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六卷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耳根法门。广陈功德。表殊胜圆通也。观世音者。观世音声。圆悟圆应之号。于音言观者。以观智照之也。见六根互用之义。所师之佛。亦名观世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闻字。指击钟所验。不生不灭之闻性。思者。非思善思恶之思。是用百不思之正思。专注闻性。究此根从何所来。令彼颠倒闻机。脱粘内伏。为拔根之利器。除结之先锋。下入流至现前。皆仗此思而得深入。修者。非造作功行之修。但达诸法如幻。了无根本。不生取著。则诸微细尘垢。自然销落。觉性现前。是名正修。入者。已到之谓。三摩地者。即前大陀罗尼门。谓拔此一根。便得入大罗尼门矣。问初卷已斥思惟是妄。何故此中复用此思。答前所以斥者。以阿难认此思惟为真。不肯放舍。是认贼为子。故须斥破。欲其识贼而求真子也。今复用此思者。是知其为贼。而借贼以杀贼。转祸为功也。且二十四圣所修。门虽不同。要其用心观察。皆用此思。若无此思。无下手处。故即二十四圣下手功夫。皆在观音一门显发。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叙入观始终也。初于闻中者。即指闻性中也。谓我初以闻性为所观之境。终以闻性为所入之门。流字。即欲流之流。入字。即逆字。顺则因明立所。入则自然亡所。亡所功夫。只是如幻而已。昧如幻而流逸奔尘。便是立所。识如幻而息机归寂。便是亡所。所入。即流也。寂。即亡所也。以能入之根逆流。故所入之尘得寂。不唯动相不生。即静相亦不生。此将闻性与尘分开。不令织妄相成。所谓即明而妙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根如幻也。渐增。即如幻三昧。更加精明耳。闻。即闻机。所闻。即动静二相。由前根尘交结。故将颠倒闻机。反闻自性。不与尘交。今外尘虽脱。闻机虽伏。未得尽净。故次尽内根。所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觉如幻也。尽闻境界。可谓本觉湛然矣。但住此觉相。犹是法执。今不住此智。则觉与所觉俱空矣。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空如幻也。空觉。即觉所觉空也。此境已断见行法执。然未至极圆之地。犹有空相在。从此修到极圆满处。并能空与所空者。一切灭尽矣。所谓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无功夫。言初入流亡所。尘空矣。尚有根在。根即是所。根空矣。有空根之智在。智即是所。智空矣。有空智之空在。空即是所。皆不离生灭业识。至于空所空灭。则生灭尽灭矣。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大寂灭海。自然现前。寂非对动之寂。灭非对生之灭。乃不动之寂。无生之灭。即如来藏性。真如实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名大寂灭海。此理现则。前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下面一切胜用。皆从此发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不为界内有缚。是超越世间。不为界外空缚。是超越出世间。十方圆明。乃寂照含空之意。十方不止大千。亦可作十法界。二乘所不能。故曰殊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证自心时。即与佛生合也。慈能下化。故曰慈力。六道众生下。应有本妙觉心四字。不重标耳。悲仰皆属众生。悲者。悲己沉沦。仰者。仰佛救度。众生悲。菩萨与之同悲。众生仰。菩萨与之同仰。三十二应。申同慈力。十四无畏。申同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万法虚妄。唯是一心。声尘本空。闻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声尘。及于万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门。始于闻中熏习。终于闻中修证。随缘应用。本体如如。不动不摇。不失不坏。此三昧者。名如幻闻禀闻修。金刚三昧。乃三十二应之本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出世四圣。凡菩萨希成佛身胜解者。因行已极。所起证悟之智也。问等觉菩萨。假初住现佛说法何也。答闻法得解。似不求人。复假胜身。弥增内慧。况观音上合诸佛。其证非浅。岂初住能局哉。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号独觉。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故曰寂静妙明。多生受佛小教熏习。当历七生。方证无学。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下同。禀佛之教。观缘悟道。曰缘觉。知迷胜性。由十二缘。一切断之。胜性现矣。故曰缘断胜性。胜性。则因缘无生之性也。亦化城涅槃耳。断四谛惑。证生空理。名得四谛空。断俱生惑。证灭谛理。名修道入灭。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天道。欲心欲身二欲字。是乐字解。谓乐心明悟。身清净。以有欲尘。则障塞悟门。心不明了。身亦秽浊。故乐不犯欲尘。梵天。色界天主。说法。如说出欲论是也。解脱。离欲生梵也。帝释。欲界天主。横有三十二天。帝释主之。说法。如说十善法也。欲天全属散善。菩萨随顺而成就生天之乐。下同。自在天。即欲顶修欲界定者。大自在天。即色顶修无漏定者。游行十方者。六欲四洲之十方也。飞行虚空。能至他界。如法华言能过五百万亿国。推寻供佛也。天大将军者。帝释上将。统领鬼神。救护者。摧魔护生也。四天王者。为帝释分统四洲。世界。须弥四面。一切国土也。四天太子。即那吒之类。能驱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人道。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粟散者。邦国人主。散于天下。如粟之多。具十德为长者。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引沦不仕。名居士。或谈道论德。为人师范。或著书立言。垂教后世。爱治国土。如立纲常。正风化。剖断邦邑。如片言折狱一语解纷。三台辅相。州牧县长。皆号宰官。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数术。和合占相推步之类。摄卫者。调护身寿。即名医辈也。诸位皆由五戒五常所致。心有广狭。报分君臣。仁覆一家。为一家长。仁覆一国。为一国长。乐为人主。乃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愿世世为有道主。以理邦国。菩萨现身。与说生贵之因。及帝王德业。如修十善为轮王因是也。若平人妄志帝。王岂亦成就之乎。余仿此。比丘戒二百五十。尼倍之。比丘所持。常律而已。尼禁加切也。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五戒。近事佛法者。天子公卿等。掌外政。王后妃嫔等。掌内政。所以修治国家。女主。即后妃也。国夫人。邦君之妻。命妇因夫荣受锡命者。大家。内贵所师。若汉惠姬之类。各有仁孝温良之德而致。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八部杂类。天即欲界初天。天报唯乐。何以求出。以耽欲沉迷。报谢复苦也。前天欲求得。此天欲求度。现龙身者。如龙树化五百龙众。俱受具戒之类。药叉。此云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一在虚空。一在天。乾闼婆。此云寻香阴。帝释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无天行故。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角。名为疑神。帝释丝竹乐神。摩呼罗伽。大蟒神。如迦毗尊者。为蟒受三归。听讫。现老人身。素服而去。药叉等七趣。皆具神通福德威权。各有苦恼。均名恶趣。故欲脱去之也。经云。诸天尝自思。我等当得人身。生释迦如来法中。受比丘戒。上言脱去。未委乐生何所。今曰乐人。盖乐生人道。而欲修之也。诸非人者。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销沉等。有想。如鬼神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本金石等。六凡不举地狱者。方沉幽昏。未能闻法。别以施无畏力拔之。凡说法。一说超胜善法。令修之即超出彼类。二说本行业。令断之不入彼类。天断求有之心。龙断嗔。药义断杀。乾闼婆断戏。修罗断诤。紧那罗断謟。摩呼罗断痴。杂行断邪见。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心如海。诸身如海之印纹。缘至而现。来无所从。缘尽而没。去无所止。无碍无滞。称妙净之应。依无作为。起大神用。名无作妙力。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十四无畏。本前闻熏等三昧。故曰复。独言方世六凡。不兼四圣者。上善不与恶难也。无畏者。遭难怖畏。蒙救得脱也。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观菩萨音声者。众苦逼急。急称菩萨名号。即此一声。称性而发。全体现前。则苦不期脱而自脱。八难此为总。下七为别。自。犹独也。凡人听音。只观其音。今不独观音。复观其能观音者。如是旋倒闻机。反观自性。则了无诸妄。唯是一真。觅乐尚不可得。有何苦恼。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以此神力。加被众生。故众生闻菩萨圣号之音。而一心观之。专注不舍。皆于苦恼而得解脱。观者。持念之谓。而有二义。但以事观。专持名号。解脱世间苦恼。而获安稳。兼以理观。反闻自性。解脱三界苦恼。而得涅槃。此与法华不同。彼属菩萨观。此属众生观也。众生脱苦。有因有缘。众生自肯为因。菩萨大悲为缘。因缘合处。即能脱苦。菩萨同一大悲。充周法界。恒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但能一念相应。直下离苦。今有称名不蒙解脱者。未得一念相应耳。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闻听属水。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知见旋倒。则无见业。观听旋复。则无闻业。故水火不能烧溺也。于听言观。犹音言观也。本由四大分湛。今既旋复一元。则了无尘相。故水火不能害。问旋见旋听者。菩萨何与众生。而能令脱水火之难。答自利余力。加以悲愿。威神不可思议。然须称名念切。改过迁善。菩萨方寻声而拔济之。下同。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既能断灭。真性无伤。故令众生。鬼不能害。杀害为其有身。熏妄闻以成真闻。形销同声。无尘可对。了无可触矣。故如割水而水不痕。吹。光而光不动。反闻功极。发明本耀。明能破暗。鬼神幽气。亦何能侵。罗刹。可畏鬼。鸠槃茶。厌魅鬼。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根尘两销。则内无所累。外无所缚。音灭。脱声尘也。圆闻。证根性也。内外融通。同为一体。故遍一切处生慈力。无复恶心相向。以上八难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贪欲。以尘之顺。忿恨。以尘之违。愚痴。以尘之蔽。离尘无对。违顺两忘。销尘旋明。身心朗彻。则三毒永祛矣。阿颠迦。此云无善心。痴最重者。十业悉坏法身。淫嗔痴为甚。举三以该余。八难畏其现是苦果。三毒畏其必成苦因。故并求出离。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此令众生得二求无畏也。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无动无坏。能遍十方供微尘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供佛足福。承法足慧。具男子德。故能以福慧之男。应其求也。圆故明照。通故含界。明照则大圆智之质。含界则空如来藏之体。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故能以柔顺之女。应其求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令众生称名无畏也。此方众生。耳根利。所以观音化胜诸圣。行位虽齐。对机异耳。总彼恒沙。但敌观音一人。持名二福正等。已密拣圆通矣。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现众多容。诵一一咒。摄化众生。圆应所求。理出于无为。神应于不测。名不思议。无作妙德。前亦现形应求。此独名不思议者。前则略显。此复深明。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生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多身不思议也。初获。即初于闻中所得。妙妙闻心者。初亡根尘。心固已妙。继而境智双亡。能所俱寂。故云妙妙。由是心精遗闻。六根不隔。一觉圆融。应现无滞。首总六用。臂表提接。目表照了。各依本数。至八万四千。表依根智用。泛应尘劳也。烁迦罗。云坚固。母陀罗。云印。清净宝目。即金刚正眼。慈护善根。威救恶性。定护散乱。慧救迷沦。一体之中。万法咸备。继二十四圣示现者。明彼各现一端。圆会于此也。问八万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答此以有思惟心。测度圆通境界也。身含十虚。毛端现刹。空刹不啻首臂。犹人八万四千毛孔耳。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议也。众生机器不同。故对机现形亦不同。众生习气不同。故对机说咒亦不同。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明过化不思议也。由我得清净本根。于六尘境。毫无贪著。悉能舍施。故所游世界。亦无悭吝。能舍所珍。求我哀受。而为施作佛事。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明供养不思议也。我得佛心者。初获如来藏心也。证于究竟者。毕获如来藏心也。始终得此如来藏心。无量佛法宝藏。悉现在前矣。故能运出家珍广作佛事。既以种种法宝供佛。复以种种财法无畏等施众生。以菩萨观法界众生。全是佛体故。妻子长寿。是世间乐。三昧涅槃。是出世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此结圆通也。从耳根一门深入。彼六知根。应拔圆脱。故上同诸佛。下合众生。随缘设施。无不自在也。入法性流。而得三摩提。结因心也。成就菩提。结果觉也。世尊下。兼明得记得名。皆由此门也。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我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诸圣各述圆通。华屋诸门悉启。佛复以瑞应之。是诸圣以言显。如来以相显。启众生开悟也。五体同放宝光。以显浑身是大光明藏也。诸佛交会灌顶。以显十方如来。同证顶法也。并灌菩萨阿罗汉。印其修证无优劣也。林木演音。交光相罗。以显根尘既销。无情有情。皆成佛道。非若织妄相成。世界相涉也。大众普获金刚三昧。以显首楞严王。即是金刚宝觉。平等法界也。十方国土。合成一界。以显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以显法界皆离众苦。常得妙乐也。真实圆通其妙如此。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此敕文殊选择圆通也。无差别。是说所修之门。亦各平等。诸圣散在十方。根随方利。各有多生熟习。顺其种性。各有多分烦恼。对治所宜。皆妙修门。实无差别也。当根。对此方之机耳。对机。则易成就矣。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明从真起妄。故有返妄归真。由返妄归真路有迟速。故须选根也。妙觉性海。本来澄清圆满。而圆澄觉性。本来自妙。不假作为。亦无方所。良由元明性体。忽起照用。遂落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性遂亡。此即依本觉而成业识也。既迷性觉。而成业识。遂迷性空。而成顽空。由是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复立无情有情二种世界。以取一分浮虚乱想。凝结而无知者。成器界。一分浮虚妄想。凝结而有知者。成根身。此即依无明业识。生起相见二分也。殊不知虚空生乎大觉性中。不异一沤之发大海。空尚如此。况有漏微尘国土。悉依虚空建立者。渺小可知矣。若了沤灭。则空亦本无。况从虚空所生三有。而独存耶。若得归元。觉性固无有二。但欲入此无二觉性。则方便有多门。圣人全证此性。则法法圆融。事事无碍。或憎或爱。或苦或乐。皆是入理之门。不须拣择。初发心人。欲入三昧而得圆根。则定有迟速。故必用选根也。迟速者。谓闻法有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觉海二句。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也。元明二句。即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迷妄八句。即引起尘劳。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也。沤灭二句。即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也。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有。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