠大论十四云迦频阇罗鸟有二亲友谓猴及象递推为尊(云云)相载游行见者生愧广如论文大鹫者大经第四如来于阎浮提示作五逆天魔外道及女人等又我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众生谓我实是鹫身为欲度脱诸鹫鸟故如是示现鹫者说文云黑色多子。

  饿鬼有用心乐三昧破者此有常弊饥渴恶业苦见思烦恼苦客尘闇障苦无明根本苦菩萨为破诸苦修前持戒破恶业苦修定伏见思苦修生无生慧破见思苦修无量慧破尘沙苦修无作慧破无明苦破见思苦无为心乐三昧成破恶业尘沙苦多闻分别乐三昧成破无明苦常乐三昧成以本行慈悲冥熏法界彼饿鬼道若有机缘与慈悲相关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所宜身说所宜法若有善机以持戒慈悲应之手出香乳施令饱满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慈悲应之令到无为岸有入假机以无量慈悲应之令游戏于五道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菩萨自既得乐又令他得乐是故名为心乐三昧也。

  手出香色乳者请观音云现身作饿鬼手出香色乳等乃至游戏于五道故彼经五道偈后总结云大慈大悲心游戏于五道恒以善习慧无上胜方便普教一切众令离生死苦常得安乐处到于涅槃岸饿鬼饥渴逼施令得饱满或游戏地狱或处畜生中化作畜生形教以大智慧令发无上心或处阿修罗软言调伏心令除憍慢习疾至无为岸大论第十云饿鬼常食粪尿洟唾呕吐荡涤余汁言净于三毒根者亦请观音偈。

  阿修罗有用欢喜三昧者修罗多猜疑怖畏则有恶业疑怖见思疑怖尘沙疑怖无明疑怖菩萨为破是诸疑怖而修诸行修持于戒破恶业疑怖修诸禅定伏见思怖修生无生慧破见思怖修无量慧破尘沙怖修无作慧破无明怖见思破故空法喜三昧成恶业尘沙破故一切众生喜见三昧成无明破故喜王三昧成以本诸行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修罗中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所宜身说所宜法有善机者应以持戒身慈悲令离恶业怖有入空机应以生无生慈悲令离见思怖有入假机应以无量慈悲令离无知怖有入中机应以无作慈悲令离无明怖自证三喜令他无复三怖是故名欢喜三昧此前悉用对治立名也。

  弗婆提有用日光三昧破者日朝出于东随便为名耳日譬智光能照除迷惑东天下人有恶业闇见思闇尘沙闇无明闇菩萨为照此诸闇故修前戒光破恶业闇修禅定流光伏见思闇修一切智光破见思闇修道种智光破尘沙闇修一切种智光破无明闇破见思闇故一切智日光三昧成破尘沙闇故道种智日光三昧成无明闇破故一切种智日光三昧成以本行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弗婆提若有机缘关于慈悲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身说法若有事善机以持戒慈悲应之令免恶业闇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慈悲应之令免见思闇有入假机以无量慈悲应之令免无知闇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免无明闇自既破闇亦令他破闇故称日光三昧也。

  瞿耶尼有用月光三昧破者月夕初现于西亦随便立名月亦照闇例同日光(云云)。

  郁单越用热焰三昧破者北方是阴地冰结难销自非热焰赫照终不融冶北天下人冰执无我难可化度若非智火慧焰无我所心终不得度彼无我所乃是妄计犹有自性人我法我真如我菩萨为破诸我修生灭无生灭慧破性人我修无量慧破法我修无作慧破真如我得人空成真谛智焰得法空成俗谛智焰得真如空成中道智焰以本慈悲冥熏法界彼郁单越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身说法有善机应以戒慈悲令免妄计无我有入空机应以生无生慈悲令免性我有入假机应以无量慈悲令免法我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免真如我自破妄我令他破妄我故名热焰三昧也。

  阎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者南天下果报杂杂寿命等不定犹如幻化此则从心幻出业幻出见思幻出无知幻出无明菩萨为破诸幻从于持戒幻出无作破结业幻从于禅定幻出背舍从生无生慧幻出无漏从无量慧幻出有漏从无作慧幻出非漏非无漏见思幻破真谛幻成无知幻破俗谛幻成无明幻破中道幻成故经言如来是大幻师彼阎浮提有诸机缘关于誓愿以本慈悲随感应之自破诸幻成他诸幻是故名为如幻三昧余如上说。

  四天王有用不动三昧破者此天守护国土游行世界则有果报动见思尘沙无明等动菩萨修诸行破诸动成三昧誓愿熏机缘感以本慈悲令他破四动成三不动是故名不动三昧委悉如上说。

  破四动者谓果报及三惑成三不动者动则兼业谛但有三业及见思同入俗谛所破故也诸有皆是。

  三十三天有用难伏三昧者此是地居之顶即是果报难伏见思尘沙无明等难伏菩萨修诸行出其上破诸难伏自成三昧誓愿熏他若有机缘以本慈悲令他得证是故三昧名为难伏余如上说。

  焰摩天有用悦意三昧破者此天处空无刀杖战斗以之为悦此是果报中悦而未有不动业悦亦无无漏道种智中智等悦菩萨为破诸不悦而修诸行自成三谛悦意三昧誓熏法界有机缘者以本慈悲令他意悦是故三昧名为悦意余如上说。

  兜率陀天有用青色三昧破者真谛三藏云此天果报乐青宫殿服玩等一切皆青菩萨为破诸青修第一义非青黄赤白而见青黄赤白第一义非戒定慧而戒定慧以戒破果报青以生无生慧破见思青非真见真非假见假非中见中亦复如是三青障破自成三谛三青三昧乃至感应成他三昧例上可解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

  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

  白色三昧破初禅有皆是果报白等例青色三昧大意可解白色三昧者初禅离五欲为白未离觉观故是黑见思尘沙无明等黑破此诸黑修诸行白自成三昧又成他三昧如上说。

  种种三昧破梵王有者梵王主领大千界种类既多即是果报种种未见种种空种种假种种中破此种种修种种行自成种种亦成他种种如上说。

  二禅用双三昧者二禅独有内净喜两支余支与余禅共此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例如上说。

  二禅用双三昧者寄此两支以立双名双空谓见思俱空双假谓入见假思假双中谓于见思同入法界又以中道双照双亡故名双中。

  三禅用雷音三昧者此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是果报着乐又着空乐假乐中乐为惊骇。

  诸乐修诸雷音之行余如上说。

  四禅用注雨三昧者四禅如大地具种种种子若不得雨芽不得生一切善根在四禅中谓业种三谛种修诸行雨自生三昧慈悲应机生他三昧(云云)。

  无想天有用如虚空三昧者外道非空妄计涅槃谓果报非空三谛皆非虚无修诸空净之行自成成他(云云)。

  阿那含天用照镜三昧此圣无漏天虽得净色但是报净色未究尽色空如镜未极明未知色假如镜未有影未知色中如未达镜圆余如上说。

  空处用无碍三昧者此定得出色笼即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等无碍余如上说。

  识处用常三昧者此定谓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非三无为常化用常常乐常例如上(云云)。

  不用处以乐三昧破者此处如痴痴故是苦乃至无明苦例如上(云云)。

  非想非非想用我三昧破者顶天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不自在乃至无明不自在修行破之得真我随俗我常乐我例如上(云云)。

  ○次释通名中又二先释。

  此二十五皆称三昧者调直定也真谛以空无漏为调直出假以称机为调直中道遮二边为调直故皆具三谛则通称三昧又称王者空假调直未得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萨出假不名法王中道调直故得称王一一三昧皆有中道悉称为王。

  ○次大经下引大经意释成。

  大经云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即其位高义若入是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其体广义应二十五有机即其用长也。

  (△二总以妙用结之)。

  无畏地中具得二十五三昧种种力用须弥入芥不伤树木毛孔纳海不娆龟鱼虽处地狱身心无苦变通出没不动而远即其妙义盖乃慧圣行成能有是力也。

  第三文者无畏地中云种种力用者明不思议用如止观第五记释不思议境中不动而远即其妙义者指别初地证法性理名之为妙乃成教行粗而证妙义似开显非开权显实之妙。

  ○次料简中二先问答料简次融会初文又二先问。

  问三昧破有乃是涅槃之文何得释此。

  (△次答)。

  答第三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随众生欲而为说法四意明文宛然具足。

  次答中引法华云四意具足者第三卷经破有已下四行偈文四意具足初破有等二句对治意随众生下一行二句世界意有智下一行为人意是故下一行第一义意是故前文四悉立名又以此文销诸三昧四种义者所破之有即是诸有过患能破即是本法功德法王即是结行成就随众生欲即是慈悲破有。

  又涅槃明菩萨破有此经明法王破有弥显其义也明圣行竟。

  次引涅槃明菩萨破有等以融会者一者佛与菩萨因果之别二者菩萨显次第行佛即显于不次第行问菩萨在因法王是果菩萨是果即是法王何足显于圆别两义答虽是因果彼是别因此是圆果借人标教定非圆因况以义推及经部验别圆自显何须致疑何者涅槃义通方便别以如来标圆此经显实开权更无三教方便以此推验圆别自分是故菩萨从初地来分分破有如来究竟故名法王。

  ○次明梵行者始从初心发大慈悲以行填愿来至初地方一分成尔时慈悲方名梵行于中为九初释名。

  二梵行者梵者净也无二边爱见证得名之为净。

  ○次以此下功能名立。

  以此净法与拔众生即是无缘慈悲喜舍也。

  ○三菩萨下得名之由。

  菩萨以大涅槃心修于圣行得无畏地具二十五三昧无方大用尔时慈悲是真梵行。

  ○四非余下简非破邪。

  非余梵天所修四无量心亦非三藏通教众生缘法缘等慈悲也。

  ○五以今下结归正体。

  以今慈悲喜舍熏修众行无不成办。

  ○六大经下引证无缘。

  大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慈既是行本故言梵行。

  ○七若依下显圆辨异。

  若依圆语亦如大经慈即如来慈即佛性。

  ○八慈若不具下反以偏显圆。

  慈若不具佛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者是声闻慈若具足者是如来慈。

  ○九以功能结名。

  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故名梵行。

  此之九文一一皆须约中理破无明无缘慈悲为利他故而为拔与方应此文经释圣行尽第十三至第十四卷初明梵行品尽第十八卷品初释七善次广释四无量心既以众生缘等三释慈无量余三准例亦应具三故此中所引并在梵行品内显次第边判属福德故云法聚若无缘慈称三谛理则非复福德约与拔边仍属福德故今文中须且属福然体是中道故初文云无二边爱见等爱见是有边证得是无边从初以来缘于中净而起慈悲故名梵行言喜舍者见诸众生已离二死得中道乐而生欢喜恐坠二边常于众生起法界想名之为舍。

  ○三天行者涅槃不释指在杂华即华严也若大论中指华严经名不思议经当知并是随翻译者取名各别其义不殊所以彼经从初地已上并是天行所摄若从初住得二十五三昧即从此位皆天行摄经兼二意故初后更显若次第意至初地时方证无生于中为三初约释名辨位次菩萨下明天行所到三天行下对余四行以辨有行之由。

  三天行者第一义天天然之理此语道前由理成行此语道中由行理显此语道后今约由理成行故言天行。

  初文言道前等者道谓自行真实之道未契实道真如在缠故名为理故以地前名为道前初地已上已证实理复由此理成于后行初证已后究竟已前并名道中由此地行理究竟显已显之理名为道后自行证后故名道后今以初地所显之理复结成于第二地行故云天行。

  菩萨虽入初地初地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修上十地慧十重发真修慧由理成行名为天行。

  次文破十重已天行方息。

  天行即智慧庄严上求佛道故有圣行天行下化众生故有梵行病行婴儿行也。

  第三文言慧庄严等者一一地中皆以中慧庄严中理依真修行也。

  ○第四婴儿行者在第十八文末今文所列具如经文但大经文先列不次第行次明次第今文先明次第者为成前渐后顿故尔虽前后不同并是为显不次第耳于中为三初正释次判三开初文为五初正明行体次天行下与天行对辨冥显不同三众生下明用行意四慈善下明机感之相五渐修下正出行相。

  四婴儿行者若福慧转增实相弥显虽不作意利益众生任运能有冥显两益。

  初文者福谓梵行位位慈悲慧谓天行地地观照。

  天行力有冥益梵行力有显益。

  众生虽有小善之机无菩萨开发不得生长慈善根力如磁石吸铁和光利行能令众生得见菩萨同其始学。

  二三四文可见。

  ○五行相者彼经初列圆教文云言婴儿者不能起住去来语言章安释云不起即常不住即净不去来即我不语言即乐即最后文是次明次第具如此文先渐后顿渐中二先列次引经释成初文二先释次结释中初人天。

  渐修五戒十善人天果报杨叶之行。

  ○次藏。

  又示二百五十戒观练熏修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同二乘婴儿行又示同习六度三阿僧祇百劫种相好柔伏烦恼六度菩萨小善之行。

  ○次通。

  又示同即色是空无生无灭通教小善之行。

  ○后别。

  又示同别教历别次第相似中道小善之行。

  (△次结)。

  皆是慈心之力俯同群小提引成就从慈心与乐起婴儿行。

  结文中言俯同群小等者肇云仰攀玄根俯提弱丧初句是上求下句是下化理为道本故云玄根婴儿失故乡故名为弱丧方便善微名为婴儿本有真如名为故乡今用彼意故云俯提。

  ○次引经释成中先藏次通次别等菩萨又次人天后二乘?释意同后文又云又婴儿者猒生死苦则为说二乘乐以是故知有断不断真不真得不得修不修后文无譬观文似如用前所释随机而说故知乃取别教初地已前圆教初住已前皆名婴儿。

  大经云能说大字所谓婆和此即六度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又云不见昼夜亲疏等相即同通教菩萨即色是空意也又云不能造作大小诸事大事即五逆小事即二乘心此即同别教别教非生死故无五逆非涅槃故无小乘心又云杨树黄叶即同人天五戒十善婴儿又云非道为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即同二乘婴儿也。

  初言婆和者如前释。

  (△次顿)。

  慈善根力能出假化物同小善方便引入佛慧作圆教婴儿也经云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经(云云)。

  又判粗妙开粗显妙例可解(云云)。

  次云判开例可解者例前诸文约教约味前粗后妙开粗即妙亦应可解慧圣行及梵天行不云判开若至其位即云用者何耶圣行如前说梵天并是初证法无深浅故无判开若判者且约梵行从因为论诸地慈悲递判可尔今云同小既从人天终至圆教初心行者同名婴儿故得于兹以用判等。

  ○五明病行者婴儿行后无病行文自古讲者指前第十卷中现病品文以为病行彼文具释三障三毒次明作五无间毁谤正法作一阐提后广比决如来具足常乐我净迦叶次引诸力为难小大及青牛凡野二四牙雪山香青黄赤白山优钵拘物分陀利(已上是象)人中之力士并及钵揵提八臂那罗延如是十十增劣十住一节云何如来如彼婴儿如来因为迦叶广说我无始来已离病身等下文又列三种病人谓五无间诽谤正法作一阐提又有五种病人谓八六四二及十千等并是示为恶行故也故与渐次婴儿行同若准今意例婴儿行既遍大小病行同恶理亦应遍于中为二先释次是故下结初文为五初明行之所依次若始下明有行之由三今同下与婴儿行对辨四以众生下明有病之缘五或游戏下正明行相。

  五病行者此从无缘大悲起。

  若始生小善必有病行。

  今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以众生病则大悲熏心是故我病。

  前四如文。

  或游戏地狱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饿鬼等悉是同恶业病如调达等又示有父母妻子金锵马麦寒风索衣热病求乳此示人天有结业生老病死之病又示道场三十四心断结示同二乘见思之病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三藏通教菩萨亦如是又同别教寂灭道场初断尘沙无明之病。

  行相中云金锵等者大论中如来示有九恼四如今文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衣热病求乳如乳光经具如后又有调达出血旃遮女谤乞食不得空钵而还琉璃害释佛时头痛及双林背痛等若兴起行经有七宿缘谓金锵马麦头痛背痛出血女谤苦行广如彼经。

  (△次结)。

  是故菩萨悉同彼病遍于法界利益众生次第五行竟。

  (○次问答料简科在前卷第三下第四十纸)。

  ○次料简中二先问次答。

  问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天行病行婴儿行何不证地。

  初问圣行证三地等者经中戒圣行文未结云即得证于初不动地定圣行文未结云证堪忍地慧圣行文未结云证无所畏地故今判云从浅至深若不次第一心中证故非条然梵行者慈悲喜文未结云证一子地次舍文末结云证空平等地前三是事后一是理故今判云行有事理故证二地故以为难。

  ○次答中为三初约因果别故有证无证次又有下约别圆以判三又地前下明圆别互融。

  答圣梵两行名修因故论证地天行正是所证病儿两行从果起应故不论证耳。

  又有义经显别义从地前各入证经显圆义登地同一证。

  初二如文。

  ○互融中二初明互融以显文意次还约别释以辨文相。

  又地前非不修圆登地非无有别互显令易解故不烦文。

  初言地前非不修圆显圆义也登地非无有别显别义也仍依教道故登地犹别。

  ○次仍依文别判者又二初明地前显别次明登地同圆。

  地前别者戒行从浅至深证不动地定行从浅至深证堪忍地慧行从浅至深证无畏地。

  初文者如向问中所释从浅至深三地至果各得其名是故圣行三地各证当知地前戒定两行虽复立名未若初地与无畏同结故云至深。

  ○次明登地同圆者即是融前地前诸行又为四初融前三地。

  地上去并同者岂有三地条然永别只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

  至初地时并从果摄从胜立此三地之名。

  ○次无畏地下即此三地得名之由。

  无畏地从我德立名堪忍地从乐德立名不动地从常德立名净德通三处。

  至初地时具四德故得三地名得非前后故三地同时。

  ○三明别圆之意为二先法。

  登地之日四德俱成则无增减盖化道宜然。

  ○次譬。

  例如朝三暮四之意耳。

  譬中云朝三暮四者庄周明狙公赋杼杼字似与反亦可甚与反即斟酌也非今所用字即从手今所用者字应从木亦云栗也狙者猿也说文云玃属赋者布与也亦平量也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司马彪曰三升四升数则不别用时不同今地前地上明圆明别亦复如是赴机说异理实无差。

  ○四从登地去融前五行自他因果各别今至初地前次第行至此同成地地中法尽成地地五行之相又三初融自行次融化他三诫劝。

  从登地去地地有自行地地有自证自行秪是修天行自证秪是证天行故不别说天行证也。

  自行是圣行天行至初地时同成初地天行故也。

  若地前化他名梵行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证舍心是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证此二地亦不条然登地慈悲故言一子慈悲与体同故言空平等耳地地有悲同恶名病行地地有慈同善名婴儿行证道是同故不别说。

  次融化他中二梵行是化他根本病儿是化他之相亦是体用故此三行至初地时同成初地化他体用也。

  ○三佛地下诫劝。

  佛地功德仰信而已岂可闇心定分别耶略答如此(云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

  音释

  窄

  (侧革切狭也)。

  湎

  (弥兖切溺也)。

  构

  (古??切合也)。

  佞

  (乃定切謟言也)。

  诊

  (章忍切??脉也)。

  歘

  (许勿切忽也)。

  牸

  (疾利切母牛也)。

  狙

  (七余切)。

  猿

  (雨元切)。

  玃

  (居縳切)。

  彪

  (悲幽切)。

  揣

  (初委切度也)。

  斗

  (了候切争也)。

  薮

  (苏后切)。

  鵽

  (知滑切黄雀也)。

  蛰

  (直立切虫藏也)。

  娆

  (乃丁切乱也)。

  磁

  (墙之切引铁石也)。

  锵

  (七羊切与枪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